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舒
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課堂教學活動設計是課堂準備工作的重要內容,教師依據課程知識制定出相應的教學目標,進而能夠使得整體課程內容走向符合教學需要。
課堂活動設計屬于新型的科學化教學模式,其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學形式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在課堂活動設計過程中,其特點就是以學生作為課堂主體,以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其自身對于漢語知識內容的掌握程度為立足點進行設計,增強學生在教學中的積極主動性,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促使學生可以在活躍性思考過程中鍛煉自身的思維邏輯能力以及加強學生對于基礎知識內容的掌握能力。
課堂活動設計的好壞關系到一節(jié)課是否成功,課堂活動并不是單純意義上的游戲。課堂活動需要將教授與學習、講課與練習、學習與應用進行有機結合,將所掌握的知識內容充分應用到生活實踐之中,在情境之中實現能力提,在運用之中發(fā)現語言的價值,在趣味之中感受文化的底蘊,使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形成由課堂向現實交際的過渡,課堂活動設計應該充分提供這種過渡訓練。
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與其他語言教學學一樣,需要從最基礎的知識內容角度出發(fā),例如從語音、詞匯以及語法等知識點,在打基礎的過程中,部分知識內容較為單一枯燥,尤其是漢語內涵博大精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外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著較大的難度。為了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通俗易懂的課程內容,教師以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模式作為支持來幫助外國學生對漢語做出深刻的理解。以體驗式的課堂設計為主要模式,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同時也能夠使得課程整體更為靈活,趣味性更強。
例如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初步接觸漢語的學生而言,其在學習過程中容易表現出較為迷茫的情緒,教師以趣味性游戲為手段,引導學生可以在有趣的課堂互動中逐步投身到學習之中。比如設計“猜字謎”“傳聲筒”“為教室內物品標注拼音”等游戲或實踐活動,讓學生們更好的消化所學知識。
課堂活動除了游戲之外,也包括語言實踐活動。語言學習最好的方式,就是生活在語言環(huán)境中。比如去菜市場買菜和攤主討價還價、去游樂園游玩、去超市買東西,和服務員或周圍群眾的交流,就是語言實踐活動。語言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充分發(fā)揮其價值,相較于傳統(tǒng)的課程教育而言能夠起到更好的效果,在濃厚的語言環(huán)境之中能夠使得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鮮活,更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庫,對于所學知識進行有效應用。
美國課程專家布盧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指導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么,教師所期望的學生的變化,便是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具體而言,就是用某種特殊方式,描述在教與學雙邊活動實踐后,學生應當能做些什么,或學生應具備哪些特征。”課堂教學活動需要具備一定的目的性,教師在授課之前需要針對所教學的內容進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從多元化角度進行分析,進而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的課堂內容。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明確自身的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效果,以此為基礎進行教學內容的 展開,為完成教學目標提供支持。在設計課堂活動時,教師要把這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知識融入到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做中學”[1]。如果教師所設計的課堂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活躍班級氣氛,無法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則這一活動內容是無效的。
語言課程的教學最終落足點是生活中的應用,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內容與日常生活進行有機聯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講與練,學生的學與用一定要高度結合。特別是在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更應該避免脫離實際生活的教學內容。比如在漢語課堂中,我們首先從學生們的衣食住行教起,教他們學會表達生活中常用的詞和語句,讓學生首先能夠有興趣去學,而且聽得懂,這樣,才能保證學生的基本學習和生活需要。而且,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話題,例如足球、電影,甚至約會時候的常用語,學生們就會激發(fā)很強的學習興趣。
