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懷平
圖像空間“桃花源”意象的跨媒介敘事
王懷平
(安徽財經(jīng)大學 文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
“桃花源”意象較早形成于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文字對漁人經(jīng)歷的事件敘事。在桃花源題材繪畫作品的圖像空間中,圖像符號在敘事中通過對歷時空間的創(chuàng)造而延展事件發(fā)生的線性時間,借助對物象的選擇與組合而推展事件發(fā)展的進程,依托有意味的物象在事件發(fā)展的不同階段的點綴和結穴而生成層層深入的結構,并由此呈現(xiàn)漁人經(jīng)歷的事件?!疤一ㄔ础币庀笤趶奈淖值綀D像的跨媒介敘事中,不僅顯現(xiàn)為安逸、和樂的世外桃源,更呈現(xiàn)出天地人倫的勃勃生機。
“桃花源”意象;圖像敘事;物象;圖像空間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創(chuàng)構“桃花源”意象,將生活于晉宋之際、壯志難酬的自我人生感悟融匯于詩文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他對自由、和樂社會的渴望。“桃花源”意象承繼了古代先哲對理想社會的思想?!独献印钒耸轮杏醒裕骸靶衙瘛势涫?,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盵1]299這是道家文化倡導的自給自足、安逸的“至德之世”?!抖Y記·禮運》中有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閉,是謂大同?!边@是儒家文化追尋的人皆質樸、厚德,公序良俗完善的“大同社會”[2]248?!短一ㄔ从洝吠ㄟ^對漁人經(jīng)歷的歷時敘事,描繪了漁舟、山溪、桃花、村舍、良田等物象,敘述了漁人偶遇桃花溪、探見桃花源、問津桃源人、到訪桃源人家、離開桃花源等經(jīng)歷,在文字敘事基礎上創(chuàng)構了“桃花源”意象,并以此將儒道文化對理想社會的構想展現(xiàn)于感性的物象和事件的歷時呈現(xiàn)之中,傳統(tǒng)儒道文化理念因此獲得了由“桃花源”意象凝聚而成的感性形態(tài)。這引得后世諸多文人對“桃花源”意象進行再創(chuàng)造,繪畫的圖像創(chuàng)作在這一領域取得豐碩的成果。相關創(chuàng)作包括宋代馬和之《桃源圖》,元代錢選《四明桃源圖》卷,元代王蒙《桃源春曉圖》,明代仇英《桃源仙境圖》與《桃源圖》,明代周臣《桃花源圖》,明代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與《桃源別境圖》,明代文嘉《桃源圖》,明代宋旭《桃花源圖》,明末清初吳偉業(yè)《桃源圖》,清代查士標《桃源圖》,清代蕭晨《桃花源詩意圖》,清代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清代王翬《桃花漁艇圖》,清代金庶明《桃花源圖》,清代黃慎《桃花源圖》等作品。有些繪畫創(chuàng)作再現(xiàn)了《桃花源記》中漁人偶遇桃花溪、探見桃花源、離開桃花源、他人尋而不得桃花源等較為完整的事件經(jīng)歷,如明代文徵明創(chuàng)作的《桃源問津圖》與《桃源別境圖》;有些作品再現(xiàn)了《桃花源記》中漁人部分經(jīng)歷,如王蒙《桃源春曉圖》再現(xiàn)了漁人偶遇桃花溪、乘舟撐棹于溪水之上?!疤一ㄔ础鳖}材的繪畫,以色彩、線條、構圖等圖像語言將漁人經(jīng)歷展現(xiàn)于圖像空間,并基于繪畫創(chuàng)作者自我對時代的感悟,創(chuàng)構“桃花源”意象,表達他們對理想社會、人生的追求。《桃花源記》中文字敘事中的物象、事件因為繪畫創(chuàng)作而被帶入圖像空間,成為創(chuàng)作者追尋儒道“大同社會”“至德之世”而展現(xiàn)的視像內(nèi)容。詩文和繪畫分別運用了文學語言和圖像符號進行表現(xiàn)。圖像以具象、直觀、感性的方式反映世界,文字語言以抽象、間接、理性的方式表現(xiàn)對象,桃花源題材的繪畫創(chuàng)作,在圖像空間對形成于《桃花源記》文字語言中的漁人經(jīng)歷事件進行再創(chuàng)造,創(chuàng)構圖像空間中的“桃花源”意象,其創(chuàng)作實現(xiàn)了從文學語言到圖像符號的媒介跨越,形成了圖像空間中創(chuàng)構“桃花源”意象的跨媒介敘事。
