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順西
《〈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構建“學、練、賽”的教學理念,倡導教會、勤練、常賽”一體化的教學模式[1],其中“賽”不僅僅是指體育比賽,也包括體育比賽(游戲)形式的小競賽,非常貼近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的發(fā)展需求?!百悺庇袀魇谥R、健身、教育、娛樂等特性,能提高學習課堂學習的興趣,有效調節(jié)課堂教學氛圍?!百悺钡闹饕康氖翘岣邔W生對單一運動技術的應用能力,促進技能的掌握與鞏固,同時培養(yǎng)團結互助等良好品質。現(xiàn)今體育課堂教學中雖然非常重視游戲比賽的運用與開展,然而多數(shù)教師只是簡單地把游戲比賽作為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味劑”,而沒有注重游戲比賽運用的實效性。筆者就此結合相應的教學案例,對體育比賽(游戲)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的實效性問題進行剖析與探討。
在一次學校體育教研課上,一位教師執(zhí)教《跨越式跳高》時,在基本部分教學時,任課教師首先讓學生在原地練習了幾次前后左右跳小折墊后,就開始組織學生進行“十字接力跳”的競賽游戲。先是連續(xù)跳過平放的墊子,第一輪四分之一圈,第二輪二分之一圈,第三輪則要求跳過整個圈的墊子。簡單評價鼓勵后,接著按之前方法要求學生連續(xù)跳立墊。整個游戲過程中,許多學生都為了爭第一而只顧速度不顧跳的質量,經常出現(xiàn)跨跳、分腿等不符合技術要求的動作,部分體質不好的學生出現(xiàn)了畏懼情緒,而教師只是口頭進行了強調但沒有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筆者粗略統(tǒng)計,有近40%的學生出現(xiàn)分腿、跨跳等明顯錯誤技術動作,能較好掌握“前腳掌連續(xù)快速用力蹬地,落地屈膝緩沖”這一技術要領的學生大約只占50%。
體育學科的本質就是運動技能的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體育比賽(游戲)可以活躍教學氣氛,改變單一枯燥的技術動作,提高學習的興趣,在變化的情況下強化動作技術,促進動作技術的定型,而幾乎所有運動項目的基本技術教學都有豐富的游戲內容可供選擇。該案例中任課教師設計“十字接力跳”游戲的本意是促進學生掌握雙腳連續(xù)跳障礙的動作技能,這個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體育之所以成為一門學科,因為它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教師組織游戲教學,就是要讓學生在游戲中學到技能。但該教師除了開始的短短幾次原地練習后幾乎沒有相關技能教學,只是在后面的游戲中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游戲,比一比哪一組更快跳完。這種情況下學生只顧跳得快,哪里還顧得上動作是否正確呢?結果課的實際目標與預設的目標背道而弛。
正如毛振明教授所言:“體育課不反對用游戲教材進行教學,但凡事有個‘本’,有個‘度’。體育課中,運動技能教學就是‘本’,失掉了這個‘本’,體育學科的其他領域目標的實現(xiàn)也就失去了‘載體’。不管組織學生怎樣玩,都不能忘了這個‘本’,任何內容的玩都應促進技能教學這個‘度’[2]。”游戲教學只是體育學習的一個載體,教師要通過這個載體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運動技能,鞏固強化技能。
如果教學中的體育比賽(游戲)過于強調學生自主性,過于“放手”讓學生“玩”且缺乏指導,沒有技能掌握情況的檢查和反饋,那么游戲本身也就失去了意義。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如果該教師能對這個游戲進行如下改進,效果應該會好得多。1.聽節(jié)奏連續(xù)跳,比誰跳得好。教師可采用哨聲、掌聲等作為節(jié)奏,要求學生按節(jié)奏連續(xù)跳過障礙,節(jié)奏快慢、連續(xù)跳的距離均可視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游戲后及時進行反饋評價,并組織改進練習。2.小組對比跳,比哪組跳得快又好。四個小組兩兩對抗,另兩組學生作裁判,可采取“一盯一”的形式找不足,如有無動作錯誤、是否碰到墊子。游戲后同樣進行及時的反饋評價。3.集體挑戰(zhàn)跳。四個小組同時進行比賽,通過增加墊子高度、增加距離等逐步增加難度。此環(huán)節(jié)的游戲重在鞏固強化學生雙腳連續(xù)跳過障礙的動作技能,在游戲中促進動作的定型。