初級階段的語言教學以大量復讀等機械性訓練為主,外國學生本來就覺得漢語難學,課堂如果再枯燥乏味,那么學生將失去對該語言的學習興趣。因此,在設計活動時,就需要教師不斷變換方法,讓學生在有趣的課堂活動中掌握漢語,改變枯燥的教學狀態(tài)。
活動形式設計要把課堂吸引力、學生參與度作為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生活活潑、妙趣橫生、歡歌笑語、充滿挑戰(zhàn)的漢語課堂活動,是吸引學生向往課堂、走向課堂、留在課堂的有力法寶[2]。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角度出發(fā),通過以聲音、視頻、以及情景表演等多樣化的因素作為支持,創(chuàng)設和諧的課堂氛圍和活動形式,引導學生愉快并積極參與到語言交際實踐活動中來。要讓學生覺得漢語不但有內涵,還好玩好學[3]。
適度性原則指得是課堂活動的難易程度要適中,設計內容要合理,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和接受范圍。由此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調整自身的教學難度,依據大部分學生的學習程度作為支持,為學生提供適合的課堂難度。當難度過高時,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完成學習目標的過程中較為困難,甚至可能喪失自信。但是如果目標過低,無法使得學生獲得水平的提升。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要以適度性原則為根本,為學生的能力提升做出有力支持。
層次性原則是指設計的課堂活動,要循序漸進,遵照一定的知識規(guī)律和教學順序開展,層層深入的進行,從而讓學生能夠易于接受。不同的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是不同的,甚至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所以在設計課堂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深挖教材內容,由淺入深,尋找出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系,逐步指導學生進行課堂活動,體現出層次性原則。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以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作為依據來設置不同的活動目標,這一目標的設定應當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水平,但是也能夠使得知識掌握程度較好的學生有提升的空間,掌握程度較淺的學生能夠鞏固其知識基礎。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方式循循善誘,在潛移默化之中引導學生逐步理解較為復雜的知識內容,構建起完善的知識架構。該種層次性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大多數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得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實現高質量發(fā)展。
教師設計的課堂活動如果在課堂上無法進行,或者取得的效果不好,那么活動方案設計的再好,也只是“紙上談兵”,所以,設計課堂活動需要遵循一定的方式方法。
活動是一種教學手段和技巧,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學目標是課堂活動設計的最基本依據。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之前首先要明確活動目標,按照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我們要明確以下問題:誰學?學什么?怎么學?學到了什么?
以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為中心,以領域、主題、次主題等為主要教學內容,通過活動對這些內容進行分解和組合,提煉出明細的語言知識點、語言技能項目以及在此基礎上的語言交際功能任務,是課堂設計不可缺少的第一步。
首先教師要鉆研教材,全面把握本課的內容、結構、任務和重點,其交際的主題和次主題分別是什么,由此建立起本課應完成的語言交際任務。其次,要分解該語言交際能力所需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項目,教師只有明確了課程的內容,在設計上才能有效整合,以實現交際目標。
課堂活動設計的創(chuàng)新,主要表現在活動形式的設計上。凡是能夠創(chuàng)設與交際活動相匹配的情景,能促使學生用漢語完成交際任務且充滿趣味性的活動,都是十分不錯的課堂活動形式,可以借鑒的方法有以下幾點:
