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生權 ,郭俊霞 ,張艷貞
(1.北京聯(lián)合大學生物化學工程學院食品科學系,北京 100023;2.北京市生物活性物質與功能食品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1)
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s-based Education,OBE)注重教育成效評價基于學生學習成果,強調人才培養(yǎng)目標是否明確和達成,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教育哲學,順應了外部環(huán)境(社會,尤其是企業(yè))對人才的實際需求,現(xiàn)已在世界范圍(如澳大利亞、英國、加拿大、南非、新西蘭等)得到廣泛運用,也成為國內工程教育廣泛關注的焦點[1-2]。
食品工業(yè)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yè),食品產業(yè)對食品科學與工程的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國際學術交流日益密切。我國未來的食品科技人才必須融入國際學術圈,擁有本學科領域的國際話語權。
英語是當前國際學術圈溝通交流的通用語,學術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成為研究生與國際學術界同行交流的必備能力。但調查表明,我們的絕大多數研究生缺乏這種學術英語能力[3]。基于此,我們運用OBE反向設計理念,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成效方面完成了“三個轉變”,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實踐中也發(fā)現(xiàn)OBE模式的不足,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更加關注“及時反思和持續(xù)改進”。
以學生學習產出為導向,適應研究生學位教育要求、適應研究生研究成果發(fā)表需求,反向設計、重新修訂課程教學大綱,突出文獻精讀分析能力、框架邏輯搭建能力以及論文寫作表達能力的實踐培養(yǎng)。大綱針對不同類型論文內在屬性和特點,將其合理分布在框架搭建、精讀分析和寫作表達三個核心能力培養(yǎng)方面。在檢索、研讀和解析文獻,到摹寫、修改和PPT展示介紹等環(huán)節(jié)中循環(huán)、強化能力培養(yǎng)和提高,最終使得設計—實施—評價循環(huán)往復持續(xù)改進,形成閉環(huán)。
具體教學實例摒棄了傳統(tǒng)教學里采用的外文原版教材或節(jié)選復印下來的其中的一些知識片段,而是根據學生研究方向、采用任務驅動、要求其查閱下載最新/經典文獻。文獻資源根據不同學生需求,涉獵不同數據庫和不同文獻類型,如 Springer、Elsevier、Web of Science、PubMed 等數據庫,研究論文、綜述、簡報、快訊等不同文體,把握重點是文獻內容契合導師給學生確定的研究方向和選題。
堅持教學方法的每一個改進一定是基于 OBE理念、基于學生導師給學生本人確定的研究方向所需要的文獻支撐而進行。教學方法不再是教師自我陶醉式的文獻解讀、也不再是教師自我案例式地論文撰寫分析,而是采用討論式問答、讓學生從學術角度認知其導師給她確定的研究方向、并根據其研究方向建議推薦該領域核心權威和重點期刊和相應網站,要求學生本人親自檢索、挑選、下載符合其研究方向的經典文獻。
檢索、挑選、下載、閱讀文獻需要分析比較和耗費不少時間,這些采用任務驅動法放在課下進行,課堂則用來反饋、分析、討論各個環(huán)節(jié)各個學生所遇到的問題,這樣將課堂主動權也還給學生,全面實現(xiàn)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轉變。
我校研究生招生規(guī)模小,得以有條件實現(xiàn)“個性化輔導”。對基礎薄弱、從未接觸或很少接觸文獻期刊或數據庫或網站的同學,如文獻查閱環(huán)節(jié),則以某一數據庫為例,教師實景演示、學生邊跟進邊體會,然后結合學生研究方向討論確定最為合適的數據庫資源后再自行檢索篩選文獻。
閱讀文獻、論文寫作、論文投稿修稿環(huán)節(jié)也是采取這種分層輔導、課上課下課堂內外同頻共振,讓學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都經歷相似邏輯訓練的方法,從而循環(huán)往復扎實提升他們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論文謀篇布局到邏輯框架構建,從文獻查閱到語句精修全方位支持學生完成寫作,并不斷修改完善,以達到目標期刊發(fā)表要求為目標。因此,在師資配備方面,課程團隊配備專業(yè)的英語語言學教授幫助解決英文寫作表達的問題。鼓勵學生隨時隨地能在專業(yè)期刊網站實景對話和操作。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達成度判斷標準確定為全部或至少部分解決該環(huán)節(jié)所出現(xiàn)的問題,并具備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或步驟。