筆者在一次市級公開教研活動中觀摩一位教師執(zhí)教“快樂單雙跳”,在單雙跳、單跳雙落的技術教學后安排了一個“跳房子”的游戲比賽。教師在引導示范后將學生分成8個小組,要求學生利用每人手上的兩塊泡沫墊,小組合作拼成各式各樣的“房子”后進行“跳房子”的游戲。學生很快投入游戲,但筆者發(fā)現(xiàn)有6個小組的學生都在為擺放怎樣的房子而糾結不休,結果把有限的時間浪費在“擺房子”上,真正“跳房子”的時間少之又少。雖然教師后來給予了引導和幫助,但等學生開始跳的時候,該游戲環(huán)節(jié)卻結束了。
單從字面上分析,“常賽”中的“賽”是包括體育比賽或游戲,但必須有“技術線”,要讓學生在比賽或游戲中鞏固動作技能,而不是讓學生單純地游戲玩樂[3]?,F(xiàn)在許多體育課雖然注重體育比賽(游戲)的運用以營造和諧歡快的教學氛圍,但有些課往往容易變成游戲課,表面上看學生玩得不亦樂乎,課堂氛圍也非常熱鬧,但很少有學生真正掌握動作技能。因此,體育比賽(游戲)的安排與選擇應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有機融入教學內容,使游戲與單一身體練習結合起來,注重“技術線”和“游戲性”結合的實效性,把游戲作為實現(xiàn)技術線的輔助手段,把技能動作的練習與鞏固作為游戲的主內容與目標,方能實現(xiàn)“學練三個一”的真正目的。
該案例中教師安排“跳房子”的目的本是營造活潑有趣的教學氛圍,在激發(fā)學生練習積極性的同時通過游戲強化單雙跳動作技能的形成與鞏固,但是由于學生把大部分時間花在了“擺房子”上,真正練習技術動作的時間就少了,運動量自然上不去,該游戲也就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只要課前教師事先為學生提供幾種“房子”的參考樣式,學生“擺房子”的時間就會大大減少,練習的時間自然會增加,這樣既保證了運動量,技能動作的練習與鞏固也能得到保障。
筆者在“快速跑”課中安排了“換物接力跑”的競賽游戲。剛開始嘗試練習時總有些學生出現(xiàn)踩線或提前沖出起跑線的犯規(guī)現(xiàn)象,對此筆者進行了教育與強調。開始正式競賽時仍有學生出現(xiàn)犯規(guī)現(xiàn)象,但看到學生興趣那么高漲也沒過于追究,只是說了句“注意規(guī)則,不要犯規(guī)啊”。最后一次比賽時,筆者突然想到要制定一個獎懲條例以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于是宣布:第四名罰做深蹲起20個,第三名罰做10個,第一名享受其他小組成員的熱烈掌聲20秒!此條例一出,學生個個“虎視眈眈”,哨聲一響加油聲此起彼伏,但同時也立即有許多學生向我投訴哪組哪名學生有犯規(guī)現(xiàn)象。
比賽結束后,獲得第一名的小組歡呼雀躍,落敗的小組則心有不甘,紛紛檢舉第一名的小組誰犯規(guī),而第一名的小組也說其他小組存在犯規(guī)現(xiàn)象。但言出必行,加之下課鈴聲已響起,最終還是強令學生履行獎懲條例,這件事到下次體育課時仍有學生提起。
“體育的本質是造就人,它不僅造就人的體質,同時也造就人的心靈”[4]。體育比賽(游戲)不但趣味性強,而且有鮮明的規(guī)則、激烈的競爭和豐富的情感體驗,只要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如集體精神與行為規(guī)范的培養(yǎng)、合作能力與自信心的提高等),就能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與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在選擇或設計體育比賽(游戲)時除了考慮體育性、趣味性,還應考慮到思想性,使三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提高游戲教學的育人效果。如果只強調體育比賽(游戲)的體育性與趣味性,只重視體育比賽(游戲)如何為技能動作的教學服務,卻不能有效利用游戲進行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等,那就會“事倍功半”,導致失去體育比賽(游戲)的教育價值。
