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
我們早就說過去俄羅斯,用熱烈、亢奮,甚至是明知有些不切實際卻仍愿投入表演的夢幻語調。比如說,在最寒冷的時節(jié)抵達伊爾庫茨克,坐大巴前往貝加爾湖——我們要脫掉外衣,躺在冰上,像兩頭失血過多的鹿。再比如,多辦一份簽證,去赫爾辛基住幾天,看波羅的海另一邊的景觀是否如傳聞中那樣廣闊,就像明信片色彩更豐沛的那一面。
我們真正踏上俄羅斯之旅,是因為梅的家里發(fā)生了一件重大變故。為此,她打算離開上海,去深圳工作。近三十年的生活痕跡,即將一筆勾銷,而旅行無疑是一種具有清空功能的過渡方式。
凌晨四點,我們從北京首都機場出發(fā)。在接駁車上,我們拍了紀念性的視頻,最后大聲喊出自己的名字,以便把一切與身份相關的包袱一并丟棄。我們搭乘的飛機被漆成蘋果綠,顏色如此明快,從頭頂飛過時,會給人一種有乘客正在機艙里歡樂揮手的錯覺。天還未亮,黑暗之中,這座城市里所有尚未昏睡的燈火都從飛機身上滑落。飛機上升,城市變小,電路板似的光道被云層覆蓋。在目力未及之處,太陽逐漸卯起一股清亮。也許無數(shù)個陳白露還在等待日出,但這對我們而言沒有意義。前一晚,我們睡得太少,此刻只是想方設法延續(xù)睡眠。
六個小時后,我們降落在托爾馬切沃機場。機場不大,各方面功能欠佳,不輸給莫斯科的謝列梅捷沃國際機場的是:這里有同款自動咖啡販賣機站崗,守護著現(xiàn)代人在等待序列中對咖啡因的迫切需求。我尤其喜歡榛果拿鐵,盡管它出自那張平淡無奇的濾網(wǎng),而且總是沖泡不勻,喝到底部露出一股濃稠的速溶粉味。除了它,我沒在任何地方喝到過咸味的榛果拿鐵,花費僅僅是一百二十盧布。我和梅買了兩次,一邊喝一邊在機場重新梳理旅行路線。本次行程取道新西伯利亞,先到圣彼得堡,再坐火車前往莫斯科。接著,我們放下提前打印的一頁頁計劃,靜候它們真實地發(fā)生。
這是二〇一九年三月的最后幾天。
在圣彼得堡,河流里的冰層已斷裂為冰塊,懸浮在沉默的水上。我們訂的民宿在豐坦卡河沿岸,窗口正對著石灰?guī)r一般的河面。房子位于公寓的第三層,打開門,即見一間三十平方米的客廳。墻上掛了風景油畫,絲絨窗簾敞在兩側,如劇院帷幕。一座鏤花的樓梯通往半間閣樓,經巧匠改造,它已成為半開放的臥室。我們隨意安置好行李,還沒從新古典主義的裝潢風格里回過神來——麻雀雖小,五臟有點過于豐富?!拔覀冋娴脑诙砹_斯了?!蔽覀兓蛟S說過類似的話,滿是重音詞,仿佛忍耐許久還是發(fā)出了這句感嘆。某種意義上,旅行就是奔向一種異域風情的眩暈,輕微的副作用不足為道,因為相對于四平八穩(wěn)的日常生活而言,我們深知這種眩暈的可貴。
出門已是傍晚七點,夜色還沒降臨的意思,只不過天色稍陰沉。河的對岸,建筑相連。它們當然各有造型,顏色上也投奔了不同的調性(白色、肉色、粉色、土褐色),一眼望去,卻覺得它們何其相似。一種共通的秩序籠罩在它們身上:對稱,平衡。屋頂、窗戶、雕塑修飾嚴格標準化,每處肉眼可見的存在都依賴于其背后的邏輯?,F(xiàn)代化在此似乎是絕跡的,四處是恢弘的古典之聲。而在這集體傾情的合唱中,每幢建筑都成功地隱遁了自身。圣彼得堡的歷史——哪怕你尚未從書籍中清晰地指認過它,也能感到它在半空中喑啞地嘶吼,以近乎一種幻術的方式施展它已經消逝的威脅力。
