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霞 (山西工程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是認識建筑的第一步,也是學習后續(xù)課程的基礎,在整個專業(yè)課程的學習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課程包括建筑制圖與投影、建筑施工圖識讀、建筑構造三個方面的內容。主要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對建筑構造的認知能力以及識讀和繪制建筑施工圖的能力。
目前,關于“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教法,大部分學校采用項目教學法,即布置識圖或繪圖任務、講解相關知識點、引導學生完成任務、最后教師總結或評價。項目教學法較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法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但是隨著生源質量的下降,在線課程的普及,這種教學方法也需要適時做出調整,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的發(fā)展。
同時,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的專業(yè)課程面臨如下問題:①課時量不斷被壓縮。以我校為例,“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課時量從十年前的110個課時到現在的76個課時,減少了約1/3。②隨著建筑工程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專業(yè)課的相關知識不斷豐富。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顯然不能解決這一矛盾。
“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中建筑制圖與投影部分理論性強,內容較抽象、枯燥,對學生的空間想象力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學生會學的比較吃力。
建筑施工圖識讀部分的難點在于學生很難將抽象的二維圖紙與實際的建筑相互聯系,在學習中容易出現畏難情緒。
建筑構造部分按照建筑的基本組成劃分章節(jié),各章基本上自成單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無嚴格的先后次序關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到內容松散、缺乏連續(xù)性。這部分內容專業(yè)術語多,容易出現“一看似懂、一過便忘”的情況。學生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即使教師授課時通過多媒體展示了相關圖片,但學生還是對各種構造做法云里霧里,不得其法。
慕課,即大規(guī)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OOC),是“互聯網+教育”的產物。慕課平臺上有大量的學習資源,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受限制。小視頻+即時在線測試的形式,能有效解決長時間“滿堂灌”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靈活安排學習。
但現階段慕課教學并不能取代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不能簡單地把教學內容由傳統(tǒng)課堂轉換到慕課平臺,否則只是轉換了授課場所,而沒有改變教與學面臨的根本問題。慕課中的小視頻是以一個個的知識點為載體,這些“碎片化”的知識并不能形成一門課程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慕課平臺的學習過程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不能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而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訓練,更達不到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目標。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與基于慕課的在線學習模式各有利弊,二者應優(yōu)勢互補,重構一種線上與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將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擴展了課堂教學的時間和空間,以應對教學內容的不斷豐富與課時量被壓縮所產生的矛盾。借助慕課平臺,教師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展、測試得分、錯題分布,有助于教師靈活調整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講解重點、難點。既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又豐富了考核手段,充分體現了過程考核。期末成績由三部分組成(見表1),其中過程考核占到了60%,目的是讓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與積累,而不能僅僅靠考前的突擊就能取得好成績。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并充分考慮了“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特點,初步構建如表2所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 表2
3.2.1 教學內容的選擇
慕課教學不是簡單地把課堂從線下轉換到線上,而是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精心設計和編排。慕課教學以微課視頻和動畫為主,微課視頻是基于知識點的,時間應控制在10分鐘以內。視頻的內容不應該全部是線下課程的照搬,而是支撐這門課程的核心知識點、重要知識點,對于一般知識點可以放在線下課堂進行講解。
經過本教研室教師們的集體研討,提煉出“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核心知識點35個,重要知識點38個。
3.2.2 教學視頻的設計
