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悠久的文化,文學在其文明發(fā)展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文學自古至今有變有不變,變者在于形式,不變者在于本質和精神。而單就形式而言,所變者在于表,所不變者在于里。這種形式的“里”,即現代文學在敘事方式、表現手法方面,似乎有創(chuàng)新與突破,但創(chuàng)新與突破依然是有章可循、有例可依的。換言之,現代文學既有特定的時代特征,又有依托于古典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特征。總的說來,中國古典文學對現代文學所產生影響是極為深遠與廣泛的,這種深遠和廣泛性可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多個領域得到體現。本文所粗淺論及的,只是明清白話小說施加于現代文學的內容。
明清白話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之巔峰,亦為中國文學史上一朵奇葩,對現代文學所產生影響是深遠的。但通常人們只注意到這種深遠性,卻未能明確深遠在何處。本文將從延續(xù)性上說明這種影響,并具體列舉敘事方式與象征視角兩個方面,對現代文學從明清白話小說中汲取營養(yǎng)的問題加以闡述。
一、明清白話小說影響現代文學的延續(xù)性本質
明清白話小說對于現代文學的影響,最直接表現在現代文學對于明清白話小說的因襲。這種因襲是傳統(tǒng)思維的習慣性映射,即當處于現代環(huán)境中時,傳統(tǒng)的明清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形式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并因為現代文學作者的生花妙筆,而將生命力灌注于一篇篇、一部部偉大的小說作品之中。
類似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清代的白話小說《儒林外史》,其中的諷刺藝術是成功的、生動的,魯迅便把其藝術手段應用于自己的小說之內,翻檢魯迅的小說作品,可以從多處找到驗證。像《故事新編》這部小說集中,魯迅吸納了大量歷史傳說,并使自己的諷刺藝術功力依附于歷史傳說之上,不能不說是受到了《儒林外史》寓諷刺于時事思維的影響。
明清白話小說行文簡潔,這種特征是顯然的優(yōu)點,它能在較小的文本范圍內,實現對于中心思想表達的突破,同時使讀者易于接受作者的觀點。魯迅小說中的行文簡潔特點,可謂對于明清白話小說傳神寫意般的成功借鑒。與之相類似,郁達夫等,也繼承了這一特點并能有所發(fā)揚。
再者,一些現代文學家,他們在創(chuàng)作小說時非常重視小說所呈現的故事性功能,因而直接或者間接吸納了古典小說的結構與表達方式,這些作家直接取材于明清白話小說,使之引為己用,成就了多部現代文學經典。這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張恨水,張恨水小說不但在藝術方法上借鑒先輩,而且直接應用了章回小說的形式,《金粉世家》等作品即是如此,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俠義英雄傳》等作品亦是如此。
以上可謂明清白話小說影響現代文學的基本情況,即這種影響是順勢傳承的,而非刻意為之的,究其緣由是同一片土壤的相似文學生存環(huán)境。
二、明清白話小說敘事層面的現代文學影響
現代文學善于利用明清白話小說的敘事優(yōu)勢來表達情節(jié),突出人物自身所具有的視角特色;同時謀求構建完整的、接近真實的互動場景,以便達到整體效果上的優(yōu)化;敘事視角的變化也使得小說功能的差異性變得更為明顯,并利用其特定的視角,使情節(jié)、話題、行為等類型擁有多變的、隨意的使用功能。
(一)情節(jié)創(chuàng)造
