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紅梅,官慧明
(1.撫州市臨川區(qū)人民醫(yī)院康復科,江西 撫州 344000;2.撫州市臨川區(qū)人民醫(yī)院醫(yī)院辦公室,江西 撫州 344000)
中風偏癱屬于“痙證”“筋痹”范疇,該病多因風邪侵入機體內、氣滯血瘀、陰陽失調所引起[1]。通常臨床上多給予藥物治療、早期康復訓練、針灸治療等,其中康復訓練是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基礎方案。有研究顯示[2],70% 的中風偏癱患者在進行持續(xù)1 年的康復鍛煉后,可恢復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但其康復效果多與患者的遵醫(yī)行為、煩躁、抑郁等負性情緒有關[3]。其中大活絡膠囊藥物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治療,可擴張腦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起到活血通絡、補氣益氣的功效[4]。近年來臨床多在藥物治療基礎上實施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通過回授式康復訓練、早期功能、肢體、語言等訓練方式,可提升其運動能力,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本研究對回授式康復訓練在大活絡膠囊治療中風偏癱患者中的效果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選 取2020 年1 月—2021 年12 月 本 院 就 診的90 例中風偏癱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風腦癱診斷標準;②精神意識正常者;③信息資料齊全且真實。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肝、腎、心等疾??;②既往運動功能障礙者;③合并糖尿病、腎功能障礙及高血壓疾??;④妊娠期、哺乳期婦女。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及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男24 例、女21 例;年齡45~71 歲,平均年齡(60.19±2.82)歲;偏癱病程2~12 個月,平均偏癱病程(6.17±0.45)個月。觀察組:男26 例、女19 例;年齡43~74 歲,平均年齡(60.82±2.71)歲;偏癱病程1~10 個月,平均偏癱病程(6.02±0.2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通過,患者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兩組患者均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大活絡膠囊(生產廠家:江西藥都樟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19990044,規(guī)格:0.25 g)進行治療,3次/d,4 粒/次,連續(xù)治療2 個月。在此基礎上,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正確擺放肢體,對其進行關節(jié)被動活動、翻身訓練及橋式運動,給予其心理干預及飲食干預等。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聯(lián)合回授式康復訓練,具體方法如下:①成立回授法康復指標小組,由護士長、護士及康復治療師等組成,發(fā)放指導手冊;②做好藥物指導,告知患者、家屬不同藥物作用、注意事項及禁忌;③積極做好肢體功能康復訓練,囑咐家屬協(xié)助和監(jiān)督患者做好肢體擺放,并進行床上、床下被動、主動訓練、翻身、臥位、坐位及平衡能力、橋式訓練等;④積極做好語言功能康復鍛煉,通過開放式問題與患者進行語言方面的訓練;⑤行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包括吃飯、刷牙及個人衛(wèi)生、大小便管理等;⑥康復評估,于每次健康活動前,由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進行復述,了解每位患者對偏癱康復信息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并對康復訓練方法、技巧等進行示范、講解,確保每位患者掌握康復訓練內容和項目。
①運動功能情況:包括粗大運動和精細運動,前者采用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GMFM-88)進行評估,量表共5 個功能,88 個項目,分別采取0~3 分進行計分,GMFM=檢查功能區(qū)得分之和/檢查功能區(qū)數(shù)量評定量表進行評估;精細運動則采取精細運動發(fā)育量表(PDMS-FM)評定,包括視覺運動、抓握等98 個項目,采用0~2 分三級評分,分數(shù)越高則說明患者運動功能水平越高。②肌張力:通過改良Ashworth 痙攣評定量表進行評估,其中無肌張力增加則為0級;若患者被動屈伸時,受累部分其關節(jié)活動度卡住,隨后出現(xiàn)或釋放最小肌力則為Ⅰ級;當患者被動屈伸時,關節(jié)活動度50%范圍內被卡住,經檢測發(fā)現(xiàn)有小阻力為Ⅰ級;反之,經過關節(jié)活動室阻力大幅增加,可移動受累部分為Ⅱ級;Ⅲ級則表示關節(jié)活動存在困難,肌張力嚴重增高;若患者受累部分表現(xiàn)出僵直,無法活動為Ⅳ級,分數(shù)為0~5 分,分數(shù)越高則說明患者肌力下降越明顯。