我們從距離最近的橋過了河。它曾經被命名為“葉卡捷琳娜橋”,待羅曼諾夫王朝覆滅,改稱“羅蒙諾索夫橋”。從一位女王橫跨至一位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在后人看來,時潮變化趣味盎然,而風早已吹過去了。無論如何,四座標志性的亭子均勻地立在橋上,仍然是十八世紀時的模樣。亭子頂部新設了造型燈,但布線非常粗糙,我們看見幾根白色電線耷拉在古老的石柱上——這是圣彼得堡穿幫的一刻。
在便利店,我和梅買了Marlboro的藍莓雙爆珠煙。當時梅在廣告公司上班,一支煙意味著從高壓環(huán)境中抽身的三分鐘。她在單位樓下抽了兩年,還沒邂逅她的“張志明”。我?guī)缀醪怀?,但既然買了,也可以點一支。我們拿著煙,走向街巷,走向即將淹沒我們的人群,走向我們在圣彼得堡的第一場黃昏。
我們扮演著“游蕩者”的角色,無所事事,不受任何責任的捆綁。我們要遍尋這座陌生城市的可能性。在大路上,我們即興拍照,把關于圣彼得堡的碎片收納起來。人生中的許多時刻(尤其在童年時代),我反復提醒自己,永遠不要忘記當下穿身而過的瞬間。這種施加于記憶的力量半帶著祈禱,笨拙而過時,真正實現(xiàn)的極為稀少。更為普遍的情況是,那些被認為重要的瞬間很快佚失,藏身于結構復雜的時間迷宮之中。
夜更深時,我們癱在各自的小床上。旅途極易疲憊,持續(xù)興奮加快了體能的耗散。只要一松懈下來(例如沾上枕頭),當即陷入精疲力竭。隨著自身的解體,對圣彼得堡的情緒濾鏡也破裂了,另一種真實終于被我們“看見”。
梅率先提起了我們在圣彼得堡的遭遇。從普爾科沃機場到住宿地點,我們叫了一輛黑車。這并非我們本意,只不過當司機擅自拖走我們的行李時,我們兀自顧慮著國際友人的形象而沒有拒絕。在車上,我們悄悄用Uber搜索了兩地行程的價格,折合人民幣八十五元,可最后他卻要收我們相當于九百五十元人民幣的價款。我們請他出示發(fā)票,他手寫了一張字跡漂亮的收據(jù)——不得不說,我多少被他古怪的幽默感所打動。短暫的六個小時內,緊接著發(fā)生了另一件事。我們在附近超市買完第二天的早餐,到收銀臺,柜員卻拒絕收款,非向我們推銷臨期打折的巧克力。我們不買,她就不結賬。眼看著后面排起長隊,我們不禁又一次受制于國際友人的形象包袱,被迫買了兩塊。
當然,這些只是開頭。有意思的是,這些大部分都帶著一種理直氣壯的粗糙。細思之下,非常無厘頭,大腦里不禁彈出“竟然還有這種事”的字幕。因此,當我們在半睡半醒之際立誓,回國后也要去浦東機場開黑車,專載俄羅斯人——這番雄心壯志便成了一則通往夢境的松弛玩笑。
在圣彼得堡的幾天,我們自己做早餐。首先,從一堆器皿里挑選兩個最大的餐盤——藍色,半透明,飾有類似汝窯冰裂紋的花紋。我們把炒蛋、橄欖、煎培根、通心粉或牛奶麥片放在上面,再配以一兩種甜點。傳統(tǒng)的俄羅斯甜點實在不敢恭維,每天換花樣,終究還只是在試錯。其中較為知名的,或許要數(shù)拿破侖蛋糕和提拉米蘇。二者在外形上都較為單一,口味又干又甜,與想象中工業(yè)城市的氣息倒是相符的。不過在圣彼得堡,食物本來也算不上亮點,激發(fā)不了我們四處嘗鮮的冒險精神。我和梅常去的S餐館在涅瓦大街上,供應西餐為主,兼有紅菜湯、罐燜牛肉等游客亟待一嘗的本地風味。我們甚至在那里辦了一張會員卡。
