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祉默
漢字是用來書寫漢語的符號系統(tǒng)。時至今日,漢字的意義已經(jīng)超越了作為一種書寫符號的存在,而是成為了中國乃至東方文化的象征之一。以表意為主兼具表音功能的漢字由于充分符合漢語的特性,使其得以突破時間與空間上的限制,從而擁有巨大的生命力。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外漢語教學中最具特色的內(nèi)容。掌握漢字對來自西歐等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學生而言,無疑是一項繁重的任務。漢字教學的主要任務,是以漢字的形、音、義的結構特征和變化規(guī)律為主要教學內(nèi)容,以幫助學生掌握認識和書寫漢字的基本技巧。而對于教師來說,漢字教學也是目前對外漢語教學工作中的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漢字本身的特征決定了漢字教學的“難”,這也導致對外漢語漢字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需要解決。
1.表意文字的特殊性
漢字是世界上至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體系,屬表意文字系統(tǒng)。這是一個和世界上大部分民族使用的用字母拼寫的表音文字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統(tǒng)。因為整體呈方塊狀,所以漢字也被叫作方塊字,在形態(tài)上也和其他國家或民族文字有很大差別。漢字的形態(tài)無論整體或部分通常都能表達實際意義,而表音文字的形態(tài)與含義之間并無關系。表音文字的字母除表示發(fā)音外,本身無任何實際意義。另一方面,漢字具有形與音不完全一一對應的特征。一個漢語拼音可能對應著幾個漢字,一些漢字還具有多個讀音。而除形聲字之外,大多數(shù)漢字本身的字形和字音之間,基本都不存在關聯(lián)性。這些方面都和表音文字存在極大差異。
2.字數(shù)多
由于漢字表意文字的自身性質,漢字具有字數(shù)多的特征。與表音文字字母簡單、數(shù)量少的特點相比,漢字的數(shù)量極其龐大。一些大型字典,如《漢語大字典》甚至收錄多達五萬余字。雖說現(xiàn)代日常生活常用的漢字據(jù)統(tǒng)計只有三千字左右,但對于外國學生而言,若要將其全部掌握,依舊會給其造成相當大的心理壓力和學習負擔。
3.結構復雜
筆畫是漢字書寫的最小單元,漢字的基本筆畫有八種形式。即:點、橫、豎、撇、捺、提、鉤、折。在中國書法教學中,一般用“永”字來將其概括,即“永字八法”。除八個基礎筆畫之外,還有大量來自八個基礎筆畫的衍生筆畫,總數(shù)多達數(shù)十種。以筆畫所構成的具有組合漢字功用的構字單元,叫作部件。據(jù)統(tǒng)計,漢字部件總數(shù)多達500余種。由一個部件組成的獨體字占比很小,大多數(shù)漢字都是由多個部件組成的合體字。按照合體字各部件之間的組配關系可將它分成八個類型,分別為:前后結構、左中右結構、挾中結構、上下結構、上中下結構、品字型結構、全包圍結構、半包圍結構。同時,半包圍結構還可進一步細分為上三包結構、下三包結構、左三包結構、左上包結構、左下包結構、右上包結構六種形式。因此漢字合體字共計有13種不同的組合方式,可見其結構之復雜。由于這部分漢字是由多個部件所組成,有些漢字雖外表上頗為相似,但讀音與意義完全不同。
4.歷史形體演變
最初的漢字多是獨體字,其大多是利用一些線條將自然界中的某些具體形象進行簡單勾勒并加以符號化而成的。但是隨著中國社會歷史的演變,這些符號也經(jīng)過了進一步發(fā)展,進而產(chǎn)生了今天的標準漢字。今日所見之漢字已和其最初的樣式有了很大的差異,基本已經(jīng)喪失了其原有的象形特征。即人們僅僅通過外在形象已無法了解今天的漢字與古代符號相互之間究竟有哪些關聯(lián)。如果不能從歷史的方面加以概括總結,那對于學生來說,漢字就是由許多筆畫無規(guī)律地組合而成的,這樣自然也導致漢字難以為其所識記。
對外漢語教師大多都是以漢語作為母語的群體,都是從幼年到成年漫長的成長過程中經(jīng)過長期的耳濡目染、經(jīng)年累月的積累,潛移默化,以一種自然的方式掌握漢字的規(guī)律的。他們自身難以理解從未接觸過漢字的外國學生學習漢字的心理,對其在學習中產(chǎn)生的困難也缺乏親身體會。因此,長期以來,在對外漢語教學界存在著漢字教學被研究者們忽視的現(xiàn)象。因此,有關漢字教學的研究在對外漢語教學研究中較為薄弱。同時,關于對外漢語漢字教學模式的研究也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探索的過程。
1.“語文并進”教學模式
