丁文莉
作為最原始的文學形式之一,美國印第安詩歌以口頭傳唱的方式保留和傳播著部落文化和傳統(tǒng)價值觀。當代印第安女詩人繼承并發(fā)揚了古老的族裔詩歌傳統(tǒng),在創(chuàng)作中表達了對印第安部落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和強烈的人文關懷,尤其是對女性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關注。眾所周知,美國印第安部落具有悠久的母系傳統(tǒng),女性在部落和家庭生活中處于中心地位。但隨著白人殖民者的入侵和美國政府內(nèi)部殖民政策的推行,一部分土著印第安人內(nèi)化了白人的種族主義態(tài)度和父權制思想,動搖了原本兩性平等的價值觀。在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的驅使下,部分印第安人放棄先輩淳樸的自然和諧思想,在追求物質享受的過程中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迷失了自我。在此背景下,來自各部落的印第安女詩人試圖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重新認識自然界中的生靈萬物以及兩性和諧為基礎的印第安文化傳統(tǒng),強化生態(tài)意識和女性意識,還原歷史,回歸傳統(tǒng)。同時她們還著眼于探討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復雜關系。這種對自然與人類、男性與女性關系的書寫既是對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的回歸和彰顯,也是對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定義。
國內(nèi)學界雖然有學者探討印第安女詩人喬伊·哈鳩(Joy Harjo)作品中的生態(tài)思想,研究其中傳遞出的“詩人與自然的親密關系”(劉文,2016:57);也有人指出白人入侵美洲大陸后,“改變了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改變了人對自然的理解和認識”(陳文益,2012:110),但有關印第安女詩人的自然書寫及其對女性意識表達的相關研究較少。喬伊·哈鳩、琳達·霍根、溫迪·羅斯、勞拉·陶荷等詩人多在美國大學任教,身兼學者、作家、社會活動家等多重身份,她們的詩作或結集成冊,或入選詩集,如《彩虹之聲》(VoicesoftheRainbow, 1975),《大地永存》(EarthAlwaysEndures:NativeAmericanPoems,1996)等,受到美國文學評論家的好評。本文旨在探討在部族文化和價值觀遭受白人主流社會同化、侵蝕的背景下,印第安女詩人如何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載體,恢復自然與人類、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和諧關系。另外,本文通過分析其作品中體現(xiàn)出的強烈的生態(tài)意識和女性意識,解讀她們通過詩歌重獲自我聲音和獨立完整身份的話語策略。
印第安人推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巖石、河流都是神圣的,受到印第安人的尊重和崇拜。但是這種淳樸的自然觀面臨巨大威脅——“曾經(jīng)相信和諧是衡量財富標準的人們迷失了,他們被那些不同的人包圍了”(Hogan,2001:63)。“那些不同的人”指的是鼓吹征服自然的白人殖民者及其后裔,他們鼓吹征服自然,其掠奪行為打破了自然界的平衡。這些自認為主宰一切的掠奪者盲目夸大人類的地位和作用,嚴重沖擊了土著人崇尚自然的精神信仰。與此同時,當代美國印第安女詩人倡導從根本上改變那種以權力和價值關系為基礎的二元對立模式,致力于揭示“對女性的操控和對非人類的支配二者在概念上的相關性”(Buell,2011:425)。她們將男權社會對自然的開發(fā)和對女性的壓迫相互關照,指出其中的社會文化性聯(lián)系,揭示父權制文化這一壓迫女性、破壞自然的根源,批判了男權中心、人類中心和種族歧視之間的共謀關系。
