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自珍
(浙江建設職業(yè)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1231)
2007年,我國出現了“互聯網化”的概念;2012年,首次提出了“互聯網+”的概念。從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開幕會上李克強總理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到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國家大數據戰(zhàn)略、實施網絡強國戰(zhàn)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不僅成為社會熱點詞匯,更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引擎[2]。所謂“互聯網+”,是指以互聯網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術(包括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在經濟、社會生活各部門的擴散、應用過程[1]。隨著互聯網技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廣泛應用,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等方式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整個社會已經與互聯網結合成了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進入了“互聯網+”時代。
“互聯網+”對傳統(tǒng)的產業(yè)模式發(fā)起沖擊和挑戰(zhàn),用互聯網思維對其進行改造,創(chuàng)造出互聯網生態(tài)圈,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新特征:
(1)跨界的融合性。
(2)創(chuàng)新的驅動性。
(3)結構的重塑性。
(4)用戶的主體性。
(5)平臺的開放性。
(6)世界的整體性[1-2]。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3]深化教育改革,以德育人,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高校育人的重中之重,把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作為高校育人的重要內容。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同樣,高職院校把立德樹人作為育人的根本任務,把培養(yǎng)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育人的重要任務[2]。
進入新時代,在國內外政治環(huán)境復雜多變、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對技能型人才量和質的雙重需求擴大、職業(yè)教育由規(guī)模擴張到內涵提升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德育工作呈現出新態(tài)勢、新局面和新挑戰(zhàn)[5]。2016年12月7日至8日,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這個核心點[4]。
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盵7]2018年9月10日至 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耙蚜⒌聵淙说某尚ё鳛闄z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明確強調把立德樹人融入我國職業(yè)教育領域。我國職業(yè)教育必須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肩負為社會輸送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培養(yǎng)新時代德、技兼?zhèn)涞母呒寄苋瞬牛B(yǎng)成良好職業(yè)道德。因此,積極探索新時代高職院校實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育人路徑,對于“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8-9]。
高職院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體,客觀需要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頭腦,培育高職學生的遠大理想;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生動實踐,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愛國情懷;用國興我興,國衰我恥的高度自覺,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責任意識;用砥礪奮斗不負芳華的奮進姿態(tài),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奮斗精神;用譜寫新時代華章的主動學習,培養(yǎng)高職院校學生的過硬本領;用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錘煉高職學生的優(yōu)秀品德,從這六個方面切實加強高職院校教育能夠有效提升教學效果,助力新時代高職院校教育高質量發(fā)展[10]。
(1)網絡信息質量良莠不齊。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空間的原住民和最廣泛的應用人群,已經習慣于從網絡上搜集和獲取信息,網絡已然與他們的學習和生活息息相關。大學生正處于思維比較活躍和發(fā)散的時期,對網絡信息的主動關注度很高,再加上網絡社交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壯大,使得大學生可以不出家門而知曉天下事。但是,基于網絡空間的匿名性和不可見性等特點,也使得網絡信息五花八門、真假難辨,甚至于成為一些不良信息蔓延的溫床。比如以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為代表的西方腐朽思想文化的傳播與滲透,對大學生價值觀和思想觀的形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不利于大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也增加了高職院校道德教育的難度。為了減少甚至消除不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思想觀念的影響,需要高職院校時刻關注網絡信息的傳播動態(tài),將不良信息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12]。
