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哲學家用質樸的文字描繪運動,藝術家用精妙的構圖表現運動,運動健兒用舒展的肢體詮釋運動……不同的職業(yè)都在運用不同的方式展現運動的魅力,但我們要如何科學地闡述“運動”呢?
在物理學中有這樣一個概念:“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運動的,整個世界就是永恒運動著的物質世界。”可以說,世間萬物都在以各種各樣的形式運動著。只是有些事物的運動是我們可以直觀感受到的,比如奮力奔跑的小狗、川流不息的汽車、劃破夜空的流星等;還有一些事物變化是緩慢的,我們難以察覺,但它們也留下了可以尋覓的痕跡,比如千萬年來的地殼運動形成的山脈與海溝,地球的公轉帶來的四季輪替,還有隨著年齡增長逐漸變緩的新陳代謝……
變化萬千的運動世界,每日都為我們帶來新奇的體驗,現在讓我們一起探究“運動”的秘密吧!
不停轉動的地球
書本上的知識告訴我們,地球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自轉。
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晝夜交替和時差,就與地球的自轉有關,這是地球的一種重要的運動形式。地球繞著自轉軸自西向東轉動,自轉的周期是1天,花費時間是23時56分4秒。
既然地球自轉的速度這么快,為什么生活在地球上的我們感受不到,科學家又是如何證明地球在轉動呢?
最有力的證明——傅科擺
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利用繩索、擺錘和沙盤做了一項實驗,實驗結吳證明了地球的自轉,他將這套實驗工具命名為“傅科擺”。
為了讓百年后的參觀者也能親身體驗博科擺,中國科學技術館的運動之律展廳放置了一件經過改良的展品——運動的世界,它由博科擺模型和傅科擺小實驗(演示了傅科擺在南極、北極和赤道上的擺動情況)組成。
實驗檔案
實驗名稱:運動的世界
實驗原理:不考慮地球自轉的影響下,一般的單擺,在擺動平面方向上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擺動的空間方向是不會改變的。傅科擺的擺錘經過沙盤上方的時候,每經過一個周期的振蕩,在沙盤上畫出的軌跡卻會偏離原來的軌跡一定角度,擺動平面沿順時針方向緩緩移動,擺動方向的變化是由于地球自西向東轉動,實驗證明了地球的自轉。
實驗結果:在北半球時,擺動平面順時針運動:在南半球時,擺動平面逆時針運動。緯度越高,轉動速度越快,但在赤道上,傅科擺的擺動方向沒有任何改變。
傅科——萬人空巷的實驗現場
1514年,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經過長時間的測算,推翻了當時的權威學說“地心說”,提出了地球自轉的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的“日心說”。
傅科根據哥白尼的理論,在自己家中的地下室進行了第一次驗證實驗,實驗雖然成功了,但要讓擺動平面旋轉的規(guī)律更加直觀,必須改善實驗條件,這就需要更長的擺線和更重的擺球。為了提高實驗數據的精度,巴黎天文臺的臺長阿拉哥向傅科發(fā)出了邀請。于是在巴黎天文臺的子午線觀察室,傅科進行了第二次實驗,這次實驗的效果非常好。
1851年,自信滿滿的傅科在巴黎萬神殿的穹頂下進行了一次公開實驗,吸引了成千上萬名觀眾圍觀。此時,傅科選用了直徑30厘米、重28千克的擺錘,并將它懸掛在巴黎萬神殿的穹頂之上,擺長67米。隨著單擺開始擺動,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在場的觀眾目睹了單擺的擺尖在悄悄地移動著。
有的人在擺動開始時,明明看到擺球運動至J自己眼前,可經過一段時間之后,擺球競離自己越來越遠,這就說明,地球確實在轉動,這名觀眾忍不住脫口而出:“我確實感覺到了自己腳底下的地球在轉動!”
