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向燕,生于四川宜賓。籍貫云南永善。發(fā)表詩歌、小說、散文、隨筆百萬余字。作品散見于《中國作家》《北京文學(xué)》《散文》《天涯》《滇池》《作品》《紅巖》《黃河文學(xué)》《廣州文藝》《山花》《天津文學(xué)》《大益文學(xué)》《文學(xué)自由談》等多家純文學(xué)刊物。曾獲多種文學(xué)獎項。作品被收入選刊、選本、年鑒、高考語文閱讀試卷、中學(xué)課外閱讀書籍。追求獨立、自由、委婉、曲折、幽深、詩性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F(xiàn)居四川綿陽。
1
掛在墻上的蘆花,想不到成為黑堰塘永久的紀(jì)念,永久的念想。
黑堰塘凋敝,墻壁上的三株蘆花,八九年了,還是那樣,不枯萎,不凋敝。
風(fēng)吹進窗口,蘆花落地,我才看得見蘆花的凋敝。
它的凋敝緩慢,不易發(fā)現(xiàn)。
風(fēng)中飄零的蘆花,毛茸茸,地板上滾動著,如雪花。
是的,多年不見雪的日子,你可以把蘆花看作雪花,把柳絮看作雪花。
2
水岸有幾叢蘆葦,就像居家的房子邊有一窩竹子,庸俗瑣碎的日子得以提升、凈化。
安昌河畔出現(xiàn)幾叢蘆葦,河流一下風(fēng)情萬種。
發(fā)現(xiàn),不止一叢兩叢,河對岸的草灘上,也有蘆葦,成片成林生長。河岸眺望,滾滾紅塵里,時間如葦葉一般清幽、寂靜。
我在三匯橋旁邊的河洲上也發(fā)現(xiàn)一片蘆葦,長在水中央。想起《詩經(jīng)·國風(fēng)·蒹葭》的最后一節(jié):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河畔的蘆葦,比黑堰塘的纖細(xì)、清麗,是從《詩經(jīng)》里流淌下來的?
我是自然界一根脆弱的蘆葦,也是鄉(xiāng)土里一竿堅韌的竹。
自我躲避喧囂,獨來獨往,我心在遠(yuǎn)方,活在遠(yuǎn)方。
在水一方的蒹葭,也在遠(yuǎn)方,不僅僅是一株植物。
河洲上的蘆葦,在于我,也不僅僅是一株植物。
3
有時,我跨過飛云大橋,去對岸漫游,逆行至石橋鋪大橋。
對岸的河堤,也是石頭壘砌,扶欄條石搭架。過石橋鋪大橋洞口,河堤久無人跡,磚地上鋪滿落葉,磚縫里長出野草,垂柳零亂,枝椏掃地。河堤剛筑起那幾年,有環(huán)保工打掃,見無人跡,不再掃除。除了我這樣的獨行者,恐怕沒有第二個人過橋洞繼續(xù)前行,環(huán)保工的雙腳止于橋洞。
我想順著河堤去邊堆山,離石橋鋪大橋不遠(yuǎn)。雜草落葉里步行,無功而返,前面的路,越發(fā)難行,河堤被雜草灌木荊棘遮蔽,無法前行。嘆息一聲,返回,下橋洞。
邊堆山坐落安昌河右岸的鐵路大橋旁,我在左岸漫游,常常走到鐵路大橋返回,好幾次,過鐵路大橋再過普明大橋,到河堤盡頭再返回,來來去去大半天,難遇行人。我喜歡這種寂靜,閑云野鶴一般享受一條江河。
到鐵路大橋旁,每次要停下來,佇立河堤上眺望對岸的邊堆山,眺望綠蔭里的一座紅宇寺廟。紅瓦寺廟,一山綠樹叢里,更顯輝煌,隔水眺望的我,邊堆山和那座寺廟,如同在水一方的伊人,宛在水中央,可望不可即。
邊堆山的蒼翠,邊堆山的寺廟,邊堆山的歷史,對我有著莫大的魅力,兩次過河想逆流走進,道阻且長。
邊堆山是新石器時代遺址,距今4700到4800年。
1952年冬,修建寶成鐵路,西南博物館籌備處對規(guī)劃的鐵路沿線展開文物調(diào)查,在邊堆山南坡二級臺地上出土了石斧、石鑿、骨器、刮削器、紅黑陶片等遺物。
這座依山傍水的清幽山坡,曾是古人類的棲息之地,而今,草木葳蕤,只有一座寺廟坐落其間。
邊堆山是宛在水中央的伊人,我和它,隔水相望。
4
我夢到自己走進邊堆山,山徑蜿蜒,野草叢生,寒鴉鼓噪。
草莽里爬了好久,望見了林子里的金宇寺廟。
我沒有進去,站在懸崖上眺望,對岸高高低低的樓房密密麻麻擠滿河谷,汽車在河堤上奔馳,一列火車駛上鐵路大橋,眨眼間消失,另一列子彈頭列車出現(xiàn)在另一座大橋,眨眼間消失。鐵路大橋和高鐵大橋,在邊堆山的一左一右。費盡周折上來,是想登高遠(yuǎn)眺,沒有風(fēng)景,山腳的安昌河,千瘡百孔。
這個夢境是現(xiàn)實的復(fù)制,不像個夢。夢里,應(yīng)該是大河浩蕩,竟然是現(xiàn)實的翻版。
夢里,也看不見安昌河浩浩蕩蕩!