霍皮族女詩人溫迪·羅斯(Wendy Rose)在《拉什莫爾山》(“Mount Rushmore”)一詩中批評了人類把自己的意愿強加給自然的愚蠢行為。詩人以陌生化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土著印第安人的視角生動呈現(xiàn)美國人試圖在自然界銘刻自己“豐功偉績”的可笑舉動?!鞍兹?/ 在山的脊梁上 / 鑿出 / 其先人的面龐”(Rose,1994:81)。詩歌所描繪的“先人的面龐”是20世紀20年代末由美國政府投資、在南達科他州拉什莫爾山上建造的四位美國總統(tǒng)巨石雕像。如今,這里已經(jīng)成為游客蜂擁而至的旅游勝地。然而,當觀光客慨嘆雕刻家將石像和山體融為一體的高超技藝時,詩人表達了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深切關注——原本和諧的自然被決策制定者、雕刻藝術家和前來參觀的游客共同破壞了。雄偉、神圣的大自然被扭曲成紀念某段歷史時期某些歷史人物的紀念碑,這種張狂的行為正是人類中心主義和男權至上的集中體現(xiàn)?!吧缴?/ 拒絕賜福 / 蜥蜴橫行 / 重新塑造他的臉孔”(Rose,1994:81)。詩人表明,不論成就多么輝煌的人物在自然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摒棄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激,威脅了自然界萬物生靈之間的和諧,必將遭受懲罰。最終,“蜥蜴”所代表的自然將會反擊和“重新塑造”,瓦解看似肅穆、不可一世的臉孔。
無獨有偶,契卡索族詩人琳達·霍根(Linda Hogan)的《墜落者》(“The Fallen”)也表達了對生態(tài)失衡的關注,并進一步剖析其在認識論上的根源。詩歌以隱喻手法,指出所謂現(xiàn)代文明社會的締造者不過是破壞自然的元兇。“那天晚上 / 彗星拖著銀色的尾巴 / 劃過黑暗 / 落在滿目瘡痍的大地上 / 那晚,我看見 / 狼 / 餓死在金屬捕套里 / 牙齒碎落 / 痛苦的咬痕 / 鼓脹的肚子里 / 狼崽尚未出生”(Hogan,1993:42)。詩人以簡潔數(shù)筆勾畫出兩個突出意象——彗星和狼。彗星隕落之時,母狼慘遭厄運,二者之間似乎存在某種神秘的關聯(lián)。
接下來的兩個詩節(jié)對比了印第安人和白人殖民者截然不同的自然觀:“我們的天文學里 / 狼神 / 住在天上 / 她是所有女性的母親 / 她向夜風 / 吼出女兒的名字 / 而那些后來者 / 不論誰靠近 / 都將其殺死”(Hogan,1993:42)。狼是眾多美國印第安部落崇拜的圖騰,被印第安人尊為自然界和各部落的保護神。然而,初來乍到的殖民者對狼及其代表的自然并無此敬畏之心,他們認為,狼這一兇猛的動物是威脅人類生存的天敵,是被上帝打入凡間的惡魔:“他們的科學里 / 狼非母親 / 也不是風 / 他們不懂狼曲的愈合力 / 他們的故事中 / 狼是邪惡的 / 落自 / 空洞的宇宙 / 上帝身邊的魔鬼 / 黃色的眼睛 / 看透他們的罪惡 / 洞悉他們終將會毀了世界 / 自相殘殺” (Hogan,1993:42-43)。貪婪的白人殖民者肆意掠奪、濫用自然資源,踐踏印第安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他們的破壞行為必將引發(fā)自然的報復——“那晚 / 我看見設陷阱者的影子 / 他有四條腿”(Hogan,1993:43)。詩歌標題“墜落者”既指從夜空隕落的彗星,也指落入陷阱的母狼。殖民者利用自以為精明的手段捕獵待產(chǎn)的母狼,最終自食其果。所以,“墜落者”也指向落入復仇陷阱的白人殖民者。這首《墜落者》以印第安人的視角展現(xiàn)人與自然中萬事萬物的密切關聯(lián)——萬物皆親,人和狼只是其中平等且相互依存的物種,人類并沒有剝奪其他動物生命的權力。殖民者那種自命不凡、肆意而為的舉動正暴露出人類中心主義的盲目和愚蠢。
