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洋 石志超
(1.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中醫(yī)科,遼寧 大連 116000;2.大連市中醫(yī)醫(yī)院石志超名老中醫(yī)工作室,遼寧 大連 116000)
心衰是當今世界上最嚴重的疾病之一,5年內(nèi)生存率為50%左右,低于癌癥五年生存率;如伴有其他并發(fā)癥其生存率更低。心衰作為臨床多種心血管疾病的終末期表現(xiàn),因其致殘率、病死率高,治療棘手,而成為了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的重點與難點。心衰被世界著名心臟病學家Braunwald教授喻為“心臟病最后的大戰(zhàn)場”。近半個世紀來對心衰的防治一直是心血管領(lǐng)域中基礎(chǔ)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MMPs)是一組超過20種的鋅依賴酶家族,因其需要Zn2+、Ca2+等金屬離子作為輔助因子而得名。MMPs是一個較為龐大的家族,迄今為止被發(fā)現(xiàn)MMPs已有20余種。其中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2(MMP-2)作為MMPs家族中重要成員之一,心肌中的MMP-2是降解心肌細胞外基質(zhì)組分的主要酶類;心衰發(fā)生時,心肌組織中MMP-2表達升高,促使心肌膠原蛋白纖維化增加,導致心肌抗牽拉性、彈性作用喪失,引起心肌細胞拉長、室壁變薄、左心室擴大,引起心功能下降,最終導致心室重構(gòu)[1,2]。賴諾普利為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是目前治療心衰的基石性藥物,研究[3,4]表明其具有抑制MMP-2、抑制心室重構(gòu)及改善心功能等作用。中醫(yī)學認為,氣血不足是心衰發(fā)生發(fā)展的基礎(chǔ),故益氣養(yǎng)血為其有效治則,而中藥生血寶合劑具有益氣生血、滋補心腎的功效。本研究旨在觀察中藥生血寶合劑對心衰大鼠心功能及MMP-2的表達影響,為中醫(yī)藥治療心衰提供新策略、新方藥。
1.1 實驗動物 選用12周齡,普通級,健康、雄性SD大鼠100只,體質(zhì)量220~260 g。實驗所需動物由遼寧長生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提供[SCXK(遼)2013-0002]。
1.2 造模與分組 隨機選取10只未予任何處理的大鼠為空白對照組。90只大鼠7 d適應性喂養(yǎng)后,采用用注射用鹽酸阿霉素10 mg/支,深圳萬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號H44024359),于每日腹腔注射鹽酸阿霉素0.5 mg/kg,共注射4周;行心臟超聲檢測大鼠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以LVEF≤50%作為心衰成功造模的標準。將造模成功的大鼠隨機分為模型組、賴諾普利組、生血寶合劑組,每組10只大鼠,余造模成功大鼠退出本次實驗。
1.3 藥物與給藥劑量 生血寶合劑(每瓶100 mL),由清華德人西安幸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Z20050770。賴諾普利片(每片10 mg),由上海信誼萬象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國藥準字H10960265??瞻讓φ战M與模型組灌胃蒸餾水1.8mL/次,日2次。各給藥組大鼠按人鼠劑量換算,給藥劑量(g/kg)=給出的人的劑量(g)×系數(shù)(0.018)/所求動物體質(zhì)量(kg),灌胃給藥。各給藥組,給藥為9.2 g生藥/kg/d,日2次;西藥組,1.5 mg生藥/kg/d,日2次[5]。上述各組均灌胃6周。
1.4 檢測指標 給藥6周后,各組大鼠行多普勒超聲心動圖機(型號SONO S5500,廠家Agilnet公司)檢測心功能(LVEDd、LVEDs、FS、EF);取心肌組織90 mg,用于PCR技術(shù)檢測MMP-2的表達。
2.1 各組大鼠心功能檢測結(jié)果 與模型組比,生血寶合劑組LVEDd、LVEDs明顯下降,F(xiàn)S、EF明顯升高(P<0.05)。見表1。
表1 各組大鼠心功能變化情況
2.2 各組大鼠心肌MMP-2表達 與模型組比,生血寶合劑組MMP-2表達明顯下降(P<0.01)。見表2。
表2 各組大鼠心肌中 MMP-2表達分)
通過對古籍及相關(guān)文獻查閱發(fā)現(xiàn),“心衰”一詞共有出現(xiàn)20余次,在理法、方藥、養(yǎng)生中均有涉及。心衰一詞首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韓非子所著《韓非子·解老》,載“由是觀之,禮繁者,實心衰也”。其文獻中所記載的“心衰”是指人情感或感情的悲傷、衰落、枯竭而言。其與相對疾病而言的心衰無相關(guān)性。“心衰”作為病名首見于西晉王叔和《脈經(jīng)·脾胃部第三》,載“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脾臟方》載: “脾者土也,敦而福…… 心衰則伏,肝微則沉,故令脈伏而沉”。孫思邈關(guān)于“心衰”的記載描述與王叔和《脈經(jīng)》中的記載一致;由此可見孫思邈對于“心衰”的描述是源于《脈經(jīng)·脾胃部第三》。北宋趙佶《政和圣劑總錄·心臟門·心臟統(tǒng)論》曰: “心衰則健忘,心熱則多汗”。明代《養(yǎng)生導引秘籍》載:“腎旺心衰,減咸增苦”。清代《形色外診簡摩》載:“面起浮光,久啞,無外邪實證者,心衰肺癟,所謂聲嘶血敗,久病不治也”。《醫(yī)述·臟腑》記載“心主脈,爪甲色不華,則心衰矣”。《臨癥驗舌法·方略》載“濟生歸脾湯去木香加丹皮麥冬方主治心衰火盛……”。此外“心衰”在《黃帝素問宣明論方》《普濟方》等書中亦有多次提及[6]。心衰其病機之根為陽微陰弦、本虛標實之證候。本虛以心腎氣虛為主,標實則以心血虧虛為重。故補益心腎、調(diào)和氣血為其有效治則。
本研究采用鹽酸阿霉素腹腔注射法建立大鼠心衰模型,給予生血寶合劑及賴諾普利進行干預觀察。行超聲心動圖發(fā)現(xiàn),與模型組比,中藥生血寶合劑組大鼠心功能較模型組有明顯改善。通過PCR檢查心肌組織中MMP-2發(fā)現(xiàn),與模型組比,中藥生血寶合劑組心衰大鼠心肌MMP-2的表達明顯下降(P<0.05)。上述結(jié)果表明中藥生血寶合劑具有改善心衰大鼠心功能及抑制心衰后心肌組織中MMP-2表達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降低MMP-2活性,提高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臟輸出量,進而達到抑制心衰的作用。生血寶合劑為棕褐色液體,氣微香,味甜、微苦,其主要成分為黃芪、白芍、桑椹、何首烏、女貞子、墨旱蓮、狗脊等,具有益氣生血,滋補心腎之功效[7]。本研究表明,中藥生血寶合劑中的各味中藥配伍后,在治療心衰過程中起到了協(xié)同及促進作用,為中醫(yī)“氣能生血,血能養(yǎng)氣”的理論提供了科學客觀的依據(j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