文字語言和圖像符號在表達中各有優(yōu)勢,陸機曾言:“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畫?!盵3]13文字語言善于宣明事物及其道理,圖像優(yōu)于表現(xiàn)、保存形象。王羲之有言:“點畫之間皆有意趣,自然有語言所不能表達之妙?!盵4]105認為圖像傳達的意趣有語言表現(xiàn)難以比肩之處。人們認識到了文字和圖像在表現(xiàn)中的差異和互補關系,因此在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對文圖表現(xiàn)優(yōu)勢進行相互參照,并以此豐富創(chuàng)作方式。《桃花源記》敘述了漁人偶遇桃花溪、探見桃花源、離開后人們難尋桃花源等事件的幾個歷時過程。文學語言,作為一種時間性的媒介,對于歷時發(fā)展事件的敘事“具有天然的優(yōu)勢”[5]34,清晰地體現(xiàn)了漁人經(jīng)歷的時間歷程。進桃花源之前,漁人偶遇桃花溪,“緣溪行,忘路之遠近”說明漁人已經(jīng)走了一段時間;“復前行”說明時間又過去一段時間;“便舍船”“復行數(shù)十步”探見桃花源,說明在即將進村莊前,漁人又經(jīng)歷一段時間了。進桃花源之后“停數(shù)日,辭去”,漁人與桃花源里人相處幾日;出桃花源的時間:“既出,得其船”,出了桃花源之后“及郡下,詣太守”。文字對漁人經(jīng)歷的敘事展現(xiàn)了漁人活動中連續(xù)不斷的線性行為。圖像符號,作為空間性敘事媒介,“在表現(xiàn)時間方面有著天然的缺陷”,較難表現(xiàn)事件發(fā)展連續(xù)的線性行為,但是繪畫創(chuàng)造不斷地在尋求突破,要突破媒介表現(xiàn)中的天然缺陷,其中就包括繪畫創(chuàng)作用空間性媒介去表現(xiàn)時間,拓展歷時空間。圖像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通過對敘事空間的歷時拓展,漁人歷時經(jīng)歷的線性行為在圖像對事件的歷時敘事中得到展現(xiàn)。常見的圖像拓展敘事歷時空間的方式有兩種:
圖像難以像文字語言那樣直接呈現(xiàn)事件發(fā)展時間的流程,但是圖像通過具有孕育性的“頃刻”的呈現(xiàn)能讓觀者想象到事情發(fā)展的前因和后果,“讓人們在看了之后產(chǎn)生時間流動的意識”[5]114,以此拓展圖像敘事時間。萊辛提出“藝術由于材料的限制,只能把它的全部摹仿局限于某一頃刻”[7]19,主張選擇“最富于孕育性的頃刻”突破圖像表現(xiàn)時間中的局限,“頃刻”是指能夠孕育出事情前因后果的瞬間。
元代王蒙的《桃源春曉圖》取材于《桃花源記》中漁人偶遇桃花溪這部分敘事內(nèi)容。圖中桃花盛開,山溪縱橫,兩岸重巖疊嶂、桃花盛開、樹木茂盛,巖石、桃花、樹木以它們的顏色和生命形態(tài)體現(xiàn)了春天的氣象。漁人乘舟,緣溪而上,圖像語言敘述漁人行為這一刻,這一瞬間孕育著事件的前因、后果。山腳溪水處可見漁舟,暗示漁人從山溪外而來;山溪高遠處,可見屋宇之頂,難見全貌,屋宇之頂暗示漁人的去處——桃花源。通過漁舟和屋宇分別對前因、后果所涉時間的暗示,圖像敘事拓展了歷時的空間,突破了圖像難以對事件進行歷時推展的媒介敘事的局限,呈現(xiàn)了漁人的線性經(jīng)歷。事象“是在具體環(huán)境中所展示的人物事件的形象,是人事的感性形態(tài)”[7]。繪畫圖像中展現(xiàn)的漁人線性經(jīng)歷就是漁人經(jīng)歷的事象。《桃源春曉圖》圖像敘事拓展歷時線性敘事空間,漁人經(jīng)歷的事象貫穿敘事進程,桃花、溪水、漁舟、屋宇等物象以及漁人事件的事象為圖像空間創(chuàng)構“桃花源”意象奠定了基礎。