若從小說人物的視角加以分析,以小說為代表的現代文學在敘述過程中善于利用明清白話小說的敘事優(yōu)勢來表達情節(jié),同時突出人物自身所具有的視角特色。可以看到:從明清白話小說中所汲取的全能視角寫法是行之有效的。這樣的視角既獨特,又避免了隱含行為的制約,用此方法,讀者或聽眾可因其感受到整體與生動,形成一種獨特的、身臨其境的思想感受。而當視角切換時,合理話語的轉換功能使用,則使行文的情節(jié)創(chuàng)造變得自然流暢。舉例而言,在《紅樓夢》中,借林黛玉之視角展現賈府之風貌便是一個典型,這種典型寫法在模擬其進行創(chuàng)作的《金粉世家》《京華煙云》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二)敘事語體
明清白話小說有接近于說書現場的氛圍構建需求,因而要保證小說篇章架構的完整性,同時要謀求構建完整的、接近真實的互動場景,以便達到整體效果上的優(yōu)化,也因此可以認為,明清白話小說具有現場性的表達敘述特點,這種特點傳承至現代,同樣有不可磨滅的印記。換言之,現代文學在敘事語體上有較強的明清白話小說現場感特點。舉例而言,一些現代文學語篇,像老舍的《四世同堂》《駱駝祥子》等,語篇中有著優(yōu)異的互動性表現,即包含有極為顯著的互動表達功能句子用法,構建了突出的現場效應。在這種現場效應之中,一種既獨特又符合常理的敘事范式被構建起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也變得非常自然。
(三)敘述視角
明清白話小說往往會弱化作者,這一點在多部長篇文學名著中可以看到,像《紅樓夢》以自己之語變?yōu)槭^之語,《鏡花緣》明明是獨出機杼的人間故事,偏要寫作百花臨凡的神話。而在一些短篇小說如“三言二拍”中的故事,這種情況也比比皆是。此種寫法弱化了作者,在敘事視角虛化后,造成了寫作的極大便利,可以少受情節(jié)轉化的制約。在現代文學作品里,一些作家或有意或無意應用此種寫法,像第一部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寫時代之變異,不以自己的視角展開,偏以狂人的視角展開,展現了比較獨特的文學感知特點。與這種方法相似,在表達過程之中,作者運用聽說、據說、俗話說等語言來表達,也有相類似的作用。這種敘事視角的變化,使得小說功能的差異性變得明顯,在現場講述或者模擬現場上,利用特定的視角,使情節(jié)、話題、行為等類型擁有多變的、隨意的使用功能。這樣做也可以自然引出作者對于敘述內容的總結,實現較宏觀的思想、情感關聯,以提高作品整體價值。
三、明清白話小說虛擬與象征層面的現代文學影響
無論是明清白話小說,還是現代文學,推本溯源,皆屬于用文藝的形式表達自我、服務社會。這樣的定位,則必然顯示出此類作品同紀實性的作品之區(qū)別,從而突顯它們的虛擬和象征一面。這種虛擬性和象征性是一脈相承的,甚至可以認為現代文學的虛擬象征性直接受到明清白話小說的
影響。
明清白話小說的代表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紅樓夢》《老殘游記》等,都在象征上卓有成就,呈現了愈出愈新的態(tài)勢。這些小說作者關注現實,但又能用文學的筆觸使現實中的背景、事件、物象等鏈接虛幻的內容,達到了寫實手法和象征手法彼此交融的狀態(tài)。例如,《紅樓夢》這部現實主義著作,嫻熟地應用了象征手法,用榮國府、寧國府的衰敗,表現了封建國家整個走向毀滅的大趨勢,豐富了作品的底蘊。而在具體描寫時,作品同樣突出了虛擬和寫實兩相映照的象征手法作用。例如,作品中的太虛幻境之描寫,使賈寶玉完成了現實中性的覺醒和沖動。朝啼、夜怨、春感、秋悲諸司,“千紅一窟”和“萬艷同杯”之喻,表達了人間多人的命運,都是象征為現實題旨服務的做法。
《紅樓夢》是這樣,其他一些明清白話小說也是這樣,像晚清幾部譴責小說,它們的關注點毫無疑問是現實、是社會、是國家,但是這些作品基于寫實的象征形式,無疑體現了文藝作品的特質,且深化了小說的題旨。像《老殘游記》首章中一個令人難忘的象征是一只帆船在洪濤巨浪中搖晃顛簸?!捌茐牡牡胤讲簧伲簴|邊有一塊,約有三丈長短,已經破壞,浪花直灌進去……其余的地方,無一處沒有傷痕?!薄案魅斯芨魅说姆?,仿佛在八只船上似的,彼此不相關照?!弊髡弑砻嫔鲜菍懠磳㈩嵏驳姆瑢嶋H上寫的是當時的中國與中國人。
