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是豫北地區(qū)最常見的一種鳥類,因其體形較小,老家農(nóng)村都叫它“小蟲”。它不像其他侯鳥,隨著季節(jié)變化而遷徙,而是一年四季與人為伴,即使在大雪紛飛的寒冬,也能看到它飛翔的身影。
麻雀原產(chǎn)于歐洲、非洲和亞洲,世界上共有27種麻雀,其中有5種分布在我國境內(nèi)。老家那一帶生活的麻雀主要為樹麻雀,它們體形、體色相近,上體一般呈棕色、黑色的斑塊雜狀,這也是稱之為麻雀的主要原因。
麻雀非常喜歡群居,夏、秋兩季主要以禾本科植物種子為食。豫北平原是有名的大糧倉,每當小麥、谷物、瓜果成熟,成群結(jié)隊的麻雀就會撲向農(nóng)田和果園偷吃小麥、谷物、瓜果,有時還會刨吃地下的種子。村里人非常討厭麻雀,為了防止麻雀毀壞莊稼、瓜果,與人爭糧,人們便在農(nóng)田和果園里設置假草人,用以恫嚇、驅(qū)趕麻雀。這也是1958年把它納入“四害”的原因吧。
逮麻雀是小時候我和伙伴們的一項經(jīng)常性活動。逮麻雀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掏麻雀窩。麻雀筑巢總是選擇在屋檐下、墻縫里、樹洞中,或者利用家燕南遷留下的窩巢。判斷窩巢中是否有麻雀,主要看其是否經(jīng)常在這些地方活動,是否有沒出窩的小麻雀在嘰嘰鳴叫。發(fā)現(xiàn)有上述情況后,搬來梯子或搭成人墻便可掏麻雀。這時候掏的麻雀羽毛剛剛豐滿,翅膀尚未長硬,用繩線拴住小腿即可。有時為了玩得時間長一些,還會把小麻雀放在籠子里喂養(yǎng),但麻雀的天性是無拘無束的,把它關(guān)在籠子里會很快氣死的。
當然,掏麻雀也有危險和害怕的時候。記得有一次,我和二明等幾個小伙伴在五保戶自民家的屋檐下掏麻雀。二明胳膊細,手小,便讓他站在梯子上完成這項工作。當時,農(nóng)村生活條件不好,房子多是用土坯壘筑的,有的蛇經(jīng)常盤居在墻洞中,偷偷吞食麻雀蛋或小麻雀。那天,居然撞鬼了,二明掏出了一只花花綠綠的長蛇,嚇得他一下子把長蛇扔出好遠,從梯子上摔了下來,腳脖子疼了一個星期才好。
逮麻雀的另一種方式是用工具捕捉。事前,準備好一個篩子、一根長繩、一節(jié)木棍、一把谷物。操作方法是在場院或家院一塊空地上撒上一把谷物,在木棍下方系上一根繩子,用木棍把篩子一端支住,留有一個小口,形成倒扣狀態(tài),然后將繩子拉到一邊,人躲在房角、窗內(nèi)或麥秸垛后面,屏聲靜氣,只等麻雀入網(wǎng)。
麻雀久居人世,練就得非常聰明。它們機警靈敏,發(fā)現(xiàn)谷物,不是一起飛來吃食,而是先飛來一只刺探“軍情”,在篩子周圍蹦達幾圈后快速離去。不一會兒,便帶來兩三只麻雀飛到篩子旁邊。第一只先跳到篩子底下啄食,并不停地轉(zhuǎn)頭四顧。其他在外面繼續(xù)四周張望,觀察情況,圓溜溜的小眼睛里充滿機靈。當它們感到確實安全后,便招呼同伴撲楞楞地從旁邊樹上或房頂上俯沖而下,飛到篩子下面搶食。這時,負責拉繩子的伙伴猛地一拉,支撐篩子的木棍兒迅速倒下,篩子把麻雀嚴嚴實實地扣住,然后慢慢起篩,像摸魚一樣,把麻雀抓住。
年幼總是孤陋寡聞的,對麻雀不能邁步行走、而是蹦著走路感到好奇。每當問到這個問題,我三爺便會滔滔不絕地給我講出個原由。他告訴我,從前有一年大旱,麻雀沒什么東西可吃,便去偷吃百姓種下的種子,導致莊稼顆粒無收。老百姓苦不堪言,便奉上貢品,祈求老天爺開恩,拯救黎民百姓。百姓剛剛擺下貢品,就被麻雀搶食一空。老天爺聽到此事,特別震怒:“小小的麻雀居然敢對我不敬,這還了得?”隨后又聽到百姓訴說麻雀的各種危害,便下令給天下所有麻雀的脖子上帶枷、腳脖上戴鐐,讓其無法再跑,同時也把它們的翅膀變小,讓它們不能飛高飛遠。麻雀剛戴上腳鐐,走也走不成,跳也跳不好,便哭求前來戴腳鐐的神將:“這樣下去,我們麻雀都會餓死的!”神將看著麻雀可憐,便說道:“這是老天爺?shù)闹家?,我也不敢違抗!這樣吧,我偷偷給你們的腳鐐加長一些,你們雖然不能跑了,但慢慢走還是可以的,以后再學習蹦著走,那樣也不至于餓死?!甭槿嘎犃酥蟾屑げ槐M。從那以后,麻雀的脖子上便有了一圈白色,看上去好似帶枷的痕跡。因為加長了腳鐐,麻雀沒法快跑,時間長了,便學會了蹦著走。