“語文并進”即隨文識字的教學方法,曾經(jīng)一直作為對外漢語漢字教學的主要模式為教師所遵循。這種模式是把漢字的內(nèi)容融入到綜合課中,與課文、生詞、語法知識一起進行教學。優(yōu)點是課時設置上更加靈活多樣,省去了獨立進行漢字教學的課時。由于適用性更強的綜合課教材主要是以培養(yǎng)交際能力為主要目的。其課文內(nèi)容自然不是以漢字為線索,而只是把漢字作為附屬于課文內(nèi)容中的部分內(nèi)容來進行教學?!罢Z文并進”教學方法的最大問題就是由于漢字本身并沒有被作為選擇課文的基礎,所以很難在漢字教學中實施既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在難度上又循序漸進的教學。往往會出現(xiàn)為了滿足培養(yǎng)交際能力等某些教學目的,而需要從初級階段就引入一些寫法相對復雜的漢字,這會給學生造成很多障礙,甚至還可能引起學生對漢字產(chǎn)生畏難情緒。
2.“先語后文”教學模式
隨著對外漢語教學界學者們對于漢字教學困難性的切身感受愈加深刻,“語文并進”教學模式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愈加明顯。因此,如今對外漢語漢字教學初級階段較多采用“先語后文”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更加重視漢字教學,主張語、文分開,依據(jù)漢字的自身規(guī)律設置獨立的漢字課程進行教學。其借鑒了第一語言習得的心理機制,在教學中將漢字字音、字義與字形進行聯(lián)系。如今在“先語后文”教學模式的要求下,漢字教學的研究已經(jīng)受到了對外漢語教學研究界的廣泛關注,新的研究成果也層出不窮。
1.語和文先分后合的原則
針對零起點的學生,漢字教學和課文教學應該分開進行。到了中高級層次,在學生基本掌握了必需的漢字知識以后,對漢字的教學要更加偏向于實用。由于獨立的漢字課程不能保證學生所掌握的知識能夠全部應用于實際,因此,需要把漢字教學適當融合于課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完全掌握運用漢字來進行交流與表達的能力。
2.字與詞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在漢字教學中不可忽略詞的重要意義。由于在現(xiàn)代漢語中單字可以獨立成詞的現(xiàn)象并不多見,在真實交際場景中使用的主要單位還是由許多單字所構成的詞。而且在詞中也能更好地理解字的意義。脫離了詞而孤立地學習一個漢字不僅不易掌握,也很難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通過字與詞的教學相結合,有效利用了漢字的組詞能力,可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3.利用漢字的表意和表音功能識記漢字的原則
形聲字在常用漢字中占據(jù)較大比例,對于這部分內(nèi)容倘若全靠死記硬背,效果必定欠佳。漢字形聲字具有兼具表音與表義功能的特征,其字音與字義之間通常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在教學中合理運用漢字的表意與表音功能,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起字音與字義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加強學生對漢字的理解與記憶。
4.按筆畫、部件、整字三個層次進行教學的原則
漢字的結構有規(guī)律可循。教師在教學中對漢字進行“庖丁解?!笔降慕馕鍪潜夭豢缮俚牟襟E。一般采取由構成漢字的最基本部件到整字的方式,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習者理解漢字是怎樣由幾個最基本的筆畫所組成的。這遵循了學生的基本認知規(guī)律,更易于被學生所接受。此外,漢字的正確書寫筆順也是不可忽略的細節(jié),學會了正確的筆順既有助于規(guī)范書寫習慣,又可以輔助記憶漢字的基本形體。
5.通過書寫識記漢字的原則
書寫對漢字的記憶具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教學中必須做到精講多練,同時要求學生采用抄寫、默寫等方法多次加以操練,得以達到牢牢記住漢字的目的。同時,復習鞏固也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漢字教學內(nèi)容若不經(jīng)常復習則非常容易遺忘。而在復習過程中進行書寫的練習也是加深記憶的有效方法。
根據(jù)前文關于漢字教學難點、教學模式以及教學原則的相關論述,可參考以下五個方面制定相應教學策略。
1.因材施教,合理制訂教學計劃