圖1 王蒙《桃源春曉圖》(紙本設色,157.3cm×57.8cm,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圖像敘事,常在同一幅畫面中以某種物象隔斷部分畫面空間,形成畫面中多空間關系,圖像通過敘事,按照事件發(fā)展邏輯,將多空間中孕育性的“頃刻”行為彼此連貫起來,從而形成歷時的空間敘事,拓展圖像敘事的歷時空間。明代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敘述了漁人偶遇桃花溪、探見桃花源、問津桃源人、做客桃源人家、高士重尋桃花源而不得等多個獨立畫面。崇山峻嶺將畫面彼此隔開,隔開的空間因此相對獨立,又彼此連續(xù),圖像敘事能夠較為充分、全面地表現(xiàn)某個場面中的漁人經(jīng)歷的事象,也能在不同空間彼此連續(xù)的事象發(fā)展關系中呈現(xiàn)漁人經(jīng)歷的連貫事件:漁人偶見溪水深處的山洞,過洞而入桃花源,桃花源里山水秀麗,乘舟而至桃源人家,問津桃花源,受桃源人款待、交談,漁人離開桃花源后高士難尋桃花源。桃花源里,崇山岡巒,疊翠連綿,屋舍村宇,掩映其間,樹木茂盛,桃花盛開,溪水橫流,阡陌交錯,有農(nóng)人種地、婦人們屋前攙扶孩童、老者靜觀沉思、漁人問津于眾人、屋內(nèi)男子款待漁人。圖像敘事拓展了歷時空間,桃花、溪水、樹木、農(nóng)田等物象與漁人經(jīng)歷的事象貫穿敘事進程,這為創(chuàng)構“桃花源”意象奠定了基礎。
漁人經(jīng)歷的事象在《桃花源記》和桃花源題材的繪畫中都得到展現(xiàn),《桃花源記》的閱讀者能清晰地知曉漁人由桃花溪到桃花源,再后離開桃花源的事件發(fā)生的全過程。繪畫創(chuàng)作以多種方式拓展事件發(fā)展的歷時空間,延展圖像敘事的所涉時間,桃花源題材繪畫的欣賞者也能從畫面捕獲到漁人經(jīng)歷的完整或部分。文字語言和圖像符號,作為兩種意指符號,在事件敘事中存在較大差異。趙憲章教授指出“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的聯(lián)系是‘任意的’、約定俗成的”,文字語言的能指與所指的“任意性”關聯(lián)促成語言表達意義的自由,能指到所指是“同構的”、直線的,二者是“不可分離的”“膠合在一起的”。這使“文字語言精準的意指成為可能”[8]?!短一ㄔ从洝返恼Z言敘事清晰地展現(xiàn)了事件發(fā)展的時間流變、事象動態(tài)以及層遞深進的意義。漁人“忘路之遠近”“復前行”“便舍船”“復行數(shù)十步”“停數(shù)日,辭去”“既出,得其船”,在漁人的這些歷時行為的敘述中,文字語言清晰地體現(xiàn)了事件發(fā)展中的時間流變,漁人經(jīng)歷的事件也在時間流變中顯現(xiàn)為漁人偶遇桃花溪、探見桃花源、離開桃花源等幾個階段。漁人某個時間段中的行為,例如偶見桃花溪、探見桃花源,空間化地展現(xiàn)了時間的存在。漁人偶遇桃花溪,這一段時間里,文字語言先后清晰地展現(xiàn)了漁人所見空間中的桃花林、芳草、雜樹、落英等景象;漁人探見桃花源,這一段時間里,文字語言清晰地先后展現(xiàn)了漁人所見空間中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雞犬、種作的男女、黃發(fā)垂髫等景象;同時漁人問津桃源人,得知他們祖先為躲避秦朝戰(zhàn)亂而來桃花源,漁人這些經(jīng)歷中的交流與所聞也在文字敘述中得到清晰的展現(xiàn)?!短一ㄔ从洝返臄⑹乱饬x也在文字語言層層深入的敘事中得到清晰的推演。漁人偶遇桃花溪,春日景色迷人、生氣盎然,好奇地往溪水源頭處探尋,得見桃花源,桃花源里土地開闊、村舍整齊、交通方便、人們生活安逸祥和,“桃花源”自然的生氣和人文的安逸渾然融合,成為人們理想的世外桃源。漁人離開桃花源后,無人能再見桃花源,為這一世外桃源增添了神秘的意味。
圖2 文徵明《桃源問津圖》(紙本設色,32.8cm×578.3cm,收藏于遼寧省博物館)
與文字相比,圖像符號表達意義“遵循則是‘相似性’原則”,其“能指到所指是‘非同構的’、迂回的,二者是‘并列的’、平鋪的,因此意指效果也就必然是渾整的”[8]。圖像雖不能如文字那樣清晰地敘述對象和明確地反映意義,但是在敘事中通過對物象的選擇和組合,能夠以“渾整”的方式表現(xiàn)事件發(fā)展的時間流變、事象動態(tài)以及層遞深進的意義。王蒙的《桃源春曉圖》中,溪水水面上有一漁人載舟,由下而上可見溪水橫流、山溪縱橫、兩岸重巖疊嶂、茂盛古樹、云霧繚繞處的一屋宇。這些自下而上組合的物象,與漁人形成由近而遠的距離關系,圖像敘事通過物象這種“渾整”組合,體現(xiàn)了漁人由桃花溪到由“屋宇”暗示的桃花源的事象動態(tài),圖像敘事中選擇桃花、溪水、綠樹等具有春天季節(jié)符號的物象,并將它們與具體神秘意味的屋宇組合于同一畫面,營造出生機勃勃、靜謐、神秘的意味。