羅斯的詩歌《露維》(“Lou-Wit”)更清晰地將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男權社會對女性的壓迫聯(lián)系在一起,體現(xiàn)強烈的自然意識和女性意識。在薩哈潑丁人的傳說中,眾神首領的兩個兒子同時愛上一個名叫露維的少女,為了爭奪自己的心上人,兄弟倆反目成仇,互相廝殺。作為懲罰,父親將他們分別變成了胡德火山和亞當斯火山,露維則變成了圣海倫斯火山。在女詩人的現(xiàn)代版本中,圣海倫斯火山化身成一個反抗殖民掠奪和生態(tài)破壞的老婦人?!斑@老婦人 / 不再關心 / 別人怎么想 / 她把黑色的煙草 / 隨意亂吐”(Rose,1994:51)。“黑色的煙草”喻指間或噴發(fā)的火山灰。幾百年來,火山安詳?shù)貋辛⒅?,因為“百年雪?/ 將她束縛 / 在大地上”。人類的破壞性開采打破了自然界的靜謐和平衡——“機器隆隆作響 / 咆哮著 / 犁過 / 她的一片片皮膚”(Rose,1994:51)。他們?yōu)榱搜矍暗睦嬉灰夤滦?,用現(xiàn)代化技術手段砍伐山坡上的林木,導致地表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遭到破壞?!八械絾伪〉募绨蛏系奶鹤?/ 被扯掉了”(Rose,1994:52),詩人用形象化的手法展現(xiàn)了山坡上的植被慘遭砍伐后的景象——光禿禿的山脊,就像被抽去毯子的肩膀。人類無視自然的尊嚴,終于,“她找到了武器 / 高高舉起 / 清理掉脖子上的細枝 / 她唱著歌 / 唱著歌 / 震動著天空”(Rose,1994:52),火山噴出巖漿和火山灰,震撼天地,唱響復仇的歌聲。詩人以火山噴發(fā)的隱喻象征自然的報復和女性胸中怒火的迸發(fā),表達了對過度開采自然資源、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憤慨,批判了男權社會“人類中心”的愚蠢思想,警告人們盲目、貪婪的掠奪行為必將導致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產(chǎn)生不可逆轉的惡果。同時,羅斯通過這首詩告誡人們,印第安人對于這種肆意破壞不能聽之任之,他們應該舉起反抗的武器保護自己賴以生存的家園。在詩中,我們聽到的不僅是詩人的憤慨聲討,還有“對于環(huán)境、其他生命和其他族裔生存的尊重、真正意義的平等和開放”(張沖、張瓊,2014:210)。
蘇珊·克勞德(Susan Cloud)的敘事詩《獵鹿季》(“Doe Season”)展現(xiàn)女性與自然之間在情感、社會地位等方面的相似性。與前兩位女詩人不同的是,克勞德側重揭露了人類中心和男性中心主義思想對傳統(tǒng)印第安自然觀的侵蝕,以喚醒土著印第安人對自然的敬畏和部落女性的尊重。早晨,女主人公被不期而至的雪喚醒了,她睜開眼睛,“聽見槍聲打破樹林小心翼翼保持的 / 寧靜,子彈穿透皮毛和血肉,鮮血 / 濺在雪地上 / 她痛恨獵鹿季”(Cloud,2002:68)。獵人的槍聲打破了自然界的安寧與和諧?!昂芫靡郧埃哪艨俗遄嫦葌?/ 向這些四條腿的姊妹表示感謝 / 因為它們放棄自己的生命 / 為我們提供過冬的食物”(Cloud,2002:68)。印第安人向獵殺的動物祈禱的傳統(tǒng)具有久遠的歷史。秋天,獵人到山林里打獵,為了表示對野鹿的尊敬和感謝,他們在冬季表演“鹿舞”(Deer Dance),以慰藉野鹿的靈魂,使它們獲得重生,實現(xiàn)生命的輪回。然而,現(xiàn)代印第安獵人拋棄了這些古老的傳統(tǒng),他們和白人狩獵者一樣將打獵看成一種取樂的游戲,對死去的動物毫無敬畏、感激之情。女主人公回想起去年的狩獵季,她的前夫跟酒吧伙計逗笑,說道:“你怎么能殺死這么漂亮的母鹿,讓子彈穿透她的心臟……我只殺掉 / 那些難看的 / 宛如在談論女人 / 繼而哈哈大笑 / 啤酒濺在血紅色的夾克衫上”(Cloud,2002:69)。男人認為自己有權決定和主宰“他者”的命運,不管是動物還是女人,因為他揣著代表權威話語的“獵鹿許可證”。以男性為主導的人類文化觀認為,男性擁有肆意改造、征服自然的權力。同時,他們認為自己可以主宰、甚至踐踏女性。他們自詡是支配世界的主角,自然和女性則是滿足其無限貪欲的“他者”和次要角色:“有些男人獵殺母鹿 / 有些男人獲獵女人 / 用槍威脅她們 / 殺死他們認為丑陋的 / 還有的甚至把最漂亮的也謀殺了”(Cloud,2002:69)。