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活動的安排者、課堂的管理者。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合理教學安排,課程難易程度要適合當前學生群體的漢語平均水平。初級階段的學生要以單獨漢字教學為主。中高級學生可以更加注重教學內(nèi)容的實用性,采用課文教學和單字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同時更要引入文化因素來進行教學。
2.精講多練,保證充足練習時間
學習漢字,大量機械性的認讀與書寫練習是十分必要的學習手段。為了確保學生有充足的時間進行書寫練習。需要教師能夠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進度,并盡可能地做到精講多練。同時也要避免大量流于形式的重復練習。例如可以通過引入中國書法教學的方式來進行書寫練習。通過讀貼、描摹、臨摹等方式進行練習,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從而不易出現(xiàn)抵觸感。甚至還能進一步從美學的角度讓學生領略漢字中的文化因素。在指導學生練習時,教師板書的規(guī)范性尤為重要,筆順要規(guī)范,寫字的速度要比平時更慢,以便學生得以仔細領悟。
3.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對象,能否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是教學順利與否的重要決定因素。學生學習漢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能夠熟練使用漢字,而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的內(nèi)容毫無使用價值時,自然也會感到興味索然。因此,教師需要從備課方面入手,精選一些更適合于學生實際應用需要的常用字。能夠“學有所用”的教學無疑會讓學生更容易獲得滿足感,學習興趣自然也會隨之提高。
4.注重教學的趣味性
教師在講解漢字的時候,使用一些帶有趣味性的手段能夠更好地引導學生領悟生字的含義,這樣也更有利于學生保持長久的記憶。例如可以在《說文解字》中精選一些常用的漢字。將漢字內(nèi)容做成相應圖片,用PPT做成一組動畫,讓學生根據(jù)圖片上描繪的事物來寫出漢字。例如:以漢字“男”字為例,教師展示一個男人在田里耕作的圖片,學生通過圖片內(nèi)容即可聯(lián)想到“田”字和“力”字,這樣就能夠讓學生輕松地寫出“男”這個字。這樣也就做到了寓強制于趣味之中。
5.引入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漢字不僅是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傳播載體。它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弘揚與傳承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漢字教學中教師往往偏重于漢字本體基礎知識的教學,而忽視漢字所附帶的文化因素。這樣就致使學生在學習漢字的過程中單純地視漢字為抽象的筆畫,從而陷入到對漢字的死記硬背之中,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如果教師能從漢字自身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去講授,把中國文化教學和漢字教學加以結合,可以更有效地降低學生對于漢字的陌生感。例如,可以通過將漢字形式由甲骨文發(fā)展到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的發(fā)展過程加以介紹,使學生感受到漢字形式確實在不斷發(fā)生變化,雖然形式上有繁簡之分,但其內(nèi)在體系上卻一直能夠相對保持穩(wěn)定,其構形的基本原理與實際使用的規(guī)則古今都可以相通。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從另一種角度來了解漢字,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對于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發(fā)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漢字教學是對外漢語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內(nèi)容。教師應該積極發(fā)揮主導作用,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法幫助學生克服對漢字的畏難情緒,從而增強其學習漢字的興趣。同時應該關注漢字教學中文化因素的影響,通過漢字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