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的圖像敘述了漁人偶見桃花溪、進入桃花源、問津桃源人、做客桃源人家、高士重訪桃花源而不得5個階段的事象片段。圖像敘事通過物象組合敘述了每一個階段的時間流變和漁人經(jīng)歷。偶遇桃花溪,桃花盛開、落英繽紛,漁人面對美景,好奇再探;進入桃花源,豁然開朗,可見土地開闊、交通方便,人們生活安逸;問津桃花源人,并做客于桃源人家;漁人離開桃花源后,高士迷失于大山之中,再尋桃花源,不得。圖像敘事通過這些物象的組合“渾整”地呈現(xiàn)了人物行為和漁人所見的桃花溪、桃花源等空間。桃花源里崇山岡巒,疊翠連綿,屋舍村宇,掩映其間,溪水橫流,阡陌交錯,有農(nóng)人種地、婦人屋前攙扶孩童、老者靜觀沉思、漁人問津于眾人,屋內(nèi)男子熱情款待漁人。這里人們生活安逸,自由、熱情,這是理想的世外桃源。漁人無心探尋見得桃花源,高士有心尋找桃花源而不得,兩者之間在同幅畫面中對比而出的玄妙之意,因為物象“渾整”組合在圖像敘事意義中的穿透功能,為理想的世外桃源增添了神秘的意義。圖像敘事通過對物象的選擇和組合,推展了敘事進程,桃花、溪水、山岡、良田等物象、漁人經(jīng)歷的事象在敘事推展中呈現(xiàn)出流變的的形態(tài)和層層深入的意義,這為創(chuàng)構“桃花源”意象奠定了基礎。
桃花源題材繪畫的圖像敘事對歷時空間的拓展、借助物象組合推展敘事進程,這都提升了圖像媒介的敘事功能,為圖像敘事達意奠定了基礎。圖像符號通過創(chuàng)造意象表達意義。王微《敘畫》中有言:“以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盵3] 585認為繪畫傳達意義,應如同《易經(jīng)》,通過創(chuàng)造意象得以實現(xiàn)。人們在更早的時候就認識到文字需要創(chuàng)造意象傳達意義?!断缔o上傳》中有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然則圣人之意,其不可見乎?”子曰:“圣人立象以盡意。”[9] 396,文字語言難以全面、通透地傳達圣人之意,但是圣人通過創(chuàng)立意象傳達意義。主張創(chuàng)立意象傳達意義,這種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有著密切聯(lián)系。陶淵明在《飲酒·其五》中感慨:“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即為源自生活卻具有哲理意趣的意義。宗白華先生說:“東晉陶淵明從他的庭院悠然窺見大宇宙的生氣與節(jié)奏而證悟到忘言之境?!盵10]430陶淵明筆下的“庭院悠然”可見宇宙“生氣”。為了表現(xiàn)對社會、人生的哲理思考,陶淵明基于自我對時代、社會、人生等背景的感悟,其主觀情志通過詩文的敘事視角,即創(chuàng)作者在文本中看待問題的角度,進入《桃花源記》詩文的文字敘事,推動漁人從偶遇桃花溪到探見桃花源等事件的敘事發(fā)展,并形成層遞發(fā)展的敘事結構,創(chuàng)造了“由物象、事象及其背景感發(fā)情意而創(chuàng)構”[11]的“桃花源”意象,從而傳達體現(xiàn)“道”意的哲理思想。
桃花源題材繪畫中的圖像敘事和《桃花源記》中文字敘事一樣,都是通過創(chuàng)造意象傳達意義。張彥遠曾言:“意在筆先,畫盡意在,所以全神氣也?!盵3]32傳達意義和神氣貫穿于繪畫創(chuàng)作的始終。圖像作為感性的意指符號,有別于文字的表現(xiàn),其敘事通過對事象形態(tài)與物象形態(tài)的繪構而成的視“像”來傳達意義。意在“像”中,所以趙憲章教授提出:“圖像的意義就在于它本身,需要我們的‘駐足觀看’或‘凝視’,在反復觀看或凝視中才能理解它的意義?!盵8]圖像繪構而成的視“像”是創(chuàng)作者主觀情志通過敘事視角,進入繪畫的圖像敘事并對物象組合和事象推展實施選擇的結果。古人論及繪畫寫意:“凡賦形出像,發(fā)于生意,得之自然?!盵3]1039“賦形”得以“出像”,圖像繪構成“像”,其實就是創(chuàng)作者為“意”而“賦形”。在桃花源題材繪畫圖像的敘事中,有別于文字較為精準的敘事方式,圖像在“渾整”的敘事中,其“賦形”整體上不僅體現(xiàn)為圖像通過敘事推展物象組合和事象的流變,還借助對有意味的物象形態(tài)的選擇及其在歷時事象不同展現(xiàn)階段中的組合,使得有意味物象及其意義深入敘事深層,在圖像敘事機制中發(fā)揮著結穴、伏脈的結構功能,圖像敘事內(nèi)容因此成為有機的整體?!