詩人顯然無法認同這種違背印第安傳統(tǒng)自然觀和價值觀的態(tài)度,她筆下的女主人公和自然結成同盟,女人從自然中汲取精神力量,化身母鹿,穿行在被積雪覆蓋的曠野之中。女主人公代表的印第安女性與自然在情感和精神上認同,她們繼承、傳遞了部族傳統(tǒng)文化。當男人忘記祖先向獵物祈禱的傳統(tǒng)時,“她告訴侄子 / 他們 / 也 / 應該向被殺的母鹿致謝” (Cloud,2002:68)。印第安女性肩負著沉重的部落歷史,成為連接現(xiàn)在與過去、父輩和后輩的重要紐帶:“女人代表文化的延續(xù),也象征對新環(huán)境的適應”(Wrede,2012:51)。詩人告訴我們,在文化傳承的重大歷史任務面前,已經(jīng)丟棄傳統(tǒng)、割裂與自然親密關系的男人是無能為力的,只有與自然惺惺相惜的印第安女性才能夠擔此重任。
印第安女性與自然之間密切關聯(lián),她們延續(xù)著印第安人的傳統(tǒng)自然觀,即萬物之間具有親緣關系。這一關系涵蓋整個宇宙,包含自然界所有的生命和形態(tài)——“他們將世上的一切視作一個密切相關的整體”(鄒惠玲,2008:329)。印第安女詩人在作品中歌頌自然,表達與其強烈的認同感。琳達·霍根曾坦言自己年輕時有一股自我毀滅的沖動,是對自然界生命的敬畏和熱愛拯救了她。她相信世間萬物都會說話,作為詩人,自己的任務就是“傾聽世界的聲音,然后將其轉換成人類的語言”(Coltelli,1990:72))。這也是其他印第安女詩人正在做的——聆聽自然的聲音,探索人類與土地、與動植物等的密切關系,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女性的敏銳眼光捕捉周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
寶拉·納爾遜(Paula Nelson,2011:165)在《大地之歌》(“Land Song”)中表達了人與大地合二為一的思想:“我不愿離開這片土地 / 永遠不會 / 土是我的心靈 / 水是我的靈魂 / 我就是土地”。土地是印第安傳統(tǒng)宇宙觀里最重要的元素,是印第安人的生命之源和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皩Π兹藖碚f,土地是可供開發(fā)的財產(chǎn)。對印第安人來說,土地、植物群、動物群、地形、地貌、水體,所有如今稱之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東西都非常重要”(Velie,2008:34)。所以,印第安人敬畏土地、熱愛土地,把土地看作是自己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安娜·沃爾特斯(Anna Walters,1975:75)在詩作《我屬于大地》(“I Am of the Earth”)中表達了這種樸素的精神信仰:“我屬于大地 / 她是我的母親 / 她給我尊嚴和生命 / 她用愛將我哺育 / 每晚,她搖著我 / 吹起晚風,為我歌唱 / 她為我建造色彩斑斕的房子 / 她喂我田里的野果 / 她留給我微笑的回憶 / 她用時光的流逝懲罰我 / 最終,當我即將離開時/ 她將我擁入懷中,永遠……”。詩中刻畫的“大地母親”陪伴人類從出生、成長到最終離去的整個生命循環(huán)過程,也可以說,土地給了印第安人以生命,在印第安人即將離去時,又用寬廣的胸懷接納他們的回歸,世代繁衍循環(huán),生生不息。詩人把土地視作一種代代相傳的傳統(tǒng),一根將母性與自然銜接的紐帶。而女詩人作為這傳統(tǒng)的一部分,表達出對大地、自然的深深依戀。
