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志波 仙游縣總醫(yī)院 (福建 莆田 351200)
內(nèi)容提要: 目的:探究經(jīng)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氣管插管及吸痰、肺泡灌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9年8月~2021年8月本院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2例,根據(jù)治療方案不同分為2組,對照組給予喉鏡引導下口腔氣管插管輔助呼吸,觀察組給予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氣管插管輔助呼吸。對比2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一次插管成功率、撤機成功率高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生命體征變化優(yōu)于對照組(P<0.05)。結論:經(jīng)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氣管插管及吸痰、肺泡灌洗可改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臨床病癥,促進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
慢性阻塞性肺疾?。–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是一種常見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由于患者肺功能下降而致氣流受限,進而引發(fā)通氣功能障礙,并呈進行性變化。臨床常表現(xiàn)為長期反復咳痰、咳嗽、運動耐力降低等癥狀,急性發(fā)作會引發(fā)嚴重呼吸困難,短時間內(nèi)并發(fā)呼吸衰竭,造成人體代謝紊亂、引發(fā)多器官功能障礙,危及患者生命。臨床上,其治療在于迅速建立人工氣道,恢復人體氣體交換功能,以改善人體缺氧狀態(tài)。目前,常選擇喉鏡引導下行口腔氣管插管,接通呼吸機的氣管直通肺部,對緩解呼吸衰竭效果顯著,但由于創(chuàng)口部位在咽喉,部位特殊,容易出現(xiàn)聲帶水腫、咽喉部損傷等并發(fā)癥,給患者造成非常大的生理疼痛[1,2]。近年來,纖維支氣管鏡(簡稱,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插管逐漸在臨床上應用,其對減少呼吸道感染具有積極作用。有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插管可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3]。本研究選取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2例,旨在探討經(jīng)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氣管插管輔助通氣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本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82例,根據(jù)不同治療方案分為2組,對照組、觀察組各41例。對照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44~79歲,平均(63.15±4.25)歲;COPD病程1~9年,平均(3.85±1.25)年;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9例,Ⅱ型22例;觀察組男25例,女16例,年齡44~80歲,平均(62.78±4.38)歲;COPD病程1~10年,平均(4.06±1.49)年;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7例,Ⅱ型24例。2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納入標準:患者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COPD;患者血氣檢查顯示氧分壓(Arterial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aO2)<60mmHg或二氧化碳分壓(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PaCO2)>50mmHg;患者知情治療方案,簽訂同意書。排除標準:其他器官嚴重功能障礙者;惡性腫瘤患者;精神類疾病者。
對照組給予喉鏡引導下口腔插管治療,行序貫機械通氣,患者取平臥位接受治療,經(jīng)麻醉后,在喉鏡引導下進行有創(chuàng)口腔插管,后拔出管芯,采用氣囊完成導管固定,與呼吸機連接,接受機械通氣治療。觀察組給予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插管治療,行序貫機械通氣,患者取仰臥位接受治療,采用纖支鏡經(jīng)無菌處理后插入鼻腔,依次進行鼻腔、咽喉、氣管吸痰、肺泡灌洗處理,在纖支鏡引導下進行鼻腔插管,與呼吸機相連,行機械通氣治療。
①療效。②病情恢復情況。統(tǒng)計2組呼吸衰竭糾正時間、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住院時間。呼吸衰竭糾正時間:即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血氣指標恢復正常值所用的時間。③生命體征變化情況。插管前、插管24h后采用血氣分析儀(瑞士AVL公司,AVLOMNI)測定患者動脈血PaO2、動脈血PaCO2、動脈血氧飽和度(Oxygen Saturation of Blood,SaO2)水平。插管前、插管24h后測定患者心率、呼吸頻率、舒張壓、收縮壓。④外周血指標。插管前、插管24h后采用全自動五分類血液分析儀(貝克曼爾特,型號:DxH800型)測定中性粒細胞、白細胞(White Blood Cell,WBC)、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⑤不良反應。統(tǒng)計2組出現(xiàn)嗆咳、惡心、心律失常、呼吸抑制等情況。
根據(jù)患者臨床病癥、血氣指標制定療效評估標準。顯效:患者臨床病癥消失,血氣指標恢復正常水平;有效:患者臨床病癥明顯好轉,血氣指標明顯改善;無效:未達到以上標準者。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采用SPSS22.0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療效97.56%(40/41)高于對照組63.41%(26/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療效對比(n=41,n/%)
觀察組有創(chuàng)通氣、呼吸衰竭糾正、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病情恢復情況(n=41,±s,d)
表2.兩組病情恢復情況(n=41,±s,d)