后來,我查閱了一些科譜資料,才知道其中的原因。原來,麻雀的后肢較短,由股部、脛部、跗部和趾部等部分組成,整個后肢肌肉分布在股部和脛部,其他部位全是肌健。這些肌健貫穿至趾端,能夠控制足趾的彎曲,能使其握緊樹枝安穩(wěn)地生活。但麻雀后肢的脛部跗骨和跗部趾骨之間沒有關(guān)節(jié)臼,因而脛骨和跗骨之間的關(guān)節(jié)不能彎曲,這就使麻雀沒有能力用它們的后肢在平地上行走,而只能頻繁地跳躍前行。
麻雀是有文化內(nèi)涵的,我國最早記載麻雀的《詩經(jīng)》曾云:“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蔽宕鷷r期著名花鳥畫家黃筌所作的《珍禽圖》、北宋畫家崔白的《寒雀圖》、元代畫家王淵的《竹石集禽圖》,都有麻雀的形象。古代詩人更是對麻雀不惜筆墨,如李白的“嗷嗷空城雀,身計何戚促”,白居易的“煙波半露新沙地,鳥雀群飛欲雪天”,蘇軾的“寒雀喧喧凍不飛,遶林空啅未開枝”。成語“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也蘊含著樸素的哲學道理。
麻雀肉營養(yǎng)豐富,含有蛋白質(zhì)、脂肪、膽固醇、碳水化合物、鈣、鋅、磷、鐵和維生素B1、B2等多種成分。同時可以入藥,其功效能補腎壯陽、固澀益精,用以治療陽痿、遺精、疝氣、小便頻數(shù)、崩漏、帶下、眩暈等病癥,民間有“一只麻雀等于四兩人參”之說。
村里人對麻雀的認知有過一個復雜的過程,它偷吃莊稼時,人們厭惡它;它在育雛時捕殺有害昆蟲,人們感謝它。我每當想起童年時代逮麻雀的粗野方式,不免又有些愧疚。麻雀雖然其貌不揚、叫聲不優(yōu),但它是農(nóng)家的朋友,每天晨曦初露,它都會準時登枝鳴叫,嘰嘰喳喳,督促、歡迎你趕快起床,開啟一天的生活。
螞蚱
豫北平原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在這片沃土上行走,會讓人一下子感受到原野的粗獷、環(huán)境的優(yōu)美、民風的純樸。我很喜歡老家農(nóng)村的生活,喜歡由多種昆蟲組成的迷人世界。這里的昆蟲,有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有會叫的、會爬的、會蹦的、會跳的,有對農(nóng)作物有益的,也有對農(nóng)作物有害的……五花八門,各具特色。每種昆蟲幾乎都與人們打過交道,但我感知最多的還屬螞蚱。
一到5月,螞蚱仿佛相約好了似的,一古腦兒地出現(xiàn)在田間渠畔。它們成天東飛西突、上竄下跳的,令人眼花繚亂。這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10月份,至其自然死亡為至。
逮螞蚱是農(nóng)村孩子的最愛。我所處的童年是一個物質(zhì)和文化生活都比較匱乏的年代,大多數(shù)村民都不富裕,糧食經(jīng)常不夠吃。螞蚱營養(yǎng)豐富、肉質(zhì)鮮嫩,富含蛋白質(zhì)和脂肪、鈣、磷、鐵、銅、錳、維生素A、B等成分,用于治療脾虛少食、急慢驚風、抽搐痙攣、百日咳、支氣管哮喘、喘咳氣急,《本草綱目拾遺》《百草鏡》等醫(yī)書均有記載。我們逮螞蚱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烤著吃,緩解一下饑餓和解解饞。另一方面,把逮住的螞蚱喂養(yǎng)雞鴨。那時,各家各戶都養(yǎng)有雞鴨,所生雞蛋鴨蛋賣給供銷社能換回些零錢,以補貼家用。雞鴨最喜歡吃螞蚱了,吃了螞蚱的雞鴨,不但下蛋勤,而且下的蛋個頭大。
逮螞蚱是分時機的,最好選擇在秋天。此時的螞蚱長得膘肥體壯,加上玉米、大豆、谷子等農(nóng)作物均已收割,田野格外空曠。成群的螞蚱全部暴露在無遮擋之下,很容易被圍追堵截,束手就擒。如果早上逮螞蚱,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秋夜露水大、濕氣重,經(jīng)過一夜蒸發(fā),螞蚱的翅膀全部被露水打濕,一個個縮頭縮腦、萎靡不振,飛也飛不動,跳也跳不高。這時候捉螞蚱,最容易得手。
