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是課程改革走向縱深的關鍵,也是推進課程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必然選擇。從理念轉化力、課程實施力及反思評價力三個維度進行幼兒園教師課程領導力的園本建構,可以使教師的理念學習、教學開展、反思提升共同指向幼兒的成長,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歷史使命。
關鍵詞:課程領導力;理念轉化力;課程實施力;反思評價力
中圖分類號:G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2)07B-0031-04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guī)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幼有所育”,明確以“提高公辦園及普惠園覆蓋率,為幼兒提供更加充裕、普惠及優(yōu)質的學前教育”為工作方向。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qū)的意見》,對深圳提出“幼有善育”的要求[1]。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圳公辦幼兒園數量迅速增加,優(yōu)質幼兒教師“被稀釋”到各個新辦幼兒園中,如何在短時間內建設一支優(yōu)質幼兒園教師隊伍成為時代亟待回應的重要命題。
教師課程領導力提升是課程改革走向縱深的關鍵,也是推進課程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的必然選擇。教師不僅是課程教學的實踐者,也應該是課程教學的研究者,理應擔負起時代賦予的課程教學改革新歷史使命,發(fā)揮作為課程改革領導者的作用[2]。基于這樣的理念,深圳實驗幼兒園圍繞教師課程領導力的提升,從理念轉化力、課程實施力、反思評價力三個維度進行園本建構。
一、理念轉化力
理念轉化力是教師課程領導力的基礎,指將國家教育政策的精神、教育教學理論的思想、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觀念整合為個人的教育理念,再將這種教育理念轉化為課程實踐的能力。理念轉化力包括國家政策落實能力、兒童立場踐行能力、優(yōu)秀文化傳承能力。
(一)國家政策落實能力
國家政策體現了國家對學前教育發(fā)展及改革的方向性指引,教師對國家政策的落實體現為在課程實踐過程中落實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任務[3]。幼兒是人一生發(fā)展的啟蒙階段,是人格養(yǎng)成的關鍵時期,幼兒教師只有具備國家政策的落實能力,才能站穩(wěn)國家立場,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為強化教師對國家政策的落實能力。首先,組織教師學習研討《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guī)范發(fā)展的若干意見》等幼兒教育改革政策文件。改變以往單一專家講座的培訓方式,以15分鐘微講座、120分鐘分組深研討的方式,讓政策精神內化到教師的心里。其次,組織教師學習實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等幼兒教育指導文件。改變骨干教師“灌輸式”的宣講方式,讓教師先在活動設計和實施中嘗試甚至試錯,再在分組研討中改進、班級分享中強化。教師在切磋琢磨中學習,在試錯改進執(zhí)行,將政策文件的精神與課程實施真正地結合起來,提升對政策的敏感度、知曉度和理解力、執(zhí)行力。
(二)兒童立場踐行能力
兒童立場體現的是教師與兒童平等、尊重的關系,體現的是對兒童學習方式、學習規(guī)律的把握,體現的是對每一個幼兒的理解與尊重。只有確立了兒童立場并努力踐行,才能真正發(fā)覺兒童需要的、感興趣的學習內容,才能夠避免灌輸式教學,真正讓兒童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中建構自己的學習經驗。
教師要提升兒童立場踐行能力,首先要加強對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的園本理解。我園從身心健康、情感積極、習慣良好、睿智創(chuàng)新四個維度將幼兒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生活化的解讀,同時系統建構四個維度下的具體目標,為兒童立場的建立提供支架,提升對于幼兒發(fā)展普遍規(guī)律的認識。其次,加強教師對于幼兒個體差異的個性化理解。一日生活皆課程,教師在課程實施時,關注與面對的是每一個具體的幼兒。如何捕捉對每一位幼兒的教育契機需要教師在生活中進行體悟,如每天一個擁抱、一個微笑、一次單獨對話中蘊含著怎樣的教育智慧。為了引導教師在實踐的基礎上反思,我們確立教育故事的撰寫規(guī)范,并通幼兒園的App定期上傳教師的教育故事,教師在一個個故事中積淀教育實踐智慧,提升兒童立場的轉化能力。
(三)優(yōu)秀文化傳承能力
文化傳承是教育的重要功能,幼兒園在課程實施中要特別注重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進校園。從孩提時代到長大成人,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一個孩子的影響無處不在,一個人只有在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才能成長得更加健康[4]。教師要提升理解、認識優(yōu)秀傳統文化,并在課程實施中傳承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能力。
我園為提升教師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能力,首先開展“中華雅韻”系列培訓活動,提升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其次,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鼓勵教師在課程實施中融入優(yōu)秀傳統文化,如組織中國傳統繪本閱讀活動、開展中國傳統節(jié)日慶?;顒拥?。最后,組織教師在環(huán)境建設中融入傳統文化。設置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歡樂七巧板”、生態(tài)養(yǎng)耕區(qū)等活動區(qū)域,以“金、木、水、火、土”為元素打造“秘密花園”,設計二十四節(jié)氣桌,讓幼兒活動環(huán)境充滿傳統元素。根據地形特點,利用花草、樹木、花盆、柵欄等進行邊界劃分,串接滑梯蹺蹺板、亭廊雕塑等,打造具有中國園林特色的園所環(huán)境。
二、課程實施力
課程實施力是教師課程領導力的核心,貫穿教育教學開展的全過程,既包括課程實施前的規(guī)劃與設計能力,也包含課程實施過程中策略與方法的運用能力,具體包括學情分析能力、活動設計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一)學情分析能力