5
沿石橋鋪大橋下的公路,走到一個加油站,右折,有條山路通向邊堆山。一路的喧囂和塵埃,我望而卻步。
沒修河堤前,右岸與左岸一樣,無公路無樓房,田野房舍,雞鳴狗吠。有了河堤和公路,此岸彼岸都是密集的高樓。
隔河眺望,邊堆山以及山上的寺廟令人神往,宛如水中央的美人,就讓它成為我心中在水一方的美人吧。
這個美人不被野蠻的機器踐踏和蠶食,是她的幸運。
6
城市周圍,像邊堆山這樣的荒山野嶺,消失殆盡。
河道上的綠洲也難幸免。
7
我家與河堤有段距離,我像一只鳥兒一樣,要越過坡腳的公路鐵路,要穿涵洞過街道上天橋,進入花園小區(qū),進入益多園小區(qū),出小區(qū)大門過公路,是洞天閘壩。一年四季,我要穿過喧囂才能抵達清幽之地。
踏上河堤,我可以順流徒步至市中心,也可以逆流徒步至寂靜之地。我的雙腳,大多選擇后者,只在需要上街辦事時選擇前者。我沿著河堤,柳蔭下,一路走到百盛旁邊,進入人車如潮的大街;有時,我也走到三江口,沿涪江進入大街。順流而行,河堤上下,行人車輛比安昌河的流水多,河岸兩邊,高樓重疊天邊,滾滾紅塵,濁浪奔騰。這段河岸,沒有野生植物的立錐之地,綠化工變換著四季的花草,整齊光鮮,卻無野趣。人工打造的景觀,先要鏟除多年生野生植物,一棵百年老樹也不放過,它是野生的,鏟除干凈,花大價錢,購置出生名門的有身價的樹木。人工打造的景觀,再多的花草樹木,都是人力所為,背離自然,更無野趣。
朝河逆行,景象不同。
這段河岸,遠(yuǎn)離市中心,無人顧及,給野生植物留下一席之地。河畔草木,有姓無名,自由生長,自生自滅。各種昆蟲,各種鳥兒,來去自由,互不干涉,野地流水里覓食。河道上漫步,草叢綠蔭里,總有發(fā)現(xiàn),總有驚喜,走得越遠(yuǎn),越清幽,越寂靜,可抵達無人之境。
我以為可以一直在這段無人顧及的河畔享受清幽和寂靜,可以一直與那些有姓無名的草木默默交流,可以一直聽鳥兒在綠洲上歌唱,這樣的好日子,去年秋天不復(fù)存在。
8
以前,川陜公路和寶成鐵路邊,無涵洞,無街道,無花園小區(qū)和這樣那樣的小區(qū),也無洞天閘壩。
1982年5月,我來這里,出門上街,看得見田野,而今河谷的上上下下,走上一天,不見一塊田野。
洞天閘壩完工,河水只在漲水天流動,關(guān)閉的閘壩,將一河流水?dāng)r截,成為死水,像一口池塘,飛鳥很少在這里落腳,走近路的垂釣者坐在河堤的柳蔭下,對著一河死水垂釣。向往大江大河的魚兒,跳不出“龍門”,困在這里,成為垂釣者的下酒菜。
三江口的水流動的時候也不多,被閘壩堵死。
三江口水面寬闊,安昌河、芙蓉溪在南山和富樂山腳各自流入涪江。三江口煙波浩渺,沙鷗翔集,魚兒隨流水游到這里。也難跳出“龍門”,它們,只能在夢里遨游大江大河。
什么時候,你住在河岸,走在河岸,卻看不到大河奔騰?