組別 有創(chuàng)通氣時間 呼吸衰竭糾正時間 住院時間觀察組 5.37.±0.84 9.14±1.24 16.24±2.43images/BZ_113_1252_2372_2268_2528.png
治療前2組PaCO2、PaO2、SaO2、心率、呼吸頻率、舒張壓、舒縮壓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PaO2、SaO2、舒張壓高于對照組,PaCO2、心率、呼吸頻率、收縮壓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比(n=41,±s)
表3.兩組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對比(n=41,±s)
注:與同組插管前對比,aP<0.05
時間 組別 PaCO2(mmHg)PaO2(mmHg) SaO2(%) 心率(次/min) 呼吸頻率(次/min)收縮壓(mmHg)舒張壓(mmHg)觀察組 57.59±3.56 68.72±4.82 85.42±4.21 110.45±6.47 32.85±2.14 153.25±6.41 54.35±3.23對照組 58.24±3.72 70.14±4.33 86.04±4.53 112.41±6.68 33.47±2.06 152.34±6.81 55.41±3.14 t 0.808 1.403 0.642 1.350 1.337 0.623 1.507 P 0.421 0.164 0.523 0.181 0.185 0.535 0.136插管前觀察組 36.37±3.57a 87.31±5.06a 95.24±1.92a 78.45±4.61a 23.56±2.46a 102.62±6.25a 72.56±5.66a對照組 49.29±3.28a 79.48±4.98a 91.47±2.15a 91.45±4.26a 27.58±2.14a 113.27±6.81a 63.15±6.07a t 17.064 7.062 8.375 13.261 7.895 7.378 7.260 P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插管24h后
2組治療前WBC、CRP、中性粒細胞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WBC、CRP、中性粒細胞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兩組外周血指標對比(n=41,±s)
表4.兩組外周血指標對比(n=41,±s)
注:與同組插管前對比,aP<0.05
時間 組別 WBC(×109) CRP(mg/L) 中性粒細胞(%)觀察組 15.61±2.61 68.47±7.94 82.48±5.38對照組 16.23±2.48 67.58±8.05 81.92±6.14 t 1.103 0.504 0.439 P 0.274 0.616 0.662插管前觀察組 7.94±2.34a 23.41±6.91a 73.14±6.29a對照組 11.69±2.81a 45.62±8.47a 77.94±6.34a t 6.566 13.010 3.441 P <0.001 <0.001 0.001插管24h后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2.20%(5/41)低于對照組34.15%(14/4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n=41,n/%)
COPD的發(fā)生與患者長期肺部感染、不良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有關,而中老年人群身體功能退化、氣道分泌物增多,更增加COPD發(fā)生風險。有數(shù)據(jù)顯示COPD在我國40歲以上人群中發(fā)病率高達8.2%,患者肺功能呈持續(xù)性降低,更易并發(fā)呼吸衰竭等重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4,5]。對于COPD并發(fā)呼吸衰竭患者,及時采取有效方式緩解通氣障礙是治療的關鍵。
近年來,隨著醫(yī)療科技的進步,重癥醫(yī)學得到良好發(fā)展,機械通氣方式輔助治療已在臨床上廣泛應用[6]??稍诙虝r間內(nèi)緩解人體通氣障礙,提高搶救成功率,但不同方式的機械通氣方式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不同,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可減少人體損傷,但對較嚴重患者改善效果不明顯,后期需要繼續(xù)行有創(chuàng)通氣方式;有創(chuàng)機械通氣方式改善病癥效果顯著,但治療后并發(fā)癥較多,嚴重會造成VAP發(fā)生,導致患者在搶救后期因感染病亡[7,8]。因此探尋有效且對人體損傷較少的通氣方式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也是臨床研究的重點。經(jīng)喉鏡引導行口腔插管是臨床常見機械通氣方式,可快速建立呼吸氣道,但經(jīng)口腔插管對于昏迷患者存在開口度困難的情況,對于清醒患者易引發(fā)其恐懼心理而產(chǎn)生放射性保護等無意識抵抗行為,降低一次插管成功率,而二次插管又會加重氣道、口腔黏膜損傷程度,增加病菌感染風險[9]。有研究顯示,口腔定植菌是導致VAP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10,11]。反復插管會促使口腔定植菌向下移動,對咽部、支氣管造成損傷,且口腔插管通氣造成患者口腔清理困難,更增加感染風險。經(jīng)纖支鏡引導行鼻腔插管,是在纖支鏡指導下,對聲門、氣管、咽喉部位進行準確判斷,可保證插管位置準確,操作方式相對簡單,同時能避免咽喉部軟組織損傷,對患者的創(chuàng)傷較小,可降低患者疼痛感;且經(jīng)鼻腔插管不影響患者進行口腔清潔,可阻斷口腔病菌感染通路;另經(jīng)鼻腔插管可適當延長氣管留置時間,為醫(yī)師選擇合適的拔管時機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療效高于對照組,插管24h后生命體征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經(jīng)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插管可改善患者臨床病癥,促進人體恢復健康。
纖支鏡體積小,不易出現(xiàn)摩擦損傷,且不影響患者正常進食功能,對于恢復意識的患者可通過飲食滿足人體能量供給,防止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情況。較胃腸管供給能量,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插管可增強患者耐受力,發(fā)揮人體自主調(diào)節(jié)能力,維持內(nèi)循環(huán)穩(wěn)定,進而整體提高人體抵抗力,降低感染風險。本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說明經(jīng)纖支鏡引導行鼻腔插管可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
綜上可知,經(jīng)纖支鏡引導下鼻腔氣管插管在緩解患者病癥的同時,促進患者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