除了歌頌大地帶給人類的精神力量,印第安女詩人還善于將自然界的動植物以及風雨等自然現(xiàn)象擬人化,傳遞萬物有靈的自然觀。朱迪·安布魯斯特(Judi Armbruster)的《生命之雨》(“Living Rain”)將雨描繪成為具有生命的精靈,抒發(fā)印第安人對生命普遍存在的深切感知。在詩人看來,雨不僅僅是客觀存在的自然現(xiàn)象,是滋潤萬物的生命之源,更是陪伴印第安人的親人和伙伴。“我”躺在床上,仔細聆聽雨水敲打鐵皮屋頂?shù)穆曇簦暝谖蓍苌献喑鰯鄶嗬m(xù)續(xù)的曲子,隨后漸漸退去?!按┻^樹叢 / 在遠方消失 / 一切又復歸寧靜 / 我夢見 / 雨,一個生命 / 呼吸著 /來了又走了 / 我震驚于 / 這一刻的感知”(Armbruster,2011:257)。詩人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捕捉自然界的活力和靈性,發(fā)現(xiàn)其中蘊含的美和力量。在印第安人的心中,雨仿佛是一個到訪的老朋友,翩然而至。它帶來的是安詳、寧靜,慰藉著屋里凝神靜聽的“我”。雨與人和著默契、輕快的節(jié)奏,進行精神上的交流,共同譜寫出一首物我合一的和諧之曲。
霍根的《慶祝小馬誕生》(“Celebration: Birth of a Colt”) 把印第安人與自然的關系拓展向更深層次。詩歌以小馬的誕生折射印第安部落母系社會中女性的核心地位及其在人類繁衍中的重要作用。詩人采用特寫手法描繪了母馬生產(chǎn)的過程:田野里,馬兒還在悠閑地咬噬著野花,花粉將她的鬢須染成金色?!拔覀兊却?/ 赤腳站在馬槽里 / 水暖暖的 / 金魚掠過 / 我們光滑的腳踝 / 我們等待著 / 液體順著她的腿流了下來 / 光滑濕潤的小馬 / 像黑色蝌蚪一樣 / 沖出 / 立刻 / 它站了起來”(Hogan,1991:16)。母馬生產(chǎn)的畫面和諧而美好,這篇詩作讓讀者深刻領會到印第安人對生命的感悟。剛出生的小馬立刻站了起來,生命得以延續(xù),物種得以繁衍。母馬旺盛的生殖力代表自然界一切雌性動物強大的繁殖能力,詩人始終用“她”來指稱母馬,強調(diào)母性對物種延續(xù)的推動作用。在印第安傳統(tǒng)觀念中,“女性,更具體地說,母性被賦予神性,擁有創(chuàng)世佑世的神力,是族群出現(xiàn)壯大的源頭”(劉克東、董興榕,2021:107)。無論是印第安女性,還是其他孕育生命的母親都是族群繁衍的力量之源。在母馬孕育生命的神奇力量將她和自然界中諸多與生命相關的其他事物聯(lián)系起來——太陽、天空、大地、水、花粉、蝌蚪以及在場的人類。詩中展現(xiàn)的眾多意象共同組成了一幅和諧而充滿生命張力的畫面。“日出、個體的誕生、文化意識的覺醒和群體身份互為隱喻”(Nelson,2003:208),將印第安人對自然、自我和種族身份的理解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印第安女詩人還將自然界的和諧和平衡投射到人類社會中男性和女性的關系中,啟示印第安女性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健全獨立的自我身份。霍根的《竹》(“Bamboo”)在對比兩性對待自然迥然不同的態(tài)度的同時,揭示了印第安女性面對父權制壓制下的失語狀態(tài)。詩中寫道,女人是用竹子做的,“夜間 /竹子宛如一群姐妹 / 圍成一片森林 / 流水邊 / 瞬間長大 / 微風中 / 嘩嘩作響 / 仿佛每一根都長著喉嚨 / 急著說話……他去過戰(zhàn)場 / 他說他們用竹子做著可怕的事情 / 對男人和女人。我看著這棵竹子,它不曾允許士兵這樣做 / 但它被自己的軀干禁錮”(Hogan,1993:36)。竹子代表的自然是女性的化身,她們被剝奪了主體性,成為被男性利用的工具。女人被男人操縱,自然被人類利用,二者都是沉默的客體。在白人父權制兩性觀的影響下,印第安女性逐漸失去在部落生活中的地位,甚至個人的主體性也受到威脅。她們“在沉默中長大。那些日子里,沒有歌聲,沒有咒語,沒有禱告”(Hogan,1993:56)。詩人告訴我們,為了消解西方超自然意識形態(tài)孕育的不平等,女性必須首先取得言說自我的權利。女性只有取得獨立的話語權,跳出由西方男權話語定義自己的存在和身份,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立自由和兩性之間的平等關系?;舾谠娭袇群俺鲇〉诎才宰约旱穆曇?,伸張對平等和自由權利的訴求。