河,不再流動。
魚兒,跳不出“龍門”。
大江小河被攔截,一條條流動的河流,被攔截成幾口池塘、湖泊,難得流動起來。
9
人類借助機械,借助科技,改造自然,宰割山川。
人類為了綠化城市,人為地制造自然景觀,不給野生植物留下一席之地,不給飛鳥留下棲息之地。
10
沒有人愿意騎著一輛破車奔波于炎熱的天空下,我,急于出走。
第一次騎車游覽三江,桃花島荒蕪,江上無任何建筑,也無橋梁。
陽光晃眼,我過安昌河沿南山腳的涪江一路漫游,抵達三江閘壩。過閘壩,沿富樂后山腳的公路,溯涪江經(jīng)小枧、沈家壩、三江回到起點。走走停停,遇陰涼處,把自行車放路邊,在無人的天空下發(fā)呆。
一只鹡鸰,高崖上梳洗羽毛。
野生樹木間,一股山泉從巖壁上緩緩流出,濃蔭遮蔽毒日,幽涼濕潤。
這只鹡鸰從哪里飛來?熬不住太陽的炙烤,發(fā)現(xiàn)濃蔭里的山泉,用它清洗旅途的疲憊?
它喜歡這股泉水,喜歡這片濃蔭,看它沐浴,真是一種享受。
它扇動著翅膀,貼著巖壁,山泉下飛來飛去,清亮的水珠滴落羽毛上,它用喙梳理羽毛,一遍又一遍,樂此不疲。有時,它飛上綠枝休息一會兒,又飛進山泉,立在巖壁上,展開翅膀,快樂地梳洗它的羽毛。這只嬌小的鹡鸰,在綠枝和山泉間飛上飛下,嘰嘰喳喳叫著。
不知它是否有過同伴?炎熱里遇見濃蔭里的山泉,它是那么快樂!
它的羽衣灰黑色,這種鹡鸰鳥,河岸山坡常見,成群結(jié)隊,它為何獨自飛翔?
有人叫它點水鳥,飛行時,嬌小的身體起起伏伏。
11
鳥有鳥道,人有人道。
我走的是一條鳥道吧?
看一只鹡鸰戲水、沐浴,世界一下清涼。
12
離開鹡鸰,騎車沿公路跟隨涪江一路向下。
二十世紀(jì)八十年代,從市區(qū)去安昌河右岸的南山,是鐵索橋。山腳一條土路隨流水蜿蜒至涪江河岸。江水浩蕩,河壩寬闊,無人工痕跡。岸邊幾棵野樹,臨水而立,枝繁葉茂。這種天地里的野生河岸,八十年代的城市周邊,隨處可見,所有野生植物都可落腳。我看見了其中的一棵野樹,它還在河岸。它生長的這片河灘,還和從前一樣。
木心吟唱: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jié){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13
從前,我坐在這棵野樹下,腳下“逝者如斯夫”,不知道愛誰;如今,還是不知道愛誰。
從前,我與父母與朋友聯(lián)系的方式是寫信,八分錢郵票,可以慢慢敘述,郵件長途跋涉,經(jīng)過好多雙手,抵達手里。
從前,沒有電話、手機、網(wǎng)絡(luò)、微信,遠(yuǎn)方的朋友見面不容易,談心也不容易,心里卻惦記;不像現(xiàn)在,彼此沒有隱私,千山萬水如在眼前,看朵花花草草天下人即刻知道,走到天涯海角天下人也即刻知道,看似熱鬧,反倒生疏。
從前,讀書者,去書店買書,捧著散發(fā)著墨香的書籍慢悠悠打發(fā)時光;不像現(xiàn)在,男女老少拿著手機混光陰,有文化沒文化的都曬微信。
從前,我用十五行的綠格子稿箋寫作;現(xiàn)在,我用電腦寫作、發(fā)稿件。
從前,沒有防盜門,沒有防盜欄,膽大的小偷大白天也不敢撬鎖,不敢人家睡在床上,黑夜還破窗入室。
從前,出城就是郊野;現(xiàn)在,出了城,還是城。
從前,坐綠皮火車,坐長途班車,公路兩邊是田野是莊稼是池塘是瓦舍;現(xiàn)在,掠過車窗的是參差不齊的高樓和雜草叢生的荒地。
從前,民歌的調(diào)子優(yōu)美、婉轉(zhuǎn)、動聽;現(xiàn)在,難得有幾首入心的民歌。
從前,我獨自坐在這棵野樹下是個青年;現(xiàn)在,我獨自坐在這棵野樹下,不再年輕。
從前,河水長流,現(xiàn)在……
14
從前……
從前……
15
——你為什么不用智能手機,為什么不用微信?