在此次公開實驗之后的幾個月,全世界數十個傅科擺動了起來,這時,科學家發(fā)現傅科擺放置的位置不同,擺動情況也不同?,F如今,傅科擺幾乎成了世界上每一個科技博物館的標配。
選對重要的參照物
現在,我們知道了科學家是如何證明地球自轉的,那為什么我們感受不到地球的自轉,也沒有眩暈的感覺呢?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明確一個理念:在研究物體運動之前,要選定一個用來判斷物體是否運動的標準,這個標準被稱為“參照物”。參照物是很重要的,因為沒有參照物就沒有所謂的位置變化,參照物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就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乘坐火車飛馳在鐵路上時,如果以火車為參照物,那么你就是靜止的;但如果以路旁的村莊和樹木為參照物,你便是運動的。
所以,當所有的參照物都在隨地球自轉時,你自然感覺不到地球每天都在飛速地旋轉啦。
前進與后退
離開不停擺動的傅科擺,映入眼簾的是一件迷你“小戰(zhàn)場”,在透明的玻璃展柜中,有格外吸睛的金色大炮和巨大指針。
參觀者將小球放入軌道傳送至炮筒之中,選擇好發(fā)射的力度,大炮會“砰”的一聲將小球射向墻面。
實驗檔案
實驗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實驗原理:根據牛頓第三定律,相互作用的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
實驗結果:大炮在小球發(fā)射的同時,炮身會向后運動,碰撞后面的指針,大炮對小球施加作用力,小球也向大炮施加反作用力,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選擇發(fā)射的力量不同,指針的擺幅也就不同,指針擺幅大小顯示的就是炮身所受的反作用力大小。
應用廣泛的牛頓第三定律
與另外兩大定律相比,牛頓第三定律的存在感可能沒有那么強,也許是因為它太過“顯而易見”了。
我們日常跑步時腳掌用力向后蹬,身體就能向前跑;伸出巴掌用力拍手,雙手會感到明顯的疼痛;離船上岸時,船會因為你的動作遠離碼頭……這種現象都有牛頓第三定律的影子?,F在,已經了解其內涵的你,可以仔細觀察一下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利用了牛頓第三定律。
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684年的冬季,英國天文學家埃德蒙哈雷來到牛頓的居所,兩人相談甚歡,當哈雷聊到自己最近在證明一個關于行星軌道的規(guī)律遇到難題時,牛頓把自己關于論證“萬有引力”的文章拿給哈雷看,希望能給哈雷提供新的思路,也順便讓他提提意見。
哈雷接過文章,才發(fā)現困擾他的、司題,牛頓竟然早就解開了,他如饑似渴地翻閱完,激動地對牛頓說:“這真是偉大的論證、偉大的著作!一定要盡快發(fā)表!”
牛頓聽了好友的話,笑著點了點頭,待哈雷離開后,卻沒有按好友的勸告聯系出版社商談發(fā)表事宜,反而更加孜孜不倦地投入到了精細的實驗中。經過長時間的驗證和計算,牛頓終于在1687年將包含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發(fā)表于世。
事后有人問牛頓:“你獲得成功的秘訣是什么?”牛頓回答說:“假如我有一點微小成就的話,沒有其他秘訣,唯有勤奮和謙遜而已?!彼终f:“不論是早期的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菲洛彭諾斯,還是近代的物理學家伽利略、笛卡爾,如果我能看得遠些,也是因為我正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他們的工作基礎上,才有今日的我?!?/p>
看看誰跑得更快
來到河南省科學技術館的探索發(fā)現展區(qū),工作人員會先詢問參觀者一個問題:“兩點之間,最快的路徑是什么?”相信大多數人都會脫口而出:“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但事實真的如此嗎?也許這個由小球、軌道、計時器等組成的展品會打破你的認知。
將兩個相同的小球分別放至兩條軌道的頂端,扳動手柄,釋放小球,看看哪個小球會先到達終點呢?
實驗檔案
實驗名稱:哪個下落更快
實驗原理:相較直線軌道,小球在通過較陡的曲線軌道時,由于重力加速度的存在,會獲得一個較大的速度走完余下的曲線,這條曲線被稱為“最速曲線”。最速降線是速度和路徑的最優(yōu)組合。
實驗結果:距離更遠的曲線軌道的小球最先到達終點。
生活中的妙用
其實,在中國的許多古代建筑中都出現了這條曲線的身影。從側面仔細觀察古建筑的屋頂,構成三角形兩邊的屋脊往往不是筆直的線段,而是帶有弧度的曲線。古人將最速降線安置在房頂上,在傾盆大雨天時,就可以讓滴落在屋頂上的雨水以最快的速度流走,從而保護房屋,讓你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除此之外,現代生活中最受小朋友青睞的游樂設施,比如滑梯、過山車等項目,都會在軌道的初始階段設計一段最速降線,起到輔助加速的作用。
現在,如果再讓你去兒童樂園和別人比賽滑滑梯的時候,你就該知道是選擇平直的滑梯還是彎曲的滑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