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七
汪曾祺有一篇散文,專門寫《豆腐》,說點得比較老的叫北豆腐,比較嫩的則為南豆腐,再嫩即為豆腐腦,比豆腐腦稍老一點的,就是豆花。
其他地方吃豆花,大部分是當早飯或者小吃,而四川的豆花卻正因比豆腐腦稍老一點,不易散,多出了更多的可能性,被川渝的好吃嘴們混搭出各式菜肴,成了餐桌上的主角。
最常見、最樸實的莫過于豆花飯。一碗豆花,一碟蘸水,一碗甑子飯,全套下來在成都也不超過10塊錢。上好的豆花帶著清新的豆香味,卻無豆腥,老嫩適中,看上去搖搖欲墜,實則水煮不散。湊近一點,能看到上面零星的氣孔,邊緣毛乎乎的呈蛋花狀,像一塊海綿,仿佛輕輕一擠就能擠出半碗水。用筷子挑起一小塊,平移進蘸水里,眼見它將紅油吸了進去,連同鮮香麻辣也一并吸入。
豆花飯好不好吃,豆花本身只是基礎,靈魂還要看蘸水。比較常見的蘸水有兩種:紅油蘸水和燒椒醬。紅油蘸水,精髓在于油辣子。一勺油辣子打底,再加上蔥花、蒜泥、花生面、花椒油和香油等數(shù)十種材料,一碟豆花飯的紅油蘸水才算制成了。燒椒醬由新鮮的二荊條燒烤腌制而成,沒有紅油那么辣,回味卻更悠長。
成都北門有個地方叫天回鎮(zhèn),相當不起眼,但是一提到天回鎮(zhèn)豆花面,老成都都曉得。
天回鎮(zhèn)的豆花面是湯面,紅油湯底,葉子掛面, 表面一層肉臊子,乍一看跟其他川味面沒啥兩樣。只有當你輕輕把面條撥開,才會發(fā)現(xiàn)臥在碗底的白嫩豆花。豆花本身有層薄薄的勾芡,單吃也很有滋味。吃一口面,“喝”一口豆花,面條勁道,豆花鮮嫩。
但老食客們往往不會顧及豆花的完整性,端上桌第一件事就是用筷子把豆花攪散、拌勻,和肉臊子、面條、調料完全融合到一起,保證每一筷子面條上都掛著滿滿的豆花,口感爽滑,極具層次。
豆花和魚的搭配, 很早就有,但近幾年在川渝地區(qū)更流行的,應該是豆花烤魚。成都當?shù)匾患液芑鸬目爵~店,主打的就是黑豆花烤魚。
這種豆花,長得不好看不水靈,切面粗糙像塊碎磚。但它的優(yōu)點就是保質期長,容易運輸,不像普通豆花那么嬌氣。雖然長得丑, 但是越煮越嫩, 正好和“湯烤魚”打個完美配合——魚的鮮美剛剛被煮出來,就被黑豆花滿滿地吸進去,麻辣味十足。
酸菜豆花火鍋也叫葷豆花,是地地道道的平民美食。人均30元吃到扶墻出,無鍋底費,隨便加豆花、加素菜。
點菜過程和麻辣燙、冒菜類似,挑自己喜歡的葷菜,再加點免費的素菜,十幾分鐘滿滿一大鍋就端上桌,上面一定少不了番茄片和豆芽。下面埋著的,就是大坨大坨的豆花。
正宗的館子會用現(xiàn)熬的骨頭湯做底,配上腌制上百天的老酸菜, 再搭配一碗獨門秘方的蘸水,味道真的是絕了。小火嘟嘟著,豆花越煮越入味,湯底越煮越濃郁,等鍋里的菜和豆花都被撈干凈,滋味也全部留在了湯里。吃完飯來上一碗,渾身舒坦。
豆花可以熱著吃,當然也可以涼著吃,像冰粉一樣制成夏日甜品。最簡單樸實的,應該是譚豆花的冰醉豆花。配料只有醪糟水和幾顆枸杞,嫩豆花凍得冰冰涼,和醪糟拌在一起。豆香味和酒香味同時躥入鼻腔,舌尖是冰涼柔滑的觸感,腦殼“醉”倒是不至于,但心里面已經(jīng)先醉了。
這種放在甜品里的豆花,跟放在菜里的還不太一樣,更嫩滑,表面沒有什么氣孔,顏色淡黃,帶著若有若無的奶香味,像果凍,但更加吹彈可破,入口即化。
“不起眼”的豆花,本身滋味平淡,卻正好悉數(shù)包容人們想賦予它的味道, 變成了“ 了不起” 的豆花美味。你的家鄉(xiāng)喜歡怎么吃豆花?
小橘//摘自吃貨研究所微信公眾號,本刊有刪節(jié),INKAline/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