——我的生命不需要那么多信息,我想安靜,做個孤陋寡聞?wù)摺?/p>
16
2001年早春,我開始用電腦寫作一部近二十萬字的長篇小說,前后修改數(shù)次,最后一次修改從2016年底至2017年陽春,花費三個多月,剩下的不到十四萬字,至今還未刊發(fā)、出版。
十七年來,大大小小、長長短短的文稿,我都在電腦上寫作,丟棄多年用過的鋼筆。
我算得上是用電腦寫作比較早的作者,至今,在我認(rèn)識的作家中,有的還不會用電腦鍵盤打字,但是,個個都玩起了微信,玩起了公眾號,贊揚智能手機和微信的種種方便和好處。偽作家們甚至鄙視,說:一個作家,連微信都沒有,怎么寫作?你會得到許多信息,可以和大家交流、互動,也可以在手機上發(fā)郵件。
我是個不合時宜者,大嫂大媽大爺們都玩微信,我還用多年前的一部諾基亞,自閉中打發(fā)日子。
生命,真的需要那么多的信息?需要那么多的便捷?需要那么多的熱鬧嗎?
身外的世界一天一個樣,我固執(zhí)地活在自己的時光里,獨來獨往,在僻靜地步行,去荒山野嶺練腿腳,生活慢,寫作慢,似乎與時代隔絕。
我的生命和寫作,無需各種信息充實,愿意在寂靜時光里,獨自發(fā)呆。
眾生喧嘩的時代。
17
從前
慢。
18
河灘上的野樹,一棵從前的樹。
最終,沒有躲開野蠻的機械。
19
閘壩這邊的涪江,水光瀲滟,閘壩那邊的涪江,是條干河溝,兩岸是鄉(xiāng)村。
大家把人工打造的河岸視作自然,有水有花有樹有飛鳥,實則,已經(jīng)與自然無關(guān)。
從前的河岸,野草閑花,怪石亂生,不僅是自然的一部分,它是天然的。
20
是安昌河流動?還是我的思緒在流動?河水與思緒,哪個流動得更快?
我的思緒有時如流水一樣堵塞、停滯,河水也如我的思緒一樣堵塞、停滯。
這條河流也如我穿行過的所有河流一樣,不斷被改變面容。
21
1982年,如今對于我來說,就像做夢一樣。
讓我停下來,臨水而坐,流水里打撈一點時光的碎片。
22
阡陌縱橫,秧田青青,荷塘碧翠。
那個傻里傻氣,羞澀膽怯的鄉(xiāng)村姑娘,1982年5月,抵達安昌河畔看到的田野風(fēng)光,跟她的出生地金沙江畔同工異曲。一個在平川耕種,一個在丘陵耕種;一個水渠縱橫,一個靠天吃飯。那個傻里傻氣的村姑,如今,還是不開竅,依然笨笨的,吃了許多苦,受了許多罪,看盡人情冷暖,歷盡世態(tài)炎涼,越發(fā)我行我素,活在自己的時間自己的世界里。
那個傻里傻氣的村姑,一個人踩著田埂,跨過溝渠去河邊。幾十年,如水一樣流逝了,世界翻天覆地不斷被改變模樣,她還是一個人去河邊。她走過的街道,經(jīng)過的高樓,八十年代,都是田野。那是一條鄉(xiāng)村河流,有著村姑一樣的面容。九十年代,它的模樣被改變,大大小小的機械如手術(shù)刀,從頭到腳,從里至外,將它徹底改變。如今,她穿行的這條河流,不再土氣,兩岸高樓如林,燈火通明,車如流,人如潮,雍容華貴,偶爾披上一件村姑的土布衣裳,要不了多久,便被機械撕碎。
23
…………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24
從前的田野好看,鄉(xiāng)村好看,河流也好看……
25
人的一生就如這條河流一樣,是個夢境。
阡陌縱橫,旱澇保收的田野,真的存在過?我的青春,真的存在過?它們像做過的夢一樣。
生命里經(jīng)歷過的一切,仿佛一個個夢,流水里打撈,我不知道那些夢是真是假?大自然也如夢境,走過的見過的,隔夜再去,也許就面目全非了!
