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子康,鐘代彬,張闊,張海濤,武珊,馬洪玲,位壽朋
(1.北京奶牛中心,北京 100192;2.奶牛遺傳育種與繁殖北京市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192;3.北京市延慶區(qū)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北京 102100;4.河北錦坤動物藥業(yè)有限公司,辛集 052360)
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Infectious Bovine Keratoconjunctivitis,IBK),又稱紅眼病(Pinkeye)、新森林?。∟ew Forest Disease)、傳染性眼炎(Infectious Ophthalmia)等,引起該病的最常見病原為牛摩拉氏菌(Moraxella bovis),存在于患眼的分泌物中,可致眼角膜和結膜急性炎癥。支原體、牛皰疹病毒(BHV-1)以及衣原體、立克次體、寄生蟲和某些病毒等亦可致病[1]。多見于夏季飼養(yǎng)在室外的牛只,其主要原因是夏季日照強烈,蚊、蠅滋生旺盛且活動頻繁,陽光中的紫外線可損傷角膜上皮細胞,也可激活康復牛只眼結膜中非溶血性牛摩拉氏菌而發(fā)病。多數??祻秃蟛辉侔l(fā)病,表明體內產生了持久的免疫力。
牛摩拉氏菌為革蘭氏陰性菌,長1.5~2.0μm,寬0.5~1.0μm,雙鏈或短鏈,不運動,有莢膜,無芽孢。根據致病力將其分為致病型和非致病型2種血清型。致病型牛摩拉氏菌溶血、菌落粗糙,有菌毛,它有助于該菌黏附于角膜上皮,可產生a型或b型菌毛素,b型菌毛素與致病力有關。除菌毛外,牛致病型摩拉氏菌產生溶血素,在抵抗牛中性粒細胞的細胞毒性中起一定作用。非致病型牛摩拉氏菌不溶血,菌落平滑,沒有毒力。牛摩拉氏菌對常規(guī)消毒劑敏感,在外界環(huán)境中可存活24h。
3歲荷斯坦牛,2020年7月1日發(fā)現該牛左眼羞明流淚,臉頰被浸濕,眼球表面呈灰白色,眼角處有紅色淤血,表現視力障礙。體溫正常,采食未受影響。第3天時眼睛可以睜開,但視力減退,與其接近時表現恐懼不安,眼球渾濁,角膜周圍呈紅色。第5天患眼流淚減少,白色渾濁區(qū)減少,紅色充血區(qū)增多。第14天患眼流淚明顯較少,視力稍有恢復。第16天時有明顯好轉,流淚減少,紅色充血面積減小。第19天該牛右眼開始出現相同癥狀。
2歲荷斯坦牛,2020年7月13日右側眼瞼及周圍組織腫脹、發(fā)紅,眼睛呈半閉狀態(tài)。由于眼睛疼痛,眼瞼痙攣、羞明、大量流淚,有大量漿液性分泌物。體溫正常,無全身癥狀。第4天時角膜出現混濁,有輕微角膜潰瘍,視力嚴重下降,并表現強烈痛感,怕光。病牛食欲減退,精神差,疼痛不安,進行治療時常躲閃或眼睛緊閉。
3歲西門塔爾牛,2020年7月17日發(fā)現右眼羞明流淚,結膜充血潮紅,局部升溫,眼瞼有少量分泌物,頻頻眨眼。第4天角膜周圍嚴重充血呈紫紅色,中心位置潰瘍,同時可見角膜水腫、角膜緣深部血管形成和瞳孔縮小。體溫38.5℃,食欲減退。
在根據臨床癥狀做出初步診斷后,采集感染牛的眼部分泌物進行實驗室檢測:保定好患牛,使用滅菌棉拭子采集眼液及結膜囊內分泌物,在實驗室進行涂片后顯微鏡觀察,同時進行生化試驗鑒定。顯微鏡觀察可見少量桿狀、雙鏈或短鏈的革蘭氏陰性菌,有莢膜,不運動。將分泌物分別接種于巧克力瓊脂培養(yǎng)基和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37℃培養(yǎng)48h。巧克力瓊脂培養(yǎng)基上可見0.6~1.0mm、灰白色、半透明的圓形菌落。血液瓊脂培養(yǎng)基上可見透明溶血環(huán)。取典型菌落用革蘭氏染色,顯微鏡觀察為革蘭氏陰性球桿菌,排列成對,無芽孢,無鞭毛。生化試驗顯示,氧化酶及明膠液化試驗陽性,不發(fā)酵糖,靛基質試驗、硫化氫試驗和尿素酶試驗陰性,苯丙氨酸脫氨酶試驗陽性,不還原硝酸鹽和亞硝酸鹽。
根據臨床癥狀、顯微鏡觀察和生化試驗結果,初步判定三例均為牛摩拉氏桿菌引起的傳染性角膜結膜炎。
堅持早發(fā)現早治療的原則。發(fā)病動物及時隔離飼養(yǎng),避免日光照射,防止粉塵、蚊蠅的刺激。選用抗生素進行治療。