短以磫柦驁D》中,桃花點綴于圖像歷時敘事的漁人偶遇桃花溪、探見桃花源、問津桃源人、到訪桃源人家等多個畫面空間。漁人偶遇桃花溪,桃花與溪水、山巖、樹木、山洞等物象組合而共同呈現(xiàn)出桃花溪的自然空間。漁人探見桃花源,桃花與良田、阡陌、湖泊、涼亭等物象共同呈現(xiàn)出漁人一眼所見桃花源的美景。漁人問津桃源人,桃花與屋舍、溪水、樹木、小狗等物象組合,成為靜思的長者、閑聊的路人等人物行為以及漁人問津桃源人等事象經(jīng)歷的自然背景。漁人到訪桃源人家,桃花與遠山、瀑布、湖水、小橋、聯(lián)排的屋舍組合形成婦人、兒童、路人等人物以及漁人做客于桃源人家等事象經(jīng)歷的自然背景。整幅畫卷表現(xiàn)了漁人在桃花溪由山洞而入桃花源,劃小船見到桃花源美景,后問津桃源人,又做客于桃源人家。桃花顯現(xiàn)于漁人經(jīng)歷的每一個階段,成為不同畫面圖像敘事內(nèi)容的結構符號,其表征的春日時節(jié)和生氣盎然,因其在不同畫面中的結構功能而在圖像對事象推展的不同階段的敘事中層層深入,發(fā)揮著圖像敘事中拓展層進的結穴、伏脈的深層結構功能,使得整個畫面成為勃勃生機的整體。桃花源題材繪畫中桃花、漁舟、山洞等物象在圖像敘事中都是常見的具有結構功能的物象符號,這些結構物象符號分別使得所在畫面成為有機的整體。圖像敘事,在創(chuàng)作主體因某種背景感發(fā)情意而展現(xiàn)的物象、事象中,創(chuàng)造了“桃花源”意象,并以此傳達意義。
圖像的跨媒介敘事是創(chuàng)作者傳達意義的手段,是他們?yōu)樽穼ぞ辰?、哲理而不斷?yōu)化的傳達模式。宗白華先生認為:“中國詩人、畫家確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來欣賞宇宙,而躍入大自然的節(jié)奏里去‘游心太玄’?!盵10]430,詩人、畫家以創(chuàng)作去追尋親近于“道”的境界。桃花源題材的繪畫的圖像敘事傳達的意義,不僅源自創(chuàng)作主體對社會、人生的理解,更有對源自“道”意的勃勃生機之追尋。朱良志教授提出繪畫“寫意就是要寫生生化化之意”[12]7。圖像繪“像”不僅要創(chuàng)造世外桃源,呈現(xiàn)創(chuàng)作主體思想中的理想世界,更要“以形媚道”[3]120,體現(xiàn)自然、社會、人生未經(jīng)破環(huán)的本源性的生機勃勃。宗白華先生提出“我們有‘天地為廬’的宇宙觀。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他認為詩畫以“移遠就近”“小中見大”[10]429的方法實現(xiàn)對宇宙“道”的追尋,詩畫中窗戶、簾、屏等近處物象也能吐納宇宙世界。《桃源春曉圖》《桃源問津圖》和諸多桃花源題材繪畫一樣,都是畫家借助繪構世外桃源而呈現(xiàn)他們在追尋的“道”的境界和哲理。其中的世外桃源或是對陶淵明《桃花源記》漁人經(jīng)歷事象經(jīng)歷較為完整的再現(xiàn),如文徵明的《桃源問津圖》;或是對陶淵明《桃花源記》漁人經(jīng)歷事象經(jīng)歷的部分再現(xiàn),如王蒙的《桃源春曉圖》。作品并非通過漁人經(jīng)歷的較為完整或部分的故事呈現(xiàn)“道”意,而是通過構成世外桃源的桃花、溪水、良田、村舍等物象,漁人探尋桃花源、問津桃源人、做客于桃源人家等事象形態(tài)體現(xiàn)“道”的境界和真意。“小中見大”,圖像空間中,盛開的桃花顯現(xiàn)了春日大自然的生氣,成片的良田、整齊的村舍等物象,漁人經(jīng)歷事象,閑適的老人和孩子,耕作的男女等人物,這些顯現(xiàn)了自然、社會、生活的源自“道”之生意與祥和。生機盎然的桃花溪和安逸、祥和的桃花源渾然一體,呈現(xiàn)出創(chuàng)作者們追尋的天地人倫之勃勃生機。
[1]老聃.老子[M].湯漳平,王朝華,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4.
[2]禮記[M].陳澔,注.金曉東,校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3]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 .
[4]潘運浩.漢魏六朝書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1.
