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我國宋代文學的杰出代表人物,蘇軾及其歷史事跡在2008年被我國電視劇藝術家拍攝成為電視劇《蘇東坡》。該劇主創(chuàng)者在尊重基本史實的基礎上,通過蘇軾勤政愛民形象的有意凸顯、蘇軾才情的獨特彰顯等藝術手法對蘇軾這一重要歷史人物進行了相對合理的影像式塑造,因此,我們以電視劇《蘇東坡》中的蘇東坡形象,來研究、分析當代蘇軾影視形象塑造上的得失。
關鍵詞:蘇軾;電視劇《蘇東坡》;人物形象;歷史真實;藝術虛構
蘇軾是中國歷史上的\"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1]\"之人,是中華大地上最具有民族特色和世界性意義的一種典型符號。這使得蘇東坡成為了文藝界中一顆閃亮的明星,卻也成了一座難以再現(xiàn)的高山。電視劇《蘇東坡》力圖忠實地復原了蘇軾的歷史面貌,是我國在新時期首開把蘇軾人物形象、事件搬上電影舞臺作品的文藝先例。本劇由北京市小百花影視文化藝術中心出品,是中方國家一級編導王文杰作品,由我國人大博士教授、國際知名蘇軾研究學者冷成金博士擔綱總劇本,陸毅、林心如等擔綱領銜主演。本劇以內憂外患的北宋朝廷政治斗爭為歷史背景,并擇選了文風革新、王安石改良、烏臺詩案和影響巨大的歷史人物,反映了千古風流人物蘇軾的跌宕起落、波濤壯闊的人生遭遇。按照編劇冷成金教授在電視劇《蘇東坡》北京研討會上說道:\"該劇盡可能做到大事有史必依、小事有史可依,做到歷史與藝術的平衡,以歷史正劇的方式還原蘇東坡這一千古文豪的真面目。[2]\"
作為歷史正劇,我們應該從兩個標準來看待其人物塑造的成功與否。第一就是其與歷史真實人物之間的關系,其次就是其與電視劇中的戲劇角色之間的關系。史學正劇是以現(xiàn)實的史學人物形象為基礎,盡管進行了藝術性的加工處理,但其歷史人物形象與史書敘述中的人物形象的\"像\"與\"不像\",仍是評判其藝術水準的重要評判準則,同時也是能否達到社會大眾所期望的關鍵條件。而戲劇是根據(jù)歷史記載的二次藝術創(chuàng)作,它本身經(jīng)過取舍與創(chuàng)新,使得人物角色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歷史人物,角色是否完成了創(chuàng)作者想要表現(xiàn)的沖突與意義,是衡量演員對于角色創(chuàng)造的另外一重標準。下面,我們總體從編導與表演兩個大方面去闡述電視劇《蘇東坡》對東坡影視形象塑造的得與失。
一、編劇與導演對于蘇軾解讀的所得與問題
\"蘇東坡所體現(xiàn)起來的是不唯權唯勢,只唯民唯善的文士精神。這也就是電視劇中所要表達的。[3]\"[電視劇《蘇東坡》在深入刻畫蘇軾人格、展示其精髓深邃思考的進程中,是很顯然面臨著取舍和選擇問題的。但該劇在介紹蘇軾的一生經(jīng)歷及其主要歷史事跡之處時,卻特別突出了其忠君憂國尤其是勤政愛國的方面,雖然折射出了儒家思想對他的深遠影響,但卻適當?shù)颂K軾歷史上和文學思想制度的佛教和道家思想的成份,而對文化精髓深層的思考力方面卻顯然淡化。該劇在另一方面,又如實展示了處在當朝成官時代的蘇軾,成為了一個\"面折廷爭的諍臣\",以忠鯁直諫所投射出來的凜然風節(jié),可另一方面,也由于對政治生活所刻畫的筆墨過多,而導致人們對其生活上的感受與思考性都有所下降,而由此造成的蘇東坡形象更接近了某個包拯一般的父母官形態(tài),又或者是某個忽然進入生活玄妙中的悟道者的形象,而忽略了蘇軾本身的一種既極為生活化又飽含著深情的普通人的形象。在現(xiàn)代高壓社會的環(huán)境下,蘇東坡的精神更多地閃爍在其平和曠達的一面,這種思想也是為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毫無疑問,人們樂意去看到一個有擔當有責任的熱血青年,一個有著救世主情節(jié)的近乎\"圣人\"的青天,但如今,人們也同樣樂意去看到一個\"普通人\",樂意看到在北宋變法時代如何幾歷波瀾而不改樂觀本色的蘇東坡,樂意看到在諸多復雜的人生難題中做出或堅定或猶豫選擇的蘇東坡,樂意看到一個真實體味人間酸甜苦辣而各有頓悟的蘇東坡。