溯洄從之,年華連一片殘夢都不留。
26
一只斑鳩驅(qū)逐一只白頭翁,它侵犯了它的領(lǐng)地?白頭翁嘰嘰叫著,逃到更高的柳枝上,與斑鳩對峙。斑鳩一聲不吭,兩眼盯著喧鬧的白頭翁。白頭翁抵擋不住斑鳩的怒視,逃離。
我一直想畫一幅鳥兒啄食柳芽的早春圖。畫面簡潔,宣紙上,一只鳥兒遺世獨立,佇立幾絲新柳上啄食春天的新綠。這只鳥兒,有可能是白頭翁,有可能是青冠雀。斑鳩不食柳芽,畫眉也不食柳芽,沒見過它們站立高枝上鳴唱。年年早春,看見白頭翁和青冠雀飛上柳梢啄食柳芽,我就在心里構(gòu)想這幅早春圖,可惜,我不會丹青!
早春的柳樹清水出塵,不屬于滾滾紅塵似的。鳥兒也不屬于滾滾紅塵,盡管它們要在人間覓食,可看上去那么干凈、自由。靈巧的白頭翁和青冠雀,與早春的新柳匹配,似清水出塵,似天外來客。白頭翁和青冠雀,都是歌唱家,都有婉轉(zhuǎn)的歌喉。青冠雀比白頭翁內(nèi)斂,不輕易展露歌喉,大多時候靜悄悄的,唱起歌來,清亮、溫和、婉轉(zhuǎn)、細(xì)膩。白頭翁到哪里都喜歡叫唱,黎明亮出歌喉,夜幕結(jié)束,不累似的,變著調(diào)子,時而高亢,時而激烈,時而明快,時而婉轉(zhuǎn),時而唧唧,是個百變歌手!青冠雀是相愛的,常常看見它們成雙成對棲息樹枝上,一只離開,另一只即刻跟隨。白頭翁也有雙飛雙棲的時候,啁啾個沒完,難得安靜,不像青冠雀,雙雙待在樹上,靜悄悄的,心里的愛情,無需言語,彼此懂得。某個冬日,一棵光禿禿的桃樹上,幾雙青冠雀安靜棲息,一只青冠雀飛來,毛色泛黃,枯枝上巡視一陣,飛走。這只青冠雀比我見過的鶯強壯、絢麗,有帝王之氣,活了萬歲似的。青冠雀之王?它那與眾不同的金黃羽毛,歲月染的?一只雄青冠雀?不可能,樹上雙棲的青冠雀,從體形、毛色上,辨別不出雌雄,但其中一只定是雄的,不可能搞同性戀。那么,這只青冠雀,為何比它的同類特別?青冠雀里的另類?白頭翁也難辨雌雄。有次我路過一棵香樟樹,遇見一對白頭翁躺在水泥路上,我撿起,將它們放到路邊。怎么遇難的?彈弓打的?氣槍打的?鳥兒殘殺的?自殺的?不得而知,它們雙雙棲息高樹上,卿卿我我,沒想到雙雙遇難,墜落水泥路上。這對白頭翁的死,像一樁懸案留進我的記憶,落地,它們也緊密挨著。我知道天空的鳥兒看似自由,也要遭遇許多明槍暗箭,活著,也不是件輕松的事!在桐子巖,遇見過一只受傷的斑鳩,我抱起看了看,不見血跡,不見傷痕,它叫著,無法走動。怕被路人或野狗看見,我把它放進草叢,希望它能靠自生的力量復(fù)原。這只斑鳩,也是一樁懸案,多年過去,我無法忘卻,它是怎么受傷的?獵殺者打落的?斑鳩從不在人前叫,聽見遠(yuǎn)空的“咕咕咕”聲,但你不知道它躲在哪棵樹上。
27
鳥兒也同人類一樣,有聒噪者,有安靜者。
對于看破紅塵的出家人,居鬧市的孤家寡人,務(wù)實之人總是猜測人家何種原因如此活,他們不明白人家不為什么,只為內(nèi)心的寂靜,愿意躲開紅塵,寂靜生活。
他們與現(xiàn)實保持距離,活在當(dāng)下,似乎不屬于這個時代。
心在遠(yuǎn)方。
28
那對白頭翁為何雙雙墜地?確實是樁懸案。
它們躺在堅硬的地上,身體僵硬,羽毛潔凈、光滑,無任何傷痕。
我弓身仔細(xì)觀看。
羽毛多雜色。背部的絨毛,灰色、青苔色相雜。尾翼和翅膀,灰色、青苔色相接。頭顱至脖頸的絨毛,漸次黑色至白色至棕色。背部,深灰色。翅翼上的兩撇青苔色,筆墨畫上去一樣。
我看見的白頭翁,都隔著距離,飛翔時,我們看見的白頭翁呈深灰色,青苔色的羽毛不易看見,實則背上,翅上的青苔色,增添了白頭翁的美麗。耐看。
一只小小的鳥兒,竟然擁有豐富的色彩,不細(xì)看,很難發(fā)現(xiàn)。
它多變的歌聲,與它豐富的羽毛有關(guān)?