就我們的住宿位置而言,無論去哪里,涅瓦大街是必經之路。一直往前走,稍加轉彎,可以抵達許多地方。來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天,我們已經入鄉(xiāng)隨俗,開始亂穿馬路了。對面是喀山大教堂,朝向涅瓦大街的一面有一個半圓形的柱廊,成列的羅馬柱巍然撐起這座神秘的殿堂。伊利亞德在《神圣與世俗》里講到,對于宗教徒而言,空間是非均質性的,而教堂即是一種與別處存在內在品質不同的空間,具有塵世與天堂之間的介質特性。然而,對于缺乏宗教背景的游客而言,這種與神圣的聯(lián)結仍然是可感的。覆有金箔的十字架,鑲滿寶石的墻垣,抑或是垂落在形形色色雕塑頭頂?shù)乃?,這些高于生活的事物,使震顫降臨在平凡的我們身上。在經歷某種中斷之后,所有圍攏我們的空間煥然一新——這種重置就是最通俗化的神跡。除了顯靈三次的喀山圣母外,喀山大教堂另一位棲住者是俄羅斯元帥庫圖佐夫。教堂前立著庫圖佐夫的雕像,一手執(zhí)劍,一手持地圖指向遠處,這與其在冬宮的畫像有相似的神姿。在庫圖佐夫的紀念碑頂部,所塑的則是騎馬像。跟團旅行時,導游總會科普如何從馬的四蹄看其主人死亡的原因。庫圖佐夫的馬抬起一蹄,意味著他受傷而亡。事實上,一八一三年四月,庫圖佐夫在追擊拿破侖軍隊時,于德國小城本茨病逝。死亡向這位六十八歲的老人伸出手掌時,我們不知道他的心中涌現(xiàn)何種變化,只見他欣然臣服,從身后難舍的征塵中遁跡,步入煙云。再往前走,便是一片商場區(qū)。那些占據(jù)高樓的商家,似乎在布置櫥窗方面非常不精通。商品像是很有自知之明的模樣,謙遜地(乃至冷漠地)坐在櫥窗里,拒絕向顧客發(fā)出迎招。這種沉默的氣質也是圣彼得堡所固有的,以至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難以談及這座城市——仿佛我若一開口,我們之間的某種隱秘共識就會破滅。
有一天,我們走在涅瓦大街上,放任彎道的引誘而不顧(甚至沒有在冬宮的位置轉彎),徑直奔向了路的盡頭。于是,我們終于看到了涅瓦河。開闊的天空下,一種深邃得充滿隱喻的藍色,正向遙遠的對岸顛蕩而去。濕漉漉的白沫打在防汛墻上,高處有金色塔樓往兩邊延伸。早春的日光仍是冷的,落在塔尖,虛晃一槍,折射出無聲的明亮。我們抽了幾支煙,由于意識到刺面的寒冷是風與我們的互動方式,便選擇了忍耐。梅下到河灘邊,我則獨自坐在上面,一邊在搜索引擎中找到河流的下一個目的地:芬蘭灣。河面上還有大塊的碎冰,我暗想,也許它們會在漂往芬蘭灣的半路融化,成為河水的一部分,重新融入平庸之輩。
圣彼得堡的第二個夜晚,我們打算在客廳里投屏看電影。零食準備充分,主要是腌制的生肉:帕爾馬火腿和薩拉米。這類食品在俄羅斯賣得很便宜,一包七十克,折合人民幣只需十多元。我們每天都會買,任憑不健康的亞硝酸鹽鉆進血管。梅想看沃爾夫岡·貝克的《再見,列寧》。幾年前,她看過一次,圣彼得堡或許喚起她重溫舊好的興致。由于疲倦,沒看多久,我就在沙發(fā)上入睡,只隱隱從電影里學到一句德語“Mama,ich hab dich lieb”(媽媽,我愛你)。我時常從各處亂學一些邊角料的句子,例如還學過一句日語,翻譯過來是“大家好,我的名字是田中秀幸”——我永遠不可能成為田中秀幸,這句話勢必也無用武之地。