[5]龍迪勇.空間敘事學[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08.
[6]萊辛.拉奧孔[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7]朱志榮.論審美意象創(chuàng)構中的“象”[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6).
[8]趙憲章.語圖符號的實指和虛指[J].文學評論,2012(2).
[9]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10]黃壽祺,張善文.《周易》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0]宗白華.宗白華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11]朱志榮.論審美意象的創(chuàng)構[J].學術月刊,2014(5).
[12]朱良志.中國藝術的生命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On the Cross-media Narration of “Peach Blossom Land” Image in Image Space
WANG Huai-pi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Anhui)
The image of “Peach Blossom Land” was originated from the narrative of fishermen’s experience early in Tao Yuanming’s “Peach Blossom Land”. In the image space of the Peach Blossom Land paintings, image symbols in narrative extend the linear time of events by creating diachronic space and promote the process of event development through the selection and combination of object images. Image symbols rely on the ornament and knotting of meaningful object image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event development to generate layers of in-depth structure, and thus present the events experienced by fishermen. In the cross-media narration from text to image, the image of “Peach Blossom Land” not only appears as a peaceful and happy Xanadu land, but also presents natural vitality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Peach Blossom Land” image; image narration; object images; image space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6.13
I205
A
2096-9333(2022)06-0088-07
2022-10-02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F2019D068)。
王懷平(1968- ),安徽巢湖人,博士,安徽財經(jīng)大學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文藝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