29
青冠雀的羽毛也如此,不以鮮艷奪目,經(jīng)得起細(xì)看。
背脊的青苔色,自然之色,令我想起那個“坐看蒼苔色”的寂靜之人。
30
田野被街道取代后,河里出現(xiàn)幾臺挖沙機。日日夜夜,河流改變了模樣,橫七豎八的土丘間,一口口水凼,吞咽著貧瘠的流水,水漲,被洪水淹沒,水退,露出面目。挖沙機開走,土丘上長出野草灌木,荒蕪的河流出現(xiàn)生機,流不動的河水,困進水凼成為死水,等待又一年洪水的蕩滌。這種面貌持續(xù)多年,有天,出現(xiàn)了一臺挖掘機,清理挖沙留下的土丘,開出一條流動的河道,河床上,有的地方出現(xiàn)一截堤岸,有的地方出現(xiàn)一塊平地。這些曾經(jīng)阻擋流水,被挖沙機翻出來的泥沙碎石,沿河岸堆積,綿延十幾公里。挖掘機工作的日子,漫游安昌河,滿眼黃土,挖掘機消失,還是滿眼黃土。后來,綿延的河壩生出野草,生出灌木,一年比一年豐茂,郁郁蒼蒼,成為一道風(fēng)景。釣魚的遛狗的漫游的,踩出一條小徑,彎彎曲曲。逃避喧囂的人,下河堤,可以在青草叢灌木林里隨意穿行。
我朝河逆行,無路可走,才上河岸,一個人,背著水、干糧,踩著小徑,在曲折的青草叢穿行。夏秋,人被野草掩沒,河洲浩蕩,視野狹窄,左拐右折,抵達一開闊水岸,垂釣者坐在水邊,安靜地等著魚兒上鉤。我也坐下來,背后是蒼郁的河洲,眼前是奔流的河水,白鷺翱翔,野鴨云集,流云倒映,頓覺心曠神怡。我不垂釣,獨坐水岸的我,是垂釣者里的一員,我釣流水,釣閑情,釣寂靜,釣虛無。
梭羅怎么說的?
他說:時間是我垂釣的溪。
柳宗元怎么說的?
他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姜子牙呢?
姜子牙釣的是機遇和功名,與清流與孤寂無關(guān)。
31
構(gòu)樹,民間語言,濫賤之樹;文人語言,生命力強大。
構(gòu)樹濫賤如草,落進巖縫都可成林,生命力的確強大。
這段河岸的構(gòu)樹,怎么來的?哪里來的?挖掘機將河里的土丘堆積為水岸的長堤,它們從黃土里長出來,一株兩株三株,纖細(xì)的苗子遍布土堤,一年兩年三年,構(gòu)樹逐年成長,長成一岸林子。與構(gòu)樹一同成長的,還有槐樹、楊柳、楓楊。這些野生樹木,有的在水岸長成了一棵老樹,看上去飽經(jīng)風(fēng)霜。它們,有自己的地盤,占據(jù)著一段段河岸。也有構(gòu)樹闖入楓楊地盤,楓楊闖入構(gòu)樹地盤的,孤零零,卻枝繁葉茂,風(fēng)景獨特。
棄之水岸的砂土,野草野樹落腳,年年花開花落,郁郁蒼蒼,成為這段河岸的自然之色。
民間語言,野風(fēng)景。
構(gòu)樹花果,初夏至初冬,次第泛紅。
枝、干,毛茸茸。葉,毛茸茸,桃心形。葉背,灰綠,肉色葉脈清晰。構(gòu)樹花果掛枝干,是一枚枚青色的圓球,烏雞白鳳丸一樣大小。夏初,圓球表皮爆出鮮紅,針形,管狀。一管管花針遍布果球,像受驚的刺猬。鮮艷的花球,乒乓球大小。鮮艷的花球落地爛如泥,黏糊糊亂糟糟。鳥兒喜食鮮艷花球,花管里藏著蜜。我游歷河岸,看見白頭翁站在樹梢啄食構(gòu)樹花果,好自在!