重視過程訓練和評價,過程評價選用精讀、翻譯英文經典文獻的辦法,考察譯文的學術性、準確性和語言的流暢優(yōu)美程度。目標達成情況則依據PPT展示出來的論文寫作框架、提綱、重要文獻內容支撐、內容內在邏輯關系、儀表儀容和表達闡述情況進行綜合評價。
(1)教學內容層面,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的多樣交叉與OBE標準化課程目標的沖突。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以化學、生物學、微生物學和工程學為主要基礎,研究食品原材料和食品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食品的營養(yǎng)、品質、安全及工程化技術的交叉應用。本學科碩士生導師學科背景出自化學、公共衛(wèi)生學、營養(yǎng)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遺傳學、生物學、藥劑學等多個學科,在研究方向的凝聚和選擇上并非絕對處于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核心研究領域內,多數是在相關領域并表現(xiàn)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因此,在核心經典文獻選擇、分析、精讀、模仿寫作方面,導師、學生、任課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溝通障礙。本教學團隊采取的辦法是將影響課程目標成效的關鍵問題提煉出來轉換成學生知識背景下能夠理解的語言讓學生課后跟自己的導師再討論、再確認,這樣的不足是受制于學生本人的理解程度和轉述準確度。持續(xù)改進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將學術語言詞匯、風格、語義準確度的把握交給導師具體審核把關,盡管有利于導師進一步督促學生增加文獻閱讀、從文獻閱讀和模仿寫作中積累專業(yè)詞匯,提高學術語言選擇和使用的能力,但學生最終學習效果的影響因素和限制因素可能會增多,這需要任課教師與導師之間更加密切和坦誠的交流和溝通,這也需要考慮在機制層面保障任課教師與導師之間的利益共贏,如文章署名權問題。
(2)學習主體層面,學生個體之間學習習慣、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的不同與OBE標準化培養(yǎng)范式的沖突。OBE實質上是一種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的教育模式,反向設計是OBE的原則之一,也是特色之一。這種設計有利于開展標準化培養(yǎng),而在個性化培養(yǎng)方面則存在一定的不足,易忽視目標之外的內容,易缺乏對過程的關注、對個體差異的尊重等。而且,OBE強調的是可展示、可測量、可評價的目標和成果,易造成對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內隱性成果的忽視,而理想、信念、態(tài)度、價值觀等對學生后續(xù)的發(fā)展卻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是學生所必需和必備的。如上所述,課程教學中,我們盡可能針對學生知識結構方面的差異進行了“個性化輔導”以促使每一個課堂目標的達成,但實際上,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其中受到了相當程度的壓抑和限制。后續(xù)該采取哪些相應措施來彌補OBE在這方面的不足,也是困擾我們和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
我校研究生專業(yè)英語教學,遵循OBE理念反向設計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效果評價,目前已經實施完成3輪教學實踐,一般課程結束后的一年內,選課學生都能將課程論文進一步修改完善并發(fā)表見刊,可以說達到了預期教學目標。不過,實施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以上不足和沖突。因此,教學實踐中應有效落實OBE持續(xù)改進理念,合理處理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之間、教學范式與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之間的關系,避免厚此薄彼、非此即彼,而應選擇性應用、擇善而從,或將二者有效結合、綜合應用,及時反思、持續(xù)改進,最終既實現(xiàn)教學目標又達到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