本案例中筆者就犯了類似錯誤,在“換物接力跑”的游戲中沒有嚴格執(zhí)行規(guī)則,失去了對學生進行遵規(guī)守紀、公平競爭、誠信等方面的教育機會,給學生形成一種“規(guī)則無用”的錯覺。所以開始正式比賽時就應嚴格執(zhí)行規(guī)則,只要有一位學生出現(xiàn)犯規(guī)現(xiàn)象,該小組成績就視為無效;而最后一次比賽中學生向教師反映情況時,教師則應當機立斷中止比賽,強調規(guī)則并采用“一人犯規(guī)全組成績無效”的執(zhí)行方式去組織游戲,那樣學生對規(guī)則與規(guī)范的意識肯定會大大加強。
其實體育比賽(游戲)不僅在于全面鍛煉身體,而且能夠幫助學生認識客觀事物,促進其體力和智力的發(fā)展,陶冶情操,發(fā)展集體意識和個人才能,培養(yǎng)優(yōu)良品德[5]。因而,“學、練、賽”中體育比賽(游戲)應始終堅持以學校體育目的任務為準則,把游戲作為體育教學育人的積極手段,充分發(fā)揮體育比賽(游戲)自身的特殊教育功能,更有效地對兒童進行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游戲活動中既自覺地鍛煉身體,又從中得到良好的品質教育。
一次縣級青年教師優(yōu)質課展示中,任課教師執(zhí)教內容為水平五“往返跑”,在技術教學過后,教師組織了“老狼老狼幾點鐘”的游戲。比賽的規(guī)則是教師背對學生站在籃球防守限制區(qū)內當“老狼”,學生站在教師身后當各種“小動物”。學生問“老狼老狼幾點鐘”,當教師回答八點至十二點中任何一個時間時,“老狼”就可以出來抓小動物,而小動物只要逃到籃球場三分線外就算安全。
該案例代表了當前體育比賽(游戲)的一種現(xiàn)象:體育比賽(游戲)內容選擇的泛化,即是游戲內容的選擇不分對象,不能根據(jù)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游戲。有的游戲只適合高段學生卻讓低段學生來做,結果是學生“勉為其難”;有的游戲只適合低段學生卻讓高段學生來做,結果是學生“不屑一顧”;有的游戲適合男女學生分開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卻是男女混合進行,結果是學生“高不成低不就”。本案例中的學生為中學生,對于一些低齡化、幼稚化的游戲早已失去興趣,“老狼老狼幾點鐘”便是適合小學生玩的游戲。而且,學生只要跑到三分線外就安全,這對中學生來說難度較低,該游戲也就起不到熱身的效果。
可見,在體育比賽(游戲)方式的選擇上,適用對象的泛化必然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教學效率低下。為了防止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教師應重視游戲內容的選擇,特別要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游戲內容。
第一,要善于根據(jù)不同對象選擇不同的內容,使游戲能夠符合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如小學生的體育比賽(游戲),應選擇一些趣味性較強、生活味濃、技術含量低的游戲項目(如“拉網捕魚”“跳房子”等),以培養(yǎng)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
第二,要考慮活動對象的特點和實際活動能力選擇游戲內容,起到趣味性和鍛煉性的雙重效果。在中學生的體育比賽(游戲)內容中可以適當增加技術含量與運動負荷,如可以選用“運球接力”“傳球觸人”等一些小球類作為游戲內容,以發(fā)展學生靈敏、協(xié)調和綜合活動能力。另外還要根椐男女學生不同生理和心理特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游戲,如果游戲內容相同,則要降低對女生力量和速度上的要求。
第三,可以根椐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在方法與規(guī)則上調整游戲內容。如“黃河—長江”“接力跑”等游戲在不同的水平段都可進行,只要在跑的距離、跑的規(guī)則方面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要求即可。
總之,體育比賽(游戲)不但能激發(fā)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同時還能培養(yǎng)學生相互協(xié)作、團結拼搏的精神,只要把握“賽”的體育性與趣味性特點,為運動技能教學服務,錘煉學生意志,并注重發(fā)揮其教育功能,就能有效提高體育比賽(游戲)的實效性,提升體育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