③護理效果:若患者感覺、運動功能障礙等癥狀消失,肌張力降低≥2級則為顯效;若患者治療后以上癥狀表現(xiàn)有所改善,肌張力降低Ⅰ級則為有效;反之患者癥狀表現(xiàn)無明顯改善,治療肌張力效果無變化則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采用SSP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本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GMFM-88、PDMS-FM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GMFM-88 PDMS-FM護理前 護理后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5 65.23±7.16 88.42±7.24 43.94±6.71 58.16±6.84對照組 45 65.79±6.15 75.57±6.46 43.16±6.28 51.91±5.42 t 值 0.398 8.883 0.569 4.804 P 值 0.692 0.000 0.571 0.000
護理后,觀察組肌張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肌張力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肌張力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前 護理后觀察組 45 2.46±0.26 1.45±0.81對照組 45 2.57±0.37 1.89±0.74 t 值 1.632 2.690 P 值 0.106 0.008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效果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GMFM-88、PDMS-FM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可見針對大活絡膠囊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實施回授式康復訓練的效果更好,可改善其運動功能。大活絡膠囊藥物中含有多種中藥,包括熟地黃、當歸、何首烏、甘草,更有青皮、防風、麻黃、天麻等,諸多藥物可起除濕、舒經活絡、祛風止痛之功效,臨床可用于中風引起的偏癱及風濕痹癥所引起的疼痛和胸痹心痛證。而在藥物治療中予以護理可提升治療效果,保障用藥安全,減少和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另外,針對患者進行肢體康復訓練、心理干預等,可消除其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還可以消除患者對藥物治療產生的不信任態(tài)度,提升治療依從性。此次研究中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給予回授式康復訓練,通過成立專業(yè)的回授式康復小組,教會患者運動療法,給予其引導式教育及肢體功能康復訓練、藥物指導等[5],并進行主動訓練、翻身、臥位、坐位、橋式訓練等,督促患者積極進行康復訓練,鍛煉其肢體,可提升軀干、腿部及手臂大塊肌肉的任務能力,另外通過肢體平衡功能訓練能夠促使患者肌肉和神經系統(tǒng)變得更為協(xié)調,提升促使精細運動能力、肢體功能。
觀察組肌張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針對大活絡膠囊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實施回授式康復訓練可降低患者肌張力。分析認為,大活絡膠囊可提升其治療效果,方中諸多藥物合用,可起到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效果,能夠治療偏身活動障礙、感覺障礙,緩解其疼痛、肌無力的情況,改善患者腦部毛細管的通透性,還可以抑制血栓的形成,對于筋脈拘急、跌打損傷引起的行走不便效果更為明顯。而針對中風偏癱治療多以康復訓練為主,早期床上良肢位的正確擺放,并進行翻身、臥位、坐位及平衡能力、日常生活能力的訓練,通過回授式康復訓練可將患者腦部潛伏通路打開,促進其神經功能和運動功能得以改善,還可以促進患者學習新的行為,改善其肌力,使其靈活性和反應性得以改善,能夠有效預防肌肉萎縮的情況。
觀察組護理總有效率為95.56%,高于對照組的80.00%(P<0.05),可見對大活絡膠囊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實施回授式康復訓練的護理效果良好。分析原因在于,給予患者回授式康復訓練,包括床上、床下被動,對其進行坐位及平衡能力和各種肢體功能康復、水中平板步行等[6],指導患者積極用藥,進行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鍛煉可有效改善其運動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利于預后[7]。
綜上所述,針對大活絡膠囊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聯(lián)合回授式康復訓練能夠改善其肢體功能,降低肌張力,提升護理效果,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