另一天夜晚,我和梅去了那家熟悉的餐廳。我們點了一瓶紅葡萄酒,而我煙酒不沾的乏味作風使梅不得不一個人把醒酒器喝空。那并不是我們在圣彼得堡的最后一夜,可不知什么原因,當我們走出餐廳時,徒然涌起一陣告別的氛圍。冬季并未徹底撤離,時令如飛一般相互越過邊界。圣彼得堡下起小雨,后來又變成雪。當我們站在路燈下,雪片似無盡的飛蛾,撲向我們茫然的面孔和這片了無新意的陸地。梅仿佛有話要對我講,但怎么都說不出——我們認識太久了,十七年,語言很容易在吐出口的過程中被添附各種目的,以至淪為庸俗。在那樣的夜色下,我們冒著風雪一路前行,穿過阿尼奇科夫橋。橋兩側有青銅雕像,底座已積起冰粒。最可怕的事是在那以后不久發(fā)生的,我們的境外wifi設備不知不覺沒電了,最后一些電量可能用在了買酸黃瓜。我們想必就在住處附近,但失去數(shù)據(jù)信號的引導,這些一模一樣的街道與房屋都成了障眼法的一部分。酒勁上來,梅近乎暈眩,逐漸進入一種語無倫次的狀態(tài)。與此同時,我們竭力回憶,找到阿尼奇科夫橋??上н^橋以后,我們轉錯了方向,以至回去之路又耽誤了兩個小時。
雪一刻不停,我們走過人煙寥寥的廣場。紅綠燈閃爍,如一頭隱蔽猛獸喘息。梅磕磕絆絆地向我道謝,為許多年的陪伴;繼而道歉,或許是同樣的原因。她險些落淚,我也失語,像是誤闖入人生中真正重逢的一刻。那些珍貴之物,竟如此慷慨地顯露,意欲照亮我們往后的生活。
最后一個晚上,我和梅去馬林斯基劇院看《天鵝湖》。中學時代,我們早在課堂上通過投影儀領略了黑天鵝的三十二圈揮鞭轉。當它在一個相對未來的時空,重新出現(xiàn)于我們眼前,我們也已通過刻塑被迫成為另一個人——更完整,或許(其實把握應該更大一些)也成為較之舊日更好的人。
我們?yōu)楦鞣N設備充滿電量,一路從劇院步行回去。我們買了好時巧克力雪糕,經過酒吧街、火車站、寬敞明亮的道路。我們也講了許多事情,無論是遍布于回憶的,還是此刻萬千感受支流中被察覺的一種。路途遙遠,似乎可以無窮盡地往下走。
我忽然想起布羅茨基曾在《一座改名城市的指南》里,寫到過圣彼得堡的“白夜”現(xiàn)象。在布羅茨基生活的年代,它還叫“列寧格勒”:
學年一般結束于五月底白夜抵達這座城市的時候,這些白夜將在整個六月份持續(xù)。白夜是指太陽只離開天空一兩個小時的夜晚,這種現(xiàn)象在高緯度地區(qū)是很常見的。那是這座城市最神奇的時刻,你可以在凌晨兩點讀書寫作而不需要燈光,建筑物沒有陰影,屋頂環(huán)繞著金光,看上去就像一套脆弱的瓷器。周圍是如此安靜,你幾乎可以聽見一支湯匙在芬蘭掉落的叮當聲。天空染上了透明的粉紅色,亮得河流那淺藍色的水彩幾乎無法反映它。那些橋則被吊起,仿佛三角洲中的諸島嶼松開它們的手,并開始慢慢漂流,拐入主流,朝著波羅的海游去。在這樣的夜晚,很難睡得著覺,因為光太猛,也因為任何夢都比不上這種現(xiàn)實。人不會投下陰影,像水。
“任何夢都比不上這種現(xiàn)實”,如此動人。因此,我們在兩天后到達莫斯科,望著氣宇軒昂的紅場以及極富風情的圣瓦西里大教堂,盡管人群那么明朗,而黃昏又景色撩人,我們只覺得錯失了一種重要的、再也不可言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