逮螞蚱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發(fā)現(xiàn)一只大螞蚱后,要悄無聲息地靠過去,彎下腰,雙手合并,掌心向下,形成空心手掌,在螞蚱將要蹦起的一瞬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猛扣下去,就能逮到一只活螞蚱。如果不想玩一會兒逮住的螞蚱,可脫掉鞋子扣殺或用坷垃塊猛砸。但這種動作很重,十有八九會將螞蚱扣死或砸死。逮完螞蚱后,從地里隨手薅一根狗尾巴草,將螞蚱一個個從頸脖穿起拿回家。
有一種螞蚱不好逮,它形似蟈蟈,個頭較大,動作敏捷,能飛善跳,警惕性很高。它總是隱藏在草叢中或莊稼棵上,在你逮它時,只要有一點響聲,它便會一躍而起,飛出幾十米遠。當你小心翼翼地追過去剛要接近時,它又立馬彈跳躍起,飛出好遠。就這樣,飛飛停停,起起落落,一直讓你追得疲憊不堪。
相比,另外一種螞蚱就比較好逮了。這種螞蚱全身青綠、身材細長、形同扁擔,腦袋尖尖、眼睛長長,飛起時翅羽下露出一抺粉紅。我們都叫它“扁擔”。它動作遲緩,比較笨拙,只要躡手躡腳地過去,就能把它逮住。如果捏住它的兩條大腿,它便會有節(jié)奏地將身子上下擺動,類似磕頭求饒,非常好玩。
還有一種土灰色的小螞蚱,形象難看,不夠雞鴨吃一口,大人孩子都不愿意逮它。
我們村北有一片幾百畝大的水坑,雨季用于蓄水,旱季則長滿雜草,坑中種了不少柳樹,坑沿栽滿了桑樹柳。桑樹柳又名紅柳樹,是一種叢生灌木,生長在鹽堿地等貧瘠土壤,具有堅固水土作用。其莖為棗紅色,葉子為墨綠色、比較瘦小、呈鱗片形狀。桑樹柳一般在春夏之交開花,花為粉紅色,果實為白色絮狀。它的莖很有韌性,細的可以用來編筐,粗的可以當筐系,而且燃燒值很高,村里人都把它當柴火使用。我和小伙伴經(jīng)常在這里砍上幾根桑樹柳條,捆綁在一起,制成捕捉工具逮螞蚱、玩耍。
有一年夏季,水坑干枯了半個多月。一天下午,我和幾個小伙伴來這里逮螞蚱,幾個女孩子也跟著湊熱鬧,享受逮螞蚱帶來的快樂。同伴三強比較調(diào)皮,喜歡搞些惡作劇。他把逮到的幾只螞蚱趁機放在一個叫玉瀅的女孩頭上,嚇得玉瀅“呀呀”直叫,趕快用手撥拉。因玉瀅性急,加之螞蚱吃得肥嘟嘟的,在撥拉過程中,擠破了螞蚱的肚皮,螞蚱肚里的臟物,弄臟了玉瀅媽剛剛為玉瀅買的上衣,心疼得玉瀅哭了起來。
看螞蚱飛翔也是一種享受。秋風颯爽,陽光燦爛,站在田間地頭,但見無數(shù)只螞蚱一只只精神抖擻,狂歡勁舞,有的展翅飛奔,炫耀著自己華麗的外衣,留下一路“叭叭”的聲響;有的蹦來蹦去,展示著自己非凡的彈力,像一幕幕精彩的體育比賽;有的大秀恩愛,上演著自己甜蜜的愛情,開啟一段夫妻合二為一的浪漫之旅。
逮螞蚱雖說好玩,但也能感受到它很強的破壞力。平時它能將植物葉片咬成缺刻或孔洞,嚴重時可將農(nóng)作物食成光桿或全部吃凈,造成嚴重的經(jīng)濟損失。據(jù)老年人講,1943年7月老家發(fā)生過一次大面積蝗災。當時螞蚱來勢兇猛,遮天蔽日,發(fā)出“嗡嗡”巨響,猶如飛機低飛盤旋。落在地上層層疊疊,不見地皮,幾百畝的莊稼一袋煙的功夫就被咬食一空,連野草、蘆葦、樹葉也被吞食凈光。為消殺螞蚱,村里人想了不少辦法,有的在地里挖出一條條土溝,追趕螞蚱入溝,然后火燒土埋;有的用布單覆蓋或用掃帚拍打,將其致死。在消殺螞蚱的過程中,村里人發(fā)現(xiàn)螞蚱怕冷、怕熱、怕煙,遇到煙霧不能遠視,只能在原地飛來飛去。特別是夜間午時至次日凌晨,或中午12時到下午3時,不能飛行或很少飛行。根據(jù)這些特點,村里人利用雨天、夜間、中午進行撲打,效果尤為明顯。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投入大量的精力、財力,有效地治理了螞蚱帶來的危害,老家沒有再發(fā)生過一次大面積的災害。隨著農(nóng)藥的廣泛運用,現(xiàn)在地里的螞蚱已經(jīng)很少很少了。物以稀為貴,有的人瞅準了商機,在大棚里養(yǎng)起螞蚱,賣給飯店掙錢。人們逮螞蚱的目的更多的是為了享受大自然帶來的饋贈。
責任編輯/石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