每個視頻所涉及的知識點可以是獨立的,也可以是相互關聯的,力求以相關問題引出下一個視頻,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如樓板類型的講解中,先介紹板式樓板,然后拋出問題:“|當房間一個方向或兩個方向的跨度較大時,仍采用板式樓板還經濟嗎?”“哪種類型的樓板更合適?”這個問題引出了梁板式樓板這個知識點。介紹完梁板式樓板后,再拋出一個問題:“梁的設置使室內凈空高度減小,在荷載較大,房間較大的情況下,用什么構造方法可以克服上述缺點呢?”這樣又引出了下一個知識點:無梁樓板。以此類推,把各章節(jié)的內容制作成一系列既獨立又緊密關聯的知識點。
3.2.3 線上教學的實踐
課前,教師要求學生通過慕課平臺學習相關視頻,在預習過程中將遇到的疑問發(fā)布到慕課平臺,教師根據反饋可以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和課堂活動。課中,在課堂的教學任務完成后,利用下課前的十多分鐘,通過慕課平臺進行在線測試,既鞏固了本次課所學的知識,同時教師也能了解到學生對哪些知識點的掌握還欠缺,以便在下次課中再作補充強調。課后,學生將課堂上完成的工作任務發(fā)布到平臺上,完成學生互評和教師評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欣賞到他人的優(yōu)秀成果,感受到自身的差距,會在后面的學習中更用心、更認真。
課堂教學是慕課學習的深化階段,在整個教學中起重要作用。課堂教學要打破之前滿堂灌的講授方式,讓學生動腦思考,就必須要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的教學實踐中,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力爭讓學生作為主體能充分發(fā)揮其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3.3.1 直觀演示教學法
投影圖部分,要求學生掌握空間中點、線、面的三面正投影,基本形體和組合體的投影,這部分內容非??简瀸W生的空間想象力。為了降低課程的難度,讓學生能理解三視圖的畫法,教師在課前利用BIM軟件將立體圖形建模。在BIM軟件中既可以展示三維圖形,也可以切換成二維的主視圖、俯視圖、左視圖,實現了動態(tài)虛擬觀察的需要。
建筑構造與識圖部分,教師可以將學生熟悉的建筑二維圖紙、建筑大樣利用BIM軟件建成三維模型來展示建筑的外部造型、內部空間及細部構造。這樣學生看到的是熟悉的建筑,再配合上形象直觀的三維模型,大大降低了對學生空間想象力的要求,提升了教學效果。同時,通過對二維施工圖和三維建筑模型的反復對比分析,學生的空間想象力也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3.3.2 情景式教學法
依托我校建筑工程實訓場地和VR實訓室,將課堂轉移到實訓場,讓學生感受真實的建筑構造。如學習墻體細部構造內容時,可以帶學生到實訓場地進行現場教學,實訓場地的墻身防潮層、門窗過梁、圈梁、構造柱等1:1的建筑大樣,形象直觀地展示了建筑構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建筑構造,讀懂建筑詳圖。
3.3.3 引導式教學法
引導式教學法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提供指導及幫助。建筑構造部分名詞眾多、理論性強,適合學生自學。教師首先以提綱的形式列出需要解決的問題,給出學生自學的方向,如表3。學生通過課前慕課的學習,已經對教學內容有了基本的認識,在線下課堂,更多的是通過教材、網上查找資料來完成提綱內容。
圈梁與構造柱導學提綱 表3
3.3.4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
該教學方法適用于建筑識圖部分的學習。教師首先提出任務,并將識圖工作頁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帶著任務來聽課,然后教師對所需的知識進行講解。學生識讀規(guī)定的圖紙并獨立完成工作頁。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遇到有疑問的,學生可以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或向老師尋求幫助。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啟發(fā)學生,最后針對共性的問題集中講解。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動手能力、獨立思考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
在2021~2022第一學期的“建筑構造與識圖”課程的教學中,將授課班級分為傳統(tǒng)式和基于慕課的混合式兩組進行對比,部分結果見表5。從表中可以看出,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的班級平均分和及格率均高于傳統(tǒng)式教學的班級。因此,可以認為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在建筑識圖中的應用 表4
2021/2022第一學期“建筑構造與識圖”期末成績分析 表5
通過對參與混合式教學的班級發(fā)起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72.5%的學生對混合式教學模式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教學形式新穎,調動了學習的積極性,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的反復鞏固加強,夯實了學生的知識基礎。18.5%的學生認為此模式一般,線上學習還是講授為主,且缺乏互動。個別學生不喜歡此模式,認為課前的慕課學習占用了他們的業(yè)余時間。
從慕課平臺上的數據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按時完成老師發(fā)布的學習任務,在線測試成績90分以上者居多,提交的成果質量較高。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要注意提高視頻質量,并適當增加施工動畫及施工現場視頻的數量,以滿足學生對知識深度和廣度的要求。另外,還要注意線上與線下內容的融合與銜接。
實踐證明,基于慕課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較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夯實了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如何使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這需要教師不斷實踐與探索,將線上與線下教學巧妙融合,不斷完善教學設計與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的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