發(fā)病初期,生理鹽水沖洗眼球,清除分泌物并涂抹紅霉素軟膏,每日2次。配合全身使用青霉素以增強治療效果。后期用5mL生理鹽水稀釋160萬單位青霉素,加入1mL地塞米松磷酸鈉(規(guī)格1mg/mL),沖洗患眼,每日1~2次,連續(xù)7d。到第16天時患眼結膜分泌物逐漸減少,角膜紅斑逐漸消失。右側患眼采用同樣的治療方法。
局部治療采用病例1的治療方法。由于出現全身癥狀,靜脈注射磺胺二甲嘧啶,100mg/kg體重,每日1~2次,連用3d以減輕病畜痛苦[2]。另外采用自家血療法,頸靜脈取鮮血5mL,注入牛的睛明穴并滴眼[3]。角膜潰瘍嚴重時,用4號針結節(jié)水平褥狀縫合閉合上下眼瞼[4]。
治療同病例2。
病例1的雙側患眼經過3周的治療后,均逐漸恢復正常。病例2和病例3經治療后潰瘍面經過3~5周后逐漸吸收,形成暗紅色毛細血管組織或灰白色角膜翳,視力逐漸恢復。此時為該病的轉歸期,病畜基本無熱無痛,精神狀態(tài)和食欲正常,淚痕消失,基本不需藥物治療,可恢復正常生產。
該病潛伏期2~7d,各年齡階段的牛均可發(fā)病,以室外飼養(yǎng)的犢牛和青年母牛發(fā)病最多。多見于日照最強和蚊蠅最多的夏秋季節(jié)。紫外線強烈、蚊蠅孳生,以及雜草、花粉或粉塵刺激眼部等可加快該病的病程。常一側眼先發(fā)病,另一側眼相繼被感染,一旦發(fā)病發(fā)病率可達60%~80%,對生產帶來巨大影響。成年牛常一側眼發(fā)病,不易造成范圍傳播,這可能與成年牛有較強的抵抗力有關。因此要堅持預防為主,發(fā)現病例時及時隔離治療。蚊、蠅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因此要定期殺滅蚊蠅。尤其是新引進牛群應隔離飼養(yǎng)觀察,防止疾病傳播帶來嚴重影響。多數??祻秃蟛辉侔l(fā)病,表明體內產生了持久的免疫力。一般3~5周后恢復,亦有個別牛只久治不愈或愈后復發(fā)的。多數??祻秃蠼悄ぶ醒肟梢娊悄杌虬装撸珜σ暳τ绊懖淮?。
牛摩拉氏菌見于患病動物的眼睛及鼻腔分泌物中,在鼻腔中可存在一年并持續(xù)感染。病牛及帶菌牛是主要傳染源,通過直接接觸含有病原的媒介傳播,蚊蠅等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動物間接觸、人的手以及設施設備等亦可傳播。冬季陽光不足,蚊蠅數量較少,但該病也時有發(fā)生,可能與病毒性結膜炎、牛病毒性腹瀉-黏膜病、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有關,致使非致病型牛摩拉氏菌病的菌株轉化為致病株所致。
任何年齡、品種、性別的牛均可發(fā)生牛傳染性角膜結膜炎,犢牛及2歲以下青年牛發(fā)病率高于成年牛,夏季較其他季節(jié)多發(fā)。牛只一旦發(fā)病,蚊、蠅作為主要的傳播媒介,將感染牛眼鼻分泌物中的牛摩拉氏菌攜帶至未感染牛眼中,造成其他牛感染,或由疫病區(qū)傳至無疫病區(qū),造成爆發(fā)式傳染,對畜牧業(yè)帶來嚴重危害。而且該病病情發(fā)展迅速,由最初的潮紅、羞明流淚轉為眼瞼腫脹,角膜形成潰瘍,到最后角膜深層形成血管與肉芽組織,嚴重者角膜可能發(fā)生穿孔。病牛眼睛疼痛,食欲下降或者廢絕,犢牛影響生長發(fā)育;患此病的肉牛體重減輕,奶牛產奶量可能減少25%。種公牛影響精液質量或者無法采精,給生產帶來巨大損失。本病治療周期長,短需數周,長則數月,不但給醫(yī)療工作者增加困難,同時也增加了醫(yī)藥成本。
6.4.1 接種疫苗
國外有市售的疫苗,但免疫的效果尚不理想[5]。
6.4.2 加強飼養(yǎng)管理
防止陽光直射,減少雜草、粉塵等刺激物。供給充足的營養(yǎng)物質,提高牛群抵抗力。獸醫(yī)查槽時應對牛群全身仔細觀察,如眼周有無分泌物、淚痕、腫脹等,萬不能因為精神、食欲正常而忽視病情。如發(fā)現異常應及時隔離治療,防止造成大面積傳播。
6.4.3 加強驅蚊滅蠅工作
夏季定期用氯菊酯、蠅毒磷等殺蟲劑噴灑圈舍與運動場,消滅傳播媒介。
6.4.4 做好環(huán)境衛(wèi)生與消毒工作
定期刷拭水槽,清除雜草,糞便集中堆積發(fā)酵,污水集中收集處理,保持牛場清潔衛(wèi)生,控制蚊蠅滋生與幼蟲繁殖。用2%的火堿或0.1%二氯異氰尿酸鈉對圈舍、用具、欄桿、頸枷等消毒,防止疫病傳播。
6.4.5 做好隔離防護工作
不從疫區(qū)引進牛只及飼草等,對新引進的牛只隔離飼養(yǎng)觀察,做好各項傳染病監(jiān)測,確認健康后方可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