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幾何動點軌跡問題常因動點的軌跡看不見、摸不著,學生在解決時存在很大的困難.初中階段,動點的軌跡主要分為“直線型軌跡”和“圓弧形軌跡”兩種.教師在授課時可以借助幾何畫板來探尋動點的運動軌跡,讓軌跡有“跡”可循.
關(guān)鍵詞:動點;軌跡;幾何畫板
“點動成線,線動成面,面動成體”是初中數(shù)學的一個重要數(shù)學事實.而“點動成線”應(yīng)該是幾何學發(fā)展的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延伸出的軌跡問題是初中幾何的基本問題之一,也是近幾年中考的常見題型,重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應(yīng)用能力.解答軌跡問題,需要深入思考,發(fā)現(xiàn)并揭示問題的內(nèi)部規(guī)律以及各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考查的基本題型有利用軌跡求最值、判斷軌跡并求軌跡的長等,這些問題大都可以利用數(shù)形結(jié)合思想、轉(zhuǎn)化思想將幾何問題轉(zhuǎn)化為代數(shù)問題進行求解.
1 題型概述
軌跡問題主要分為“直線型軌跡”和“圓弧型軌跡”兩類.因為點在運動過程中的軌跡是未知的、“隱形”的,學生往往無從下手.對于學生來說,點的運動軌跡如果單純用語言來描述,缺乏直觀形象,不易接受.因此,
教學中如能利用幾何畫板的動畫功能直觀地演示出軌跡的運動路徑,讓其不再“隱形”,學生解決問題將會容易很多.
2 典例解析
2.1 直線型軌跡
例1 如圖1,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斜邊AB的長為2,O為AB的中點,P為AC邊上的動點,OQ⊥OP交BC于點Q,M為PQ的中點,當點P從點A運動到點C時,點M所經(jīng)過的路徑長為.
分析:先確定軌跡,在講解時借助幾何畫板變換點P的位置,則點Q的位置隨之發(fā)生變化.在PQ變化的過程中,點M的運動軌跡是一條端點位于AC和BC之間的線段,并且與AB平行.在基本確定點M的運動軌跡的基礎(chǔ)上,再來進一步探究.
如圖2,連接OM,CM,由“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可得OM=CM=12PQ,進而判斷出點M在線段OC的垂直平分線上,即點M的運動軌跡是△ABC的中位線(如圖3).
學生在解題時手中并不具備幾何畫板這一工具,因而可以采用“三點顯形法”(即起點、過程點和終點三點確定其形狀),其基本做法如下:
一畫:畫出動點的起點、過程點和終點.
二看:觀察三點是否在一直線上,在一直線上是線段.
三定:線段型常用中位線或垂直平分線等知識解決.
變式 如圖7,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斜邊AB的長為2,O為斜邊AB上的一個動點,過點O作OP⊥AC于點P,作OQ⊥OP于點Q,M為PQ的中點,則當點O從點A運動到點B時,點M所經(jīng)過的路徑長為.
解析:運用幾何畫板,變換點O的位置,點P,Q的位置隨之變化,點M的軌跡隨之顯現(xiàn),即△ABC的中位線,其長度為1.故點M所經(jīng)過的路徑長為1.
本題亦可證明四邊形OPCQ為矩形,M既是PQ的中點,也是OC的中點(如圖8).如圖9,
過點C作CE⊥AB于點E,過M作MD⊥AB于點D,取CE的中點M′,連接MM′.
易證△ODM∽OEC,則DMEC=OMOC=12,其中CE的長為定值,則DM的長也為定值,即點M到線段AB的距離為定值.由此可確定點M的軌跡為△ABC的中位線.
2.2 圓弧型軌跡
2.2.1 圓弧型軌跡長度問題
例2 如圖10,在△ABC中,∠ACB=90°,AC=BC,AB=4 cm,CD是中線,點E,F(xiàn)同時從點D出發(fā),以相同的速度分別沿DC,DB方向移動,當點E到達點C時,運動停止,直線AE分別與CF,BC相交于點G,H,則在點E,F(xiàn)移動過程中,點G運動路徑的長度為.
圓弧型軌跡問題的解題方法如下:
一畫:畫出動點的起點、過程點和終點.
二看:觀察三點是否在同一直線上,若不在同一直線上,則轉(zhuǎn)跡是圓弧.
三定:圓弧型軌跡問題常利用“對稱性”和“90°的圓周角所對弦是直徑”等知識確定圓心和半徑.
四算:常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等知識來求解.
解析:如圖11,點G的運動軌跡是以AC為直徑的CD,易得CD所對圓心角∠COD=90°,半徑OC=2.故點G的運動軌跡的長為90π×2180=22π.
2.2.2 圓弧型軌跡最值問題
3 總結(jié)
在解決動點問題時,要學會用運動變化的眼光審題,根據(jù)圖形的性質(zhì),探究隱藏在變化過程中不變的量和關(guān)系,化動為靜,從而畫出動點的運動軌跡.幾何畫板只是我們解題的工具,而不是解題的依據(jù).動點問題千千萬,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通過判斷動點的運動軌跡再去解決與軌跡有關(guān)的問題是永恒的核心,只要把握好這一核心,那么軌跡都將有“跡”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