這些年,春天,桐子巖出現(xiàn)一群人,他們在池塘邊采摘構(gòu)樹新葉,我好奇,問其中一個:
“構(gòu)樹葉摘來干啥?”
“吃啊?!?/p>
“能吃?”
“你不知道這種葉子可以吃?好吃哦,你也摘點,拿回家嘗嘗?”
“怎么吃?”
“拌進面粉,烙餅。摘回去嘗嘗?好吃。”
“算了?!?/p>
我離開池塘,那個中年男人繼續(xù)采摘構(gòu)樹新葉。
他們住在坡腳的出租屋,除了采摘構(gòu)樹新葉,還上坡采摘人家的蔬菜、枇杷、柑子、柚子。
我是桐子巖的一個漫游者,有幾次,人家看見我背個布包亂走,以為我是賊,指桑罵槐。
她以為我布包里裝了蔬菜,不曉得我裝了一本書,一杯水,一個傻瓜相機,幾包零食。
見過兩棵在歲月里老去的構(gòu)樹,我目睹它們從青年進入盛年進入老年,沒開過一朵花、結(jié)過一次果。這兩棵高大的構(gòu)樹,曾經(jīng)遮天蔽日,現(xiàn)在殘枝敗葉,一場暴風(fēng),可以讓它們從這個世界消失。還見過構(gòu)樹葉上,長兩個桃心的,讓我迷惑,一棵樹上,為什么生出形狀各異的葉子?葉柄上的半張?zhí)倚?,像手指一樣從手心左右裂開,再長出另一片略小的桃心,大桃心托著小桃心。兩個桃心和單個桃心的葉子,同時長在一棵構(gòu)樹上,也有一棵樹上全是兩個桃心葉的。
我與構(gòu)樹朝夕相處多年,但并不了解它。
青色果球上冒出鮮紅的管狀花針,是果實還是花朵?一個桃心葉的構(gòu)樹,為什么有的開花結(jié)果?有的無花無果?兩桃心葉的,為什么也是有的開花結(jié)果,有的無花無果?我與構(gòu)樹朝夕相處,但并不了解它。
朝夕相處的,還有槐樹、柳樹、楓楊、香樟、冬青、梧桐、青桐,我并不了解它們,甚至對它們一無所知。
32
以為構(gòu)樹枝干上的一圈圈紫色斑紋,與河水有關(guān),在桐子巖,見到地邊的構(gòu)樹也有紫色斑紋,才知道自己的主觀推測不對。
這兩棵不算高,狀如傘,叢生出多支的構(gòu)樹,比別的構(gòu)樹獨特,形態(tài)和色彩都好。枝干上密布的紫色斑紋,像疤痕,像眼睛,像波紋。當(dāng)然,怎么看,看你有一雙什么樣的眼睛,你可以把滿樹斑紋看作疤痕,也可以把它看作眼睛,看作波紋。同在水岸,同樣經(jīng)受洪水沖擊,這兩棵構(gòu)樹,為什么不同于別的構(gòu)樹?傷痕累累。真是傷痕累累,大大小小枝干無一處完好,像是日夜被洪濤席卷、沖刷過。第一眼,我以為是洪濤造就的,流水的杰作。仔細(xì)打量,洪水再大再猛,不至于沖洗、淹沒整棵樹。桐子巖看到的那棵小構(gòu)樹,也有不規(guī)則的紫色斑紋,否定了是洪濤的緣故。桐子巖那棵,斑紋沒有安昌河水岸這兩棵密集、好看,顏色淺淡,不具美學(xué)價值。
走到這里,我都要停下來,把兩棵被紫色波紋環(huán)繞的構(gòu)樹視作美學(xué)。
它們立在水岸,的確在時間里長出了美學(xué),值得觀賞。
(編輯 黃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