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煥麗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zhuǎn)化為有聲語言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是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tǒng)的教學只注重知識的傳授,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了學生的自主感悟和體會,忽略了朗讀的重要作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以讀代講,以讀促悟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以講解和分析為手段的教學模式。本文試圖從課標出發(fā),闡述朗讀的三個層次以及策略。
課標明確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币虼耍虒W時要牢牢把握這個總要求。
朗讀,首先要做到正確。吐字時,聲母發(fā)音短促響亮,韻母發(fā)音飽滿圓潤,總體做到發(fā)音清晰,字正腔圓。能根據(jù)語意讀出短語之間的停頓,標點符號的停頓,段落之間的停頓。要求做到不唱讀,不頓讀,不添字,不漏字,不跳讀,不破讀。要想避免這些錯誤,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認真朗讀的態(tài)度。其次,通過反復朗讀達到熟能生巧,要及時糾正朗讀中的錯誤,長期堅持,良好的朗讀習慣自然會形成。做到“正確”朗讀,是“流利”和“有感情”朗讀的基礎,讀正確是第一步。
流利地朗讀是在讀正確的基礎上,把文章讀得連貫流暢,語速適中,達到字字順心,句句上口。低年級學生一般只能看到一個字或一個詞,因而朗讀很容易變成唱讀或頓讀。兩種讀法都不可取,而且一旦養(yǎng)成習慣就很難改掉。如果擴大視線范圍,一眼能看到一個詞組或一個短語,甚至一個短句,連續(xù)地朗讀,朗讀就會比較流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擴大視線范圍引導學生達到流利朗讀的目的。
怎樣才能使學生樂于讀呢?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的特點采用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如:示范讀、接力讀、分組讀、挑戰(zhàn)讀、男女分讀、分角色讀等。如一、二年級的很多課文節(jié)奏明快,讀來朗朗上口,就可以讓學生一邊用手打節(jié)拍,一邊讀;人物對話較多的內(nèi)容,可以分角色進行朗讀;寫景的內(nèi)容可以通過師生合作讀,或一人讀一句等形式來讀。教師可以根據(jù)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學生進行朗讀。新穎的朗讀形式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朗讀興趣,流利朗讀水到渠成。流利朗讀不是速度上的簡單加快,而是一種更高要求的朗讀?!傲骼笔怯懈星槔首x的前提。
朗讀做到了“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就有了基礎。有感情地朗讀可分為共性化朗讀和個性化朗讀。共性化朗讀就是在整體理解了課文思想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朗讀準確地表達出對文本的理解。如六年級上冊《草原》一文中第2自然段前半部分描寫的是草原的遼闊、寂靜,朗讀時應語速偏慢,語調(diào)適中;后半部分描寫的是蒙古族同胞迎接遠客,朗讀時應語速加快,音調(diào)稍高,表現(xiàn)出蒙古族同胞的熱情。三年級下冊《陶罐和鐵罐》一文表現(xiàn)了鐵罐的傲慢、狂妄自大和陶罐的虛懷若谷。文中有這樣一處對話:“‘你敢碰我嗎?陶罐子!’鐵罐傲慢地問。‘不敢,鐵罐兄弟?!展拗t虛地回答?!睂W生在讀鐵罐說的話時,要讀出傲慢的感覺,在讀陶罐的話時,不僅要讀出謙虛,還要讀出不卑不亢。總而言之,讀出感情要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做到抑揚頓挫,自然流露。
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朗讀的具體方法有很多,大致有以下五種:(1)充分利用語句中提示性的詞語。如五年級下冊《田忌賽馬》一文中寫道:“孫臏胸有成竹地說:‘將軍請放心,按照我的主意辦,一定能讓您贏?!薄靶赜谐芍瘛本褪翘崾驹~,意思是在做事之前,已有充分把握和通盤考慮,朗讀時就要讀出孫臏的有把握和自信。(2)對于沒有提示詞的,補充提示詞。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文中寫道:“魯肅對周瑜說:‘十萬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諸葛亮說的是假話吧?’”因為魯肅并不知情,他對于諸葛亮立下軍令狀說三天造好十萬支箭覺得根本不可能,所以,可以在此處補上“魯肅疑惑不解地對周瑜說”或“魯肅滿腹狐疑地對周瑜說”。接著“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通過聯(lián)系上下文可以知道,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以十天造好十萬支箭來陷害諸葛亮,沒想到諸葛亮只要三天,還愿立下軍令狀,周瑜覺得根本不可能,諸葛亮這是在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因此,此處可以補充“周瑜笑里藏刀地說”或“周瑜幸災樂禍地說”。