第一是扮演法,直接按交際情景、活動進行模仿設計。例如,在生活中,學生會經常購物,會遇到討價還價的情況。那么在課堂上,老師或班長就可以扮演商販,學生扮演消費者,來進行“講價”的課堂活動,課后學生很容易將課堂內容應用到實際中;第二是套用法,以當地、中國或者其他國家的一些游戲或者日?;顒訛樾问剑呀虒W內容融入其中。比如:猜謎語、擊鼓傳花、打撲克等;第三是實物與多媒體組合法,以實物與多媒體相結合,利用各種實物及多媒體媒介在承載信息方面的優(yōu)勢,結合本課教學內容設計課堂活動形式。如:開汽車辨方向、電腦游戲識字等。第四是文化藝術組合法,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漢語課堂教學內容融合設計課堂活動,比如,外國人都對中國武術很感興趣,以為中國人都會武術,那么課堂上可以給學生播放含有中國武術片段的電影,與武術一樣的還有中國歌曲,國畫,書法,茶藝,太極拳,中醫(yī)等等[4]。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選定何種課堂活動形式,設計時都應該重點考慮產生妙趣橫生效果的新奇點或者出彩點,這是課堂活動設計的靈魂,這些出彩點既可以從活動形式本身產生,也可以由服裝、道具、行為、語言等方面產生,教師設計活動時應特意予以重視。
例如在教學學習狀態(tài)狀語這一知識內容時,可以通過游戲形式來進行充分的應用,在具體的語境中引導學生理解這一抽象的知識內容。例如可以以語篇:“她長得十分漂亮,漢語也說得非常好,每天來的很早,睡的很晚,十分努力?!薄八麄€子很高,籃球打得很不錯,跑得也很快,但是他每天來得很晚,經常遲到”等內容作為引導,由學生自主猜測所描述的學生,在思考過程中可以使得學生了解這一知識點的應用方式,學生能夠學會狀態(tài)補語,同時了解了它所具有的“介紹與描述”功能,同時也能夠使得學生的記憶更為深刻,也能夠提升課堂的趣味性。
在開展活動前,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解釋好活動規(guī)則和會用到的指令。有些教師習慣用專業(yè)術語解釋規(guī)則,但是這對于初級水平的學生來說很難理解?;顒右?guī)則要簡單明了,不能太繁瑣,在解釋活動規(guī)則時,教師最好親自示范,或者和漢語較好的學生一起演示活動的具體步驟,方便外國學生很快理解。以免使得學生不理解活動規(guī)則,進而不知道如何參加活動,或者在活動中的積極性不高影響學習效果。
其次,教師要按照活動特點安排學生座位,座位的安排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互動。進行互動合作式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活動進行分配。如果全班活動,可以讓學生圍成一圈;如果辯論活動,可以讓學生面對面坐兩大排,讓辯論雙方能夠清楚的看到對方;如果小組活動,可以按小組做成同一排、同一列或者幾個圈。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是:自己是否能看到所有學生?自己是否能夠在班上走動監(jiān)督學生?學生是否都看到看教師和黑板?如果沒有滿足以上條件,要及時進行更改。除此之外,上課之前教師也要了解班級內學生的大致情況,課堂上要關照到班上每一位學生,實現機會均等,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
再次,如果課堂教學活動的難度較高,則教師可以通過以小組分類的形式進行。在分組的過程中,教師通過多元化的角度來進行考慮,從性別、性格、學生的漢語掌握水平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進而能夠幫助學生成立起較為科學的小組。在分組之后,由組長統(tǒng)籌管理組內各成員的職責,依據每一位學生的優(yōu)勢以及劣勢進行任務分配,進而能夠促使小組任務的高質量高效率完成。
最后,教師要在活動中設置合理的獎懲方式。我們常見的獎懲方式為口頭的表揚和批評,在全班學生面前的頭口表揚會使被表揚的學生信心倍增,但是口頭批評盡量私下進行,以免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進而對學習漢語產生抵觸情緒。此外,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具體獎懲措施。比如在活動中表現好的同學可以獲得小禮物、加分、獲得其他榮譽、有權利提問他人、等;懲罰措施有表演一個節(jié)目、完成額外任務等。需要注意的是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任何一種獎懲方式都要適應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而且最好能在上過幾節(jié)課之后,教師與學生有了大致的了解再進行。這樣,教師對于各個學生有了基本的了解,設計的獎懲學生將更樂于接受。獎懲制度的建立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經過與全班學生的相處和磨合,設計的獎懲措施才會越來越成熟。
在推行漢語走向國際舞臺的過程中,國際漢語課堂是重要的一個手段,也是外國人真正從根本上開始學習漢語的重要路徑。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以趣味性較強的課堂活動設計作為支持,更能夠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滿好奇心與積極性,同時能夠提升學生漢語學習水平。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內涵高深的漢語以簡潔的語言進行解釋,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以更高的效率掌握知識內容,則更能夠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活躍課堂氣氛的基礎上,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漢語課程學習之中??偠灾?,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的普及,對外漢語課堂設計方式方法也將不斷創(chuàng)新,我們將不斷努力,為對外漢語教學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