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這種“爛大街”的水果,印度人嗜之如命,可能印度人遭遇搶劫,臨危之際還要掏出一根香蕉作為保命武器。如果有朋友看過周潤發(fā)主演的《賭神》,一定會對他說的那句“朋友,你返去印度食蕉啦”印象深刻。撇開這句話的戲謔意味,背后習(xí)以為常的聯(lián)系也許值得思考:為什么談印度就要扯上香蕉?
印度的香蕉有什么不同?首先,種類多、質(zhì)量好是毋庸置疑的。溫暖和潮濕的熱帶氣候以及毗鄰西高止山脈,使得該地區(qū)形成肥沃的土壤,為印度提供了培育香蕉的絕佳條件,使之得以孕育出呂宋蕉、紅皮蕉、華蕉等12類主要的優(yōu)質(zhì)蕉種,且每種質(zhì)量都屬上乘。
印度香蕉的精髓,應(yīng)在于印度人對香蕉千奇百怪的吃法。
走在印度的街頭,即可見到小販們對香蕉五花八門的處理。那頭的店家正用削刀飛快地將香蕉切片送下油鍋,準(zhǔn)備端出松脆的香蕉片;這頭則搭配豆腐和土豆片,烈火炙烤著黃澄澄的香蕉。
街頭江湖門派林立,高級餐廳亦不甘示弱。在海得拉巴的一家餐廳里,有位主廚就做了一道名為“魚咖喱”的菜,但當(dāng)你望向那條漂浮在咖喱之中的“魚”,和它“對視”幾秒就會發(fā)現(xiàn),那不過是一根被腌制和烤制過的香蕉。
印度人愛用油炸香蕉。這炸水果,一般人都忌憚果皮上的殘留物,要將其洗凈、剝凈才下鍋油炸。但在諸多印度美食的處理過程中,香蕉帶皮下油鍋才是真理。無論是堅硬發(fā)綠的生香蕉,還是熟透了的黃皮香蕉,都是先被去頭去尾,隨后“著衣入鍋”。
除了油炸,印度人對香蕉皮的愛還體現(xiàn)在制作香蕉泥上。在許多印度人家的廚房,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無比熱衷于將香蕉皮搗個稀爛。幾個人一邊聊著天,一邊給洗凈和煎炸過的香蕉皮一頓錘,旁邊煮著魚湯醬料,待香蕉皮入了鍋,便制成了這道印度人的家常菜——香蕉皮魚泥。
香蕉皮的做法有了,松脆的香蕉花也能玩出花樣。有的人選擇撒上檸檬汁和鹽,直接生吃,而對許多廚師來說,他們則更愿將其拿來加工。加工的方式也五花八門,有的拿來燉肉,有的會加一些胡蘿卜、薄荷、木瓜、花生等食材制成香蕉花沙拉。
解決完果實、果皮和花朵,印度人的“薅香蕉”之旅仍未結(jié)束。在印度南部,人們還會用大片的蕉葉來包裹或蒸制飯團,配上辣味番茄、黃瓜沙拉、泡菜、炒秋葵等菜肴。
在寶萊塢電影《雄獅》當(dāng)中有這樣一幕,男主角在危急時刻,猛地掏出了一件武器,一招制敵。這武器,既不是什么長刀短刃,也不是什么真槍利劍,僅僅是一根黃澄澄的香蕉。
從古印度人利用香蕉治病開始,香蕉就被他們視為一種能治愈一切疾病的寶物。某種程度上,香蕉已經(jīng)成了印度人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