縱觀其他明清白話小說,像明代的《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東周列國志》,清代的《聊齋志異》《孽?;ā贰度辶滞馐贰罚彩浅晒Φ淖髌?,都能夠在虛擬和現實之間做到游刃有余,把象征手法化入作品之中。而當學者梳理了中國古代小說發(fā)展史,找到象征藝術的變化規(guī)律,則能夠看到: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中國小說發(fā)展的每一步,都有象征因子的融入。中國是詩的國度,詩歌的浪漫主義因素影響深遠,使得小說等其他類型的文藝作品同樣沾染了以虛擬象征為特色的行文習慣。此行文習慣為中國小說漫長發(fā)展歷程中逐步產生的,它以神鬼世界為操控空間,構筑了類似人間寓言的特定模式,在里面自由書寫對于現實、道德、倫理、社會等的認知。
這樣的行文習慣對于現代文學作品的影響顯然不可小視,如魯迅、老舍、茅盾等現代作家,幾乎全在明清白話小說的藝術光輝下成長。這種影響不僅見于作者的很多作品,而且成為這些現代作家的創(chuàng)作自覺。例如,王統(tǒng)照自小受到聊齋故事的熏陶,他在作品創(chuàng)作時便有意識地融合了象征的筆意。再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評論古代小說,便會立足于象征視角,分析作品的言外之意,典型的例子是魯迅評價《西游補》,指出作品明寫悟空的夢幻世界,而實用于“譏彈明季世風”。
總的說來,明清白話小說對于現代文學的影響,在虛擬象征層面涉及三種創(chuàng)作模式:其一是用鬼神世界表現現實世界,代表性作品包括張?zhí)煲怼豆硗寥沼洝贰⒚┒堋渡竦臏缤觥返?其二是用虛擬國度象征真實社會,代表性作品包括巴金《海的夢》、老舍《貓城記》等;其三是寓言式象征方法的應用,像凌叔華《小蛤蟆》、廬隱《地上的樂園》等。
應該說,上面所提及的這幾種創(chuàng)作模式,思維境界雖然有所開拓,實質與明清白話小說虛擬象征形式并無大區(qū)別。在觀察明清白話小說創(chuàng)作細節(jié)后可以發(fā)現:這一歷史時期的諸多作品,其象征手段的應用中,只以上述第三種為主,即比附的,或者寓言式的象征特點最為突出,缺少其他一些象征形態(tài)的錘煉,因此學者無須過分夸大明清白話小說在象征方面的引導價值。然而它所產生的影響依然是深遠的:現代文學源于新文化運動這一特殊歷史時期的開放化視野之中,西方小說藝術潮流的沖擊很大,這雖然掩蓋了明清白話小說的藝術影響,但掩蓋不等于沒有,作為一條潛在的、深入作者和讀者內心的藝術溪流,它自始至終都在灌溉著現代文學的田野。
四、結語
古代文學資源對中國文學發(fā)展傳承而言,為根本、為靈感,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寶藏。雖然人們身處現代社會,然而依然要有對于歷史資源與現代文學前景進行深入反思的習慣。這樣的反思,對于避免一味迎合與嘩眾取寵是必要的,對于文學作品本身意義的探索同樣是必要的。本文從整體上探究了明清白話小說對于現代文學影響,并從敘事傳統(tǒng)傳承、象征手法應用兩個較具體的角度,分析了明清白話小說的成功之處,以及現代作家對于這種成功之處的借鑒。實踐說明此借鑒為成功的,而學者探索其之所以成功的原因,亦為把文學之大智慧從古及今代際傳承下去之根本??偟恼f來,中國古典文學對于其現代文學所產生的影響是極為深遠與廣泛的,這種深遠和廣泛性,可體現在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多個領域。在文學視野中,學者既要有標新立異的意識,又要有返璞歸真的情懷和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在文學探索之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順暢。
(寧德職業(yè)技術學院教育學院)
作者簡介:林茂森(1970—),男,福建福安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