相較霍根慷慨激昂的吶喊,納瓦霍族女詩人勞拉·陶荷(Laura Tohe)則含蓄地表達回歸傳統(tǒng)兩性觀和自然觀的愿望。在以《陰雨》(“Female Rain”)和《陽雨》(“Male Rain”)為題的兩首詩中,詩人感謝“雨”對印第安人的恩澤,并以“陰雨”和“陽雨”為喻,歌頌印第安傳統(tǒng)中兩性間的互補和互相依存的密切關系。對于生活在美國西南部干旱地區(qū)的納瓦霍人來說,澆灌生命的雨水是自然界最關鍵的要素之一,他們把溫和細雨叫作“陰雨”,把疾風暴雨“陽雨”。陰雨和陽雨分別對應女性和男性氣質?!瓣幱?/ 從南面跳躍而至 / 云層密布,涼爽,灰暗 / 孕育著雨孩子 / 黎明,薄霧藹藹 / 花兒低首,暢飲甘露 / 周圍冷光閃耀”(Tohe,2005:26)。詩人使用擬人手法,將綿綿細雨描繪成溫柔、細膩的年輕母親,呵護著缺水的花朵。自然中的細雨和女性兩種形象被詩人完美地疊加在一起?!蛾栍辍分校蘸捎謱⒗妆┯旰汪斆?、狂躁的男性聯(lián)系在一起:“陽雨 / 騎著黑馬到來 / 狂暴,懷著敵意,冷酷 / 帶來洪水和狂風 / 勇者之雨 / 頃刻離去 / 將敵人拋在身后”(Tohe,2005:27),狂暴的雷雨與代表力量的勇士合二為一。詩人巧妙地表現(xiàn)了男人和女人,陰雨和陽雨的關聯(lián),強調(diào)陰雨和陽雨、女性和男性的平衡與和諧共處。就像密密浸濕大地的陰雨和氣勢磅礴的陽雨相得益彰,共同澤被自然界的植被一樣,印第安男性和女性只有相輔相成、互為補充,才能共同促進印第安部落和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可以看出,印第安女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正努力恢復強調(diào)和諧與平衡的傳統(tǒng)自然觀。她們敏銳地意識到印第安后裔,尤其是印第安女性在現(xiàn)代社會面臨的種種問題,并試圖從推崇萬物有靈、和諧平衡的文化傳統(tǒng)中尋求出路?!笆澜绱嬖谟谖⒚畹钠胶庵?,正確的行為才能使其免于傾塌,而錯位的行為則擾亂平衡。幾百年來,我們的世界失去了控制,我們正努力尋找那種平衡”(Mankiller,1994:ix)。印第安女詩人們正努力通過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恢復人類與自然、男性與女性之間的和諧關系,她們的詩歌“提供了一條回歸‘正確的’生活方式之路,一種正確思考、感受、想象、言說和祈禱的方式”(Gould,2003:24)。
印第安人“有著對宇宙、世界以及生命的獨特看法,其口述傳統(tǒng)、曲詞文學、典禮儀式等傳統(tǒng)文化精粹是治愈精神創(chuàng)傷的良藥”(章茜、鄭佳,2020:30),當代印第安女詩人發(fā)揚了傳統(tǒng)文化的治愈作用,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關注印第安人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探求女性與自然的本源同構,表達了解放女性與自然、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愿望?;舾⒘_斯、陶荷等來自不同土著部落的女詩人,在詩作中傳承印第安傳統(tǒng)宇宙觀和自然觀,她們的自然書寫不僅歌頌了自然世界里的山川河流、風霜雨雪、動物植物,而且彰顯了當代印第安人的精神信仰,是女詩人們對印第安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另外,她們用詩歌詮釋印第安女性在世界中的位置,恢復女性與自我、與自然的密切關系,實現(xiàn)了女性主體性的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