(2)立德樹人方法有待提高。目前高職院校的德育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思政課程的課堂教學,形式較為單一,工作方法也比較落后。高職院校普遍習慣性采用傳統(tǒng)的單向灌輸方式,對學生進行理論的宣講和傳授,無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還會與德育的初衷背道而馳。此外,德育實踐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導致學生缺乏自主創(chuàng)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在網絡上看到不良信息或是在實際生活中面臨道德困境時,缺乏足夠的思辨能力,無法靈活地運用道德理論去辨別是非、解決問題。由此可見,在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中,德育理論的傳播固然重要,但單純的理論講解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的需要,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度不夠,也無法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因此,充分利用“互聯網+”理念和手段,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方法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13-14]。
(3)大學生的德育參與意識較為薄弱。高職院校德育工作的對象和最終落腳點還是在于學生。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接觸到的信息資源更多、領域更廣,個人的自我主體意識也不斷增強。經過中小學的德育學習,大學生普遍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足夠的德育知識,對大學階段學校開展的立德樹人工作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甚至產生“重專業(yè)、輕德育”的認知,這使得高職院校的德育工作困難重重。再加上,互聯網上的娛樂資源十分豐富,部分大學生的自控能力又比較薄弱,高職院校中學生沉迷游戲、沉迷網絡的現象屢見不鮮,這也增加了在學生中推進德育工作的難度。因此,如何做到立德樹人和寓教于樂的平衡,以充分調動大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主動參與性,也是當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亟須解決的一大難題[12]。
互聯網應用的浪潮已經勢不可擋,要充分地認識它、利用它,在立德樹人工作中發(fā)揮出更大的作用。
(1)針對高職院校:首先,要加大對互聯網基礎設施的財政投入力度[13],構建“互聯網+”德育平臺,創(chuàng)新德育的方式方法。可以適當將績效考核和獎懲機制引入到互聯網德育體系之中,通過評選、樹立優(yōu)秀典型等方式激發(fā)師生的參與積極性和主動性,擴寬德育的廣度和深度[15]。其次,學??梢砸劳谢ヂ摼W平臺舉辦形式多樣的學生活動,如各種比賽和第二課堂等,以此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德育工作之中來,通過親身實踐提高自己的德育水平[16]。再次,學校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開展對德育的評估工作,打造學生、家長、教師三位一體的評價系統(tǒng),及時認識到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家校聯動,提高德育工作的質量。在立德樹人工作中,學校要加強同學生家長的聯系,幫助他們做好學生使用網絡的引導工作,提高學生辨別是非和篩選信息的能力[15]。最后,加強網絡信息監(jiān)管和審查,在校園內部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學校應積極引導學生明確身份定位,認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深刻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學校要加強網絡信息平臺的輿論監(jiān)測和治理,對學生發(fā)布的不實和不良輿論進行及時的處理,讓學生認識到網絡也非法外之地,營造良好的網絡德育氛圍[12]。
(2)針對教師:首先,要加強對立德樹人工作重要性的認知。立德樹人并不僅僅是輔導員和思政教師的專屬職責,專業(yè)教師、教輔人員等都肩負著這一使命。教職人員必須認識到人才不僅僅是專業(yè)技能的傳授,更是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全面發(fā)展的新時代人才,更好地契合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應該在高職院校內部形成全方位立德樹人的合力,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和效果[17]。其次,要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技術應用能力,以更好地應對“互聯網+”時代的沖擊和挑戰(zhàn)。教師應正視互聯網技術對立德樹人工作,特別是教學工作的多重影響,積極參加校內外的互聯網技術培訓,轉變傳統(tǒng)思維,利用網絡進行持續(xù)的德育宣傳,比如問卷調查、錄制微課、開發(fā)軟件等形式。此外,在思政教學和課程思政過程中,要合理運用互聯網技術和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更好地發(fā)揮德育潤物細無聲的效果[13]。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推進教學改革,合理設置教學內容,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狀況,適當增加思政元素的考核比重,提高學生對德育的認同感和重視度[17]。
(3)針對學生:學生是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對象,也是受益者。要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特別是依靠互聯網技術開展線上活動,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激發(fā)學生群體自身對德育的需求,使得德育從外在鞭策變?yōu)閮炔框寗?,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讓學生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并自發(fā)地接受、參與進來,也能大大提高德育的效果[12]。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技術手段高速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和新興資源相互交織。我們既要正視其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沖擊,也要抓住其中蘊藏的機遇和創(chuàng)新點,充分依靠互聯網技術開辟立德樹人工作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