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孝慈
(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生物與化學學院,貴州 黔西南 562400)
近年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迅猛發(fā)展,國內外學者愈加重視對學科信息技術能力研究。2005年美國學者 Koehler和Mishra首次提出TPACK理論,TPACK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縮寫,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隨著對TPACK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的不斷深入,已逐漸進入教育領域并得到應用。根據(jù)相關研究一致表明,TPACK教學能力是教師必備的教學基本技能和教師專業(yè)能力評價的重要指標,也是推動中小學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式[1]。
生物師范生是未來教師的預備者,他們將來要邁進中小學生物教師隊伍,其信息化教育能力的強弱將直接關乎著是否擔負起中小學開展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重擔。在TPACK框架下,對于生物師范生信息化才能的發(fā)掘與培養(yǎng),可以進行方式、內容、技能三個方面的融合,提高老師的課堂引導地位,降低學生獨立復習時間的隨意性,為信息化課堂的實施打下良好的基礎[2]?,F(xiàn)代信息化課堂具有如下特征:(1)開放性: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教育和學習活動能夠沖破了時間束縛,能夠最大地滿足學生個性化的教學需求;(2)共享性:網絡信息技術給教育與學習活動帶來了海量的資料和信息,老師和學生能夠按照自身的需求隨意調取使用,而且也便于上傳了自己的資料并和別人共享。(3)互動性:網絡通信技術為教師與學生、家長等互動交流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性,促使交流互動更為便捷高效。(4)協(xié)作性:通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實現(xiàn)老師之間、學校之間、人機之間的跨空間協(xié)同與聯(lián)合學習變?yōu)榭赡堋?/p>
為了更好了解目前高師院校生物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的現(xiàn)狀,本研究選取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專業(yè)大三、大四的在校師范生為研究對象,對生物師范生信息技術能力現(xiàn)狀進行問卷調查。生物科學專業(yè)為師范類專業(yè),大三、大四學生已修過《教育學》《心理學》《中學生物學教學論》等相關專業(yè)教育類課程,同時也系統(tǒng)學習過信息技術能力相關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課程,在校期間參加過生物微格教學實訓、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具有將信息技術能力融入生物教學的實踐經驗,比較適合作為本次調查的研究對象。在本次調查問卷的制定上,主要從信息化教學認知能力、信息化資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信息化教學組織能力和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這5個方面進行文件設計,共15題。于2021年12月中旬向生物科學專業(yè)大三、大四在校師范生發(fā)放了問卷138份,回收135份,回收率98%。
對信息化教學認知能力的調查結果得知,92%以上的生物師范生表示愿意在未來的教學生涯中去實踐信息化教學,且愿意進行信息化教學的相關培訓,說明生物師范生的認知能力較強,參與到信息化教學的意愿強烈。在信息化資源整合能力方面,87%的生物師范生表示能使用搜索引擎進行網絡檢索相關資料和信息,但同時82%的生物師范生表示在信息化資源的組織和加工方面能力不足,難以實現(xiàn)有效整合和再加工。對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的調查顯示,生物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較低。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71%的生物師范生只熟悉基本的電腦操作和操作簡單的多媒體,對于復雜的信息化設備的掌握和操作往往不能很好地使用,94%的師范生表示自己不具備軟件程序設計能力以及課件開發(fā)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學組織能力方面的調查顯示,生物師范生的信息化教學組織實施能力和應變能力不足,92%的生物師范生表示自己了解信息化教學組織與課堂管理的方法,但是大部分師范生認為自己不能很好應對信息化課堂中的突發(fā)情況,也不能較好將信息化技術和教學法整合到教學中。在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方面,調查顯示91%生物師范生對生物教學中的信息技術教學評價手段僅限于傳統(tǒng)紙筆測試的方式,對于其他的評價方式了解程度不深。對學生的學習評價能力不足,且不能及時將教學情況反饋給學生,也不會選擇和使用合適的評價工具,說明生物師范生存在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欠缺,評價方式守舊與單一等問題。
建立系統(tǒng)化能力訓練課程體系,全方位提高生物師范生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按照新課程規(guī)范的有關規(guī)定,教師信息化運用能力訓練應進行主題型訓練,加強任務驅動,突出實戰(zhàn)指導,把問題處理和個案剖析相結合,學習和實戰(zhàn)有機地結合[3]。這也表明,教師對技術運用能力的提高需要重視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優(yōu)化課程與轉變教學方式相結合。
首先,在課程體系的設計上,學校轉變學科驅動為知識驅動,根據(jù)生物師范生所具有的知識能力與未來教師雙重身份設定課程體系,通過運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處理專業(yè)問題或生活問題的過程,著力于培養(yǎng)師范類專業(yè)畢業(yè)生高階思維能力與復雜問題處理能力。只有生物師范生全面經受過了這種信息化的學習體驗,學生才能更自覺地將其經驗轉化到成為未來老師的這一角色上來;根據(jù)未來老師角色,努力提高信息時代師范生的從師素養(yǎng),讓學生更加熟悉信息化教育原理,了解信息化教育的學習技巧,掌握信息化教育實施方法和執(zhí)行能力。
高師院校生物師范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高訓練是一項工程。在建立傳統(tǒng)課程的理論基礎上,還必須強調信息技術運用能力訓練的實踐性引導,利用實踐性課程(實驗、實訓、實習)推動師范學校師生把理論轉變?yōu)閷嶋H體驗。要注重和加強師范生的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在課程設置上要以教師專業(yè)為出發(fā)點,加強實踐課程的課時比重。一方面生物師范生在教師引導下以個人身份,參加信息化教學實驗、綜合實訓與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另一方面參加信息運用與能力提高方向的互動研修和課程研討等教學活動。
師范生數(shù)字化教學水平能力將影響到中小學教師的數(shù)字化教學水平[4]。因此,教師管理者應正視信息時代對教育信息化能力建設的新需求,并積極掌握和運用現(xiàn)代教育信息化科學技術,以增強將信息化運用于學校教育中的知識基礎與能力,并為生物師范生教育信息化課程的設置能力、實踐能力與評估能力培養(yǎng)的目標夯實能力建設基石,積極創(chuàng)設利于生物師范生職前教育自主學習、實踐與反思的教學氛圍,以提升職前教育的能力建設。
師范生專業(yè)能力的發(fā)展,離不開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教育平臺和環(huán)境[5]。高等師范學校要有效應用和整合現(xiàn)有教學資源,建立微格教學課堂、網絡教室與多媒體課堂、學科教學資源網和中小學遠程繼續(xù)教育共用的信息化教育網絡平臺,進行課堂自動錄播、遠程見習教學魔術師、視頻交互和數(shù)據(jù)共享,并為生物師范生與優(yōu)秀的中小學老師跨時空溝通與交流創(chuàng)造了便捷條件,為生物師范生將來走上教師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研究以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為例,開展對地方師范院校的生物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現(xiàn)狀的調查,了解目前生物師范生在信息化教學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與措施。生物師范生是未來的中小學教師的預備者,其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強弱關系著是否擔負起中小學開展信息化教育工作的重擔。生物師范生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系統(tǒng)的工作,需要大量的時間和反復的訓練,才能達到培養(yǎng)目標。要建立系統(tǒng)性、立體化的生物師范生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制度,加強生物師范生信息化應用能力培訓內容和方式,解決生物師范生信息化課堂知識體驗的缺失、理論知識和教學實際無法形成有效聯(lián)系的問題,從而推動教學信息化的順利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