學情分析能力是指對幼兒的興趣愛好、學習特點的精準分析能力。為了支持教師提升學情精準分析能力,一方面,引導教師學會抓住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我園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確定了三大原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幼兒在其年齡段必須掌握的內容;幼兒園資源中分布較廣并可轉化為幼兒學習資源的內容。例如,在幼兒興趣方面,當教師發(fā)現幼兒頻繁就某一話題展開對話、討論、提問時,應考慮開展相關的學習。每天放學后,組織教師“一日一議”,充分交流自己觀察到的一些現象,幫助團隊更好地把握班級幼兒發(fā)展動態(tài),深入了解學情。
另一方面,引導教師準確把握幼兒各領域發(fā)展的關鍵經驗。教師對幼兒的觀察應有一個具體的、支撐性的框架,否則容易造成“視而不見”的現象。支撐性框架應該是幼兒在各個領域的學習與發(fā)展中需要獲取的重要經驗而不是知識,既要考慮學科邏輯,又要考慮幼兒心理發(fā)展的邏輯。例如,關于數學領域中基數、序數等概念,教師要十分了解它們與幼兒行為關鍵經驗的對應關系。
(二)活動設計能力
課程建構包含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四個方面[5]。在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按這四個方面進行設計。首先,教師應根據班級幼兒的具體情況以及實際需要合理設計和規(guī)劃活動目標,目標的設定應以幼兒為主體,考慮大部分幼兒的需要。其次,教師應選擇適宜的活動內容,如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的內容、幼兒經常談論的內容、能夠滲透關鍵經驗的內容等。再次,活動過程設計要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如:同樣是五的點數,幼兒有的可能對花朵感興趣,有的可能對汽車感興趣,那么使用的材料就不能完全相同。最后,活動評價設計應采用巧妙的方式來驗證幼兒是否實現目標,如提供獨立操作的機會、在生活中持續(xù)觀察等。
我園在學科教研組的基礎上,組建主題探究活動、區(qū)域游戲活動、文化體驗活動教研小組,讓教師在充分的研討中不斷提升活動設計能力。
(三)活動組織能力
活動組織能力是指教師對活動設計整體性的把控能力以及在活動現場的隨機應變能力。為提升教師的活動組織能力,我們對教師的活動組織提出了明確要求:一是活動前準備到位。教學活動準備內容豐富,包括環(huán)境布置、材料提供、情境創(chuàng)設等。其中,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可以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材料至為重要。教師要按照活動設計的要求,根據幼兒的實際操作情況準備操作材料,保證活動的順利開展。二是活動中關注全體。有序的活動組織和實施要求教師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關注到每一位幼兒的狀態(tài),與每一位幼兒開展有效的師幼互動。三是活動后及時總結。有效的活動組織并不是止步于活動流程的結束,而是需要基于教學現場進行總結與提升,復盤活動的開展過程、檢驗活動的目標達成、評估幼兒的經驗發(fā)展、反思教師的策略使用等。
三、反思評價力
反思評價力是幼兒園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持續(xù)動力,包括完整敘事能力、分析歸因能力。
(一)完整敘事能力
完整敘事是教師反思評價的前提,主要表現為教師能夠客觀、有序、完整地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事件經過。對事實的描述會影響后續(xù)的分析和判斷,因此教師要提升反思評價力,首先需要提升完整敘事的能力。
首先,教師要客觀觀察和描述。課程設計與課程實踐不可能完全一致,教師應客觀觀察和描述如幼兒游戲時做了什么、說了什么,以及教師使用的教學策略、方法后及其取得的實際效果。其次,教師的敘事要有框架。為了提升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整體把握,我們?yōu)榻處熖峁┝嗣枋鼋虒W現場的框架,內容主要包括幼兒的前期經驗、課程開展的主要目的、課程開展中教師使用的方法、幼兒狀態(tài)和后續(xù)經驗的提升等。最后,為了提升教師的語言表達精準性,每次發(fā)言都前會規(guī)定時間,引導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敘述,講重點和要點。
(二)分析歸因能力
分析歸因是教師準確發(fā)現問題,并通過分類、歸納、總結等方式應對問題出現的原因。教師在活動實施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但是同類問題常常有同樣的底層邏輯和解決策略,所以有較強分析歸因能力的教師往往能夠觸類旁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師要建立反思框架。分析歸因要求教師思考問題時要有邏輯結構,不同的課程組織形式要求教師有不同的反思框架。例如,集體教學活動教師應從教學目標實現情況上對活動進行全面的反思,反思的內容主要包括:幼兒是否專注、認真地參與了活動?預設的活動目標是否實現?活動過程中的策略使用是否恰當?思考框架建立起來后,就可以舉一反三,在同類活動中予以使用。
其次,教師要學會積極歸因。積極歸因應把握三個原則:從內部找原因;尋求改變而不是一味自責;找可以改變的原因,不過多地歸因于不可改變的因素[6]。歸因方式往往與教師個人的心理狀態(tài)有關,因此幼兒園要開展團體、個體心理輔導活動,在疏解教師壓力的同時幫助教師樹立積極歸因的意識,提升積極歸因的能力。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qū)的意見[EB/OL].(2019-08-18)[2022-03-12].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8/content_5422183.htm.
[2]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24.
[3]霍力巖,孫薔薔,龍正渝.中國高質量學前教育指標體系建構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40(1):17.
[4]陳向榮.基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幼兒園課程建構[J].學前教育研究,2021(6):92.
[5]拉夫爾·泰勒.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羅康,張閱,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4:24.
[6]張曉偉.淺論積極歸因方式的培養(yǎng)——基于積極心理學視角[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3(7):97.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