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德勝,張斌,祝君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中醫(yī)院,1.針灸推拿科;2.骨傷科,江蘇宿遷 223600)
近年來,“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如何制定合理的針灸施針頻次,做到既確保療效、又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是臨床需考慮的問題。頸型頸椎病是臨床針灸治療的優(yōu)勢病種,本研究以此類人群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不同頻次電針治療方案對頸型頸椎病的療效及患者依從性是否有所影響,現(xiàn)作如下報告:
納入標準:①符合頸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②頸痛癥狀加重時間≤5d,且有至少3 d以上的洗脫期;③VAS評分≥5分;④年齡18歲以上,60歲以下;⑤。排除標準:①其他類型頸椎?。虎谝蚱渌蛩骂i肩痛,如頸扭傷、肩周炎、風濕性肌纖維織炎等;③伴頸部骨折或外傷史,或有頸部手術史;④合并惡性腫瘤、糖尿病或嚴重心血管疾病等;⑤患精神疾病,或妊娠期、哺乳期婦女。剔除或脫落標準:①中途退出;②擅自聯(lián)合其他治療方案;③未完成隨訪。
選擇本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收治的頸型頸椎病患者92例,按上述標準共排除27例(神經(jīng)根型9例,MRI檢查見頸椎間盤突出或膨出8例,不愿意接受治療10例),最終納入65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A組32例、B組33例。A組予以5次電針治療,B組予以10次電針。本研究方案已報請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準予實施。
①取穴:取雙側風池穴,雙側頸夾脊穴和阿是穴,雙側肩井穴,大椎穴。②針刺器具:采用0.30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針灸針。③施針操作:患者俯臥位,大椎、阿是穴、肩井穴和均直刺進針約25 mm;風池穴針刺時,向鼻尖方向進針20 mm;頸夾脊穴針刺時,沿脊柱方向75°斜刺進針25 mm。進針后,予以提插捻轉得氣。④針刺得氣后,連接SDZ-Ⅱ型電針儀(以肩井-大椎為一組,痛側阿是穴-風池穴為一組),設置連續(xù)波,2 Hz頻率,以患者可耐受的電流強度,施針時間為30min/次,1次/d。④施針頻次:A組連續(xù)治療5次,即1次/d、共5d;B組治療10次,即1次/d、共5d治療后,間隔2 d,再連續(xù)治療5 d。
①采用VAS評分進行頸痛程度評價;采用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學者王曉紅等[2]制定的《頸椎病頸椎功能評定表》進行功能評定,包括頸椎病癥狀、日?;顒庸δ堋⑴R床檢查等,評分范圍0~29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療效越佳。②治療結束后隨訪12個月,觀察頸痛復發(fā)情況,以復發(fā)次數(shù)≤5次為偶有復發(fā),>5次為經(jīng)常復發(fā)。③每次治療結束后,詢問患者繼續(xù)治療的意愿;B組患者在第5次治療結束后,詢問“為何愿意繼續(xù)接受5次治療”?。
65例中,因擅自退出而剔除2例,擅自口服戴芬而剔除1例,治療后失訪、脫落3例;最終59例納入分析,包括A組30例,B組29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和疼痛加重時間等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頸型頸椎病患者的基線資料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兩組患者治療結束后的VAS評分均顯著降低(P<0.05),頸椎病功能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B組患者5次電針治療后的VAS評分變化已趨于穩(wěn)定,其10次后的VAS評分雖低于A組,但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患者的頸椎病功能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圖1-3。兩組患者隨訪12個月內的復發(fā)情況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圖4。兩組患者接受5次電針治療后,愿意繼續(xù)治療的依從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患者在后續(xù)治療中均表現(xiàn)出懈怠、消極等情況,均在研究人員的反復督促下完成治療,見圖5。
圖1 兩組VAS評分比較
圖2 兩組VAS評分變化趨勢
圖3 兩組頸椎病功能評分比較
圖4 兩組患者不同隨訪時間內的復發(fā)情況比較
圖5 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變化趨勢
關于頸型頸椎病的施針頻次,既往研究中多以7~14次為主[3-5],一般以每周5次、施治2周較為常見[6]。筆者在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患者接受5~6次之后癥狀均已獲得良好緩解[7],且后續(xù)治療意愿較低。另外,隨著治療次數(shù)的增加、患者癥狀的不斷改善,其繼續(xù)治療的依從性也越來越低。為此,我們基于既往研究[3-6]和實際工作經(jīng)驗,最終納入了兩組患者:A組接受5次針灸治療,B組接受10次針灸治療。該方案中擬定的10次和5次針灸頻次,存在一定的科學依據(jù)和合理性。
本研究圖1分析顯示,兩組患者5次治療后的VAS評分均顯著改善(P<0.05),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結束10次治療后的VAS評分雖然比5次后有所降低,但差異并不顯著(P>0.05)。從圖2的VAS評分變化趨勢來看,B組在第5次治療后已趨于平緩,后續(xù)的改善趨勢已較穩(wěn)定。因此可認為,頸型頸椎病患者接受5次電針治療,已能夠達到疼痛改善的作用。頸椎功能方面,圖3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的頸椎病功能評分均顯著升高(P<0.05),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說明,5次治療已可較明顯地改善其頸椎功能。
圖4可見,兩組患者隨訪12個月內的偶見復發(fā)、經(jīng)常復發(fā)情況和不同時期內的復發(fā)情況均無組間差異(P>0.05)。這說明,相對于5次電針治療而言,持續(xù)10次的治療并未減少后期復發(fā)情況。調查認為,頸型頸椎病患者疼痛和復發(fā)的影響因素較多,不良的生活方式、不良的長時間固定姿勢、職業(yè)類型和運動鍛煉方式以及睡眠質量等等,均可產(chǎn)生影響[8-9]。
而針灸僅是緩解其臨床癥狀的一種手段,患者后期的自我康復管理還需要探討更合理、科學的綜合方案,這也是今后值得探討的方向。圖5中可見,B組患者在后續(xù)治療中均表現(xiàn)出懈怠、消極等情況, 實際上均是在研究人員的反復督促下完成治療。由此可見,頸型頸椎病患者在5次治療結束后,隨著療效的明顯改善,對持續(xù)電針治療的意愿和依從性已顯著降低。
綜上所述,頸型頸椎病接受頻次為5次的電針治療已可顯著減輕疼痛、改善頸椎功能;相比之下,接受10次的電針并未顯著增加療效、減少后期復發(fā),且患者持續(xù)治療的依從性較差。對于此類受生活方式、職業(yè)習慣等影響明顯、易反復發(fā)作的疾病,針灸治療僅可作為改善癥狀的一種途徑,臨床上更應關注于制定科學合理的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方案,以探索出一種“醫(yī)患一體”的綜合醫(yī)療康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