(3)抓住重點詞品味朗讀。如六年級上冊《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一文中:“這個偉大的戰(zhàn)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兒紋絲不動,直到犧牲前的最后一息,都沒發(fā)出哪怕是極輕微的一聲呻吟?!痹诶首x時教師注重引導學生找出重點短語“千斤巨石”“紋絲不動”,這兩個短語最能體現(xiàn)邱少云鋼鐵般的意志和為了戰(zhàn)友的安全和戰(zhàn)斗的勝利嚴守紀律、勇于自我犧牲的高貴品質(zhì)。(4)創(chuàng)設情境朗讀。如六年級上冊《開國大典》,教學中學生無法體會當時人們翻身做主人的興奮與幸福,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今天就是1949年10月1日,是結(jié)束了被剝削被壓迫的時代,過上充滿光明的美好生活的日子。我們就是千萬個參加開國大典的人民群眾中的一員?!睅е@樣的心情來讀,學生的興奮與激動溢于言表。(5)通過想象畫面進行朗讀。如六年級上冊《月光曲》一文意境優(yōu)美,可引導學生從文字中想象畫面,進行有感情朗讀,從而感受樂曲的美妙,以此體會貝多芬琴藝的高超。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三幅畫面入手。第一幅:從“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到“灑滿了銀光”,引導學生想象貝多芬按鍵的輕柔,音樂的悠長、舒緩,再進行朗讀體會。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云”,提醒學生景象變了,音樂氣勢逐漸增強了,要在朗讀中表現(xiàn)出樂曲旋律的變化。第三幅:從“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風”到“朝著岸邊涌過來”,引導學生抓住“大風”“巨浪”“涌過來”等詞語,在朗讀中體會音樂的驟然響起,高昂激越,節(jié)奏越來越快的變化。
個性化朗讀就是從文本中讀出自己的獨特體會和感受。學生總是根據(jù)自己認識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以及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來理解課文,所以對文章情感的體會和理解有著鮮明的個性。如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文中“你這孩子,誰叫你給我買水果罐頭的!不是你說買書,媽才舍不得給你這么多錢呢!”。有的學生認為要讀出母親的氣憤,有的學生認為要讀出責備,有的學生認為要讀出愛意,還有的學生認為要讀出孩子的孝心。如果聯(lián)系作者家中的貧窮,則應該讀出母親對兒子的責備;如果聯(lián)系兒子的孝心,就要讀出愛意和高興。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進行朗讀。
課標指出:“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朗讀評價的總要求?!蹦敲矗谠u價的時候,教師要緊緊圍繞課標的總要求。當學生朗讀后,可圍繞朗讀總要求的三個層次,從優(yōu)點、缺點兩個角度進行評價,指出優(yōu)點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自信心,也可以用鼓勵的語言指出不足,從而提高朗讀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采用多元評價,激發(fā)學生朗讀的積極性。
自評。當學生朗讀后,可以讓他們進行自我評價,明確自己朗讀時的狀態(tài),對自己朗讀有清晰的認知,才能讓他們揚長避短,下次讀得更好。
互評。自我評價往往會片面,通過同伴的評價,學生能比較全面地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與缺點,也能夠認識到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教師評價。其具有指導性和針對性,除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指導,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樹立朗讀的信心。對于讀得好的學生,教師要善于表揚。例如:“我都聽入迷了!”“比老師讀得都好!”“你的朗讀,讓教師眼前呈現(xiàn)出了這幅美妙的畫面來!”對于讀得不太理想的學生,教師要用鼓勵的口吻指出來。例如:“如果聲音再響亮些就更好了?!薄叭绻硞€詞這樣讀就會更有效果了?!比绱耍诒Wo了學生自尊心的同時,讓他明白自己的不足,以后改進。
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必須遵循正確、流利、有感情這個總目標。各學段有所側(cè)重,低年級側(cè)重于正確朗讀;中年級要注重在正確的基礎上,側(cè)重于流利;高年級要在正確、流利的基礎上側(cè)重于做到有感情。而就一篇文章來說首先做到正確,其次做到流利,再逐步做到有感情。遵循這一原則,加之有效的訓練,朗讀會成為閱讀教學的一大法寶,在閱讀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