在電視劇《蘇東坡》的第四十四集中,蘇軾曾于臨終前反省時說過:\"在此生中我可以算是個好朋友,然而卻偏偏不是個好官...元祐政權更化之后,我雖更能避免黨派爭斗,管理朝政,但卻也多要求外放,而孤芳自賞了。我雖所到之處,都政績斐然,可卻只救了一州一府之民,而又置一州之民于哪里?如今,我竟仿佛萬人之所景仰,難道也無欺世盜譽之嫌!\"不難看出,劇中的蘇軾從始至終都是秉持著一種和全劇一樣的悲劇性思想,直到臨終之前都在對自己的人生產(chǎn)生質疑和遺憾,而這種質疑和遺憾和蘇軾在大眾印象中樂天派的形象是沖突的。
二、演員選取與演員表演中的成功與不足
在選角方面,總體而言是成功的。陸毅以出眾的形象相對還原地再現(xiàn)了蘇東坡的才貌,貼近歷史的樣貌,同時能為蘇東坡賦予觀眾喜聞樂見的元素,這是選角上成功的一點。在表演上,陸毅也努力地還原了一個劇本中所描繪的\"蘇青天\"。
但在表演上,受于表演習慣的影響,陸毅的塑造顯得有些單薄,既沒有突出激情,也失去了原本的穩(wěn)重。陸毅對蘇東坡的描摹呈現(xiàn)出了一些樣板、刻板的問題,這使得蘇東坡缺乏性格,與其他文人士大夫沒有明顯的區(qū)分。陸毅以現(xiàn)代人描繪古代人的視角去表演,看似是在以客觀視角去理解角色,但這種不進入角色的方式反倒為角色增添了僵硬與不自然,讓觀眾直接地看到了一個帥氣且只有帥氣的蘇東坡。
蘇東坡并非是一個憂郁愁苦、甚至憤世嫉俗的\"腐儒\",蘇東坡的理想形象——當然也是他的本來面目,應當是外在自然平和、內心充滿朝氣的一個對現(xiàn)實世界永不服輸?shù)腬"鐵人\"形象,而這種鐵骨柔腸的性格往往才是影視觀眾所樂于看到并樂于欣賞的。這種鐵骨柔腸,主要體現(xiàn)在人物的微表情與肢體動作上。一個內心朝氣蓬勃且堅韌不拔的人物,是富于微表情變化的,因為這種人物的內心也是富有感知力和思辨力的,蘇東坡是一個才思敏捷且風趣幽默的人,這種人物在現(xiàn)實中往往以多變的微表情和大開大合的肢體動作來引導人們的情緒,使人們感受到這種人物的自信與積極。這個問題貫穿了全劇始末,蘇東坡的神態(tài)變化不多,肢體動作相對較少同時顯得畏縮,這使得人物永遠沉浸在\"悲情\"中,而不是戰(zhàn)勝悲情。并且,由于表演習慣的影響,如果說劇中有意將蘇東坡塑造成一個充滿激情的政治家,那么陸毅的情感爆發(fā)力則有所欠缺,這導致了蘇東坡這一人物徘徊于兩個狀態(tài)之間,既不激動,也不沉穩(wěn),而是忽冷忽熱又時常壓抑的一個狀態(tài),這偏離了劇中對蘇東坡的定位,也偏離了歷史上蘇東坡的性格,這顯然是失誤的。
回顧電視劇《蘇東坡》,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探索與嘗試,對于之后的創(chuàng)作者都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但當觀眾需要蘇東坡時,毫無疑問,他們需要的是一個真實而偉大的普通人:這種普通人來源于所有觀眾的生活,有著和人們一樣的苦難和煩惱。而這個真實的人卻往往在不經(jīng)意間,爆發(fā)出了令人驚嘆而向往的堅定和熱情,而這種堅定和熱情卻往往能喚醒人們內心的純良和欣慰,喚醒整個社會的積極和進取,喚醒一個民族的歸屬與向心。因此,當我們創(chuàng)作蘇東坡的理想形象時,往往也是簡單而復雜的,他的精神無一例外的樸實而真摯,但卻也無一例外地做到了\"深入淺出\"。一個理想的蘇東坡的形象,離不開一個創(chuàng)作者對蘇東坡本人與歷史的嚴肅考量,離不開對蘇東坡精神的深刻理解。而蘇東坡天生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應該由后人務實地傳遞下去,這種使命感與責任感,不以形式的多變而有所增添,而以內容的真摯更加地倍感動人??芍^是,蘇東坡影視形象的真摯,離不開影視人的真摯。
參考文獻:
[1] 林語堂《蘇東坡轉》
[2] 馬姍姍,韓業(yè)庭. 電視劇《蘇東坡》專家研討會 [N].光明日報,2012-11-23(4)
[3] 冷成金. 蘇軾的哲學觀與文藝觀[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9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