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萱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順從”不適合作為管教的最高目的的話,那么什么才是最高目的呢?我認為是“傳達重要的訊息”。
譬如,我還是年輕教師的時候,任教的中學有個對學生十分嚴厲的老師,那位老師有一天帶著挖苦的口氣對我說:“呂老師見到學生‘踩鞋跟’,為什么不糾正?”
踩鞋跟,就是穿室內(nèi)鞋的時候把鞋后跟踩扁,這的確不能算是雅觀的行為,但是,我認為踩鞋跟只是小事,不值得用來責罵學生,我也不懂為什么要把這一條記入校規(guī)里。而且,話說回來,我每次與學生接觸,總是注視他們的眼睛或表情,所以從來沒有看到他們的腳后跟,于是我只好用一句“抱歉”敷衍過去。
那么,我們在斥責孩子的時候總是注意到什么?那就是“優(yōu)先級”。
各位的住家附近,有沒有一整天都聽得到媽媽在罵人的家庭呢?以前我住的地方,即使門窗都關起來,還是一連好幾天都聽得到鄰居媽媽大吼:“我不是告訴你了嘛!”“為什么不聽話!”“動作快一點!”可能她認為罵小孩是做母親的天職吧。學校里也有很多這樣的老師。
但是,如果老師連續(xù)幾天都為了瑣碎的小事罵同樣的話,老實說孩子就無法分辨哪些事重要,如“作業(yè)忘了寫”“考試分數(shù)太低”“說謊騙人”“說別人壞話”“頭發(fā)染成金色”……孩子如果只是無法分辨倒還好,但一味地責罵,孩子心中不是涌出對老師的反抗心理,就是極端在意大人的眼光,這兩者都不是好現(xiàn)象。
因此,如果能決定管教標準和管教順序,責備的頻率就會減少,與孩子的相處模式也會改變。進而,由于清楚地告訴孩子哪些事“真的不能做”,育兒本身應該也會輕松很多。
那么,什么樣的訊息才叫重要,必須確實要傳達給孩子呢?要如何制定優(yōu)先級才對呢?
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許很多家庭夫妻之間對于管教孩子的意見并不一致,但是,如果兩人都能把孩子視為最優(yōu)先考量,就有必要深度思考,互相商量。如果只是一時權宜的指導方針,孩子也會感到茫然。至少,我可以說,不要聽信外在的尺度,如“因為書上這樣寫”“自己也是這樣被罵大的”“附近的鄰居家也是這么做”,把它當作絕對的信條。這些尺度可供參考,但是所謂的標準,畢竟還是要觀察孩子的特性和反應,再慢慢決定才行。
“目的是什么?”也是我經(jīng)常思考的一個問題。
對于許多大人無意識脫口而出的價值觀,我覺得十分重要的一點是,應該在責罵之前,冷靜地想想:“我到底是為了什么目的責備孩子呢?”
大人(尤其是父母)說的只言片語,孩子會有原封不動地接收,并且在腦內(nèi)增殖的傾向。這是管教上我們應該注意的事。因為,大人會在無意間形成孩子的價值觀,所以,不需要說的話,盡量小心不要說出口也許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