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Rachel
小王在一家眼鏡店上班,但最近的業(yè)績不太理想,他一直認為是新來的小張搶了他的業(yè)務。
今天第一個走進店里的是顧客A,這是一位戴著黑色方形小框眼鏡的學生,進店后肢體動作明顯有些拘束。小王一看,好機會!
小王:您好,想看點什么呀?
顧客A:額……想換副眼鏡。
小王看了看顧客A配戴的款式,拿了一副類似的黑色方框眼鏡出來。
小王:這款如何?
顧客A沒有吭聲,明顯不滿意。這時,旁邊的小張剛好看到了這一幕。小張眼光一掃,當即作出判斷:之前配戴的款式過于保守、老氣,不符合其年齡,想換眼鏡一定會對款式有要求。思考片刻后,小張從柜臺中取出一副眼鏡推薦給顧客。
小張:要不要試試這種金屬圓框眼鏡,時尚感較強,還能修飾臉型。
顧客A立馬接過眼鏡試戴,似乎很滿意。
顧客A:那就這款吧。
小張:好的,請隨我到這邊來驗光……
2小時候后,顧客A滿意地走出了眼鏡店。
顧客B衣著講究,脖子上掛著一副老花鏡,臉上戴著一副近視眼鏡。小王心想,這次不能再讓小張搶先,立即迎上前去。
小王:您想看什么類型的產品?
顧客B:我的老花鏡不太清楚了。
小王:到這邊看看,有沒有您喜歡的?
選購過程中,一旁的小張心里有了答案:既近視又老花,身上的穿戴都不便宜,有經濟實力。
小張:要不要了解一下漸進多焦點鏡片,遠近都能看清,專門為近視又老花的中老年人研發(fā)的。
顧客B:什么焦片?
小張:我跟您詳細介紹一下吧,這邊請。
小王看著顧客B認真地聽著小張介紹,心里一片茫然。
為什么小張總是能夠成功“搶單”?因為他洞察了顧客的真正需求。想要成功地將商品推銷出去,就得了解你的顧客。
消費者心理影響著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研究消費者心理,有助于選擇正確的市場營銷手段,從而擴大銷售范圍、提高銷售額及利潤效益。想要掌握消費者心理,需了解促使消費者做出消費行為的因素有哪些。
這里的價值涵蓋了在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能夠得到的服務、產品的用處、消費體驗及意義等。選擇不同的消費方式會給消費者帶來截然不同的價值。
例如,選擇網購的消費者能夠獲得便利以及更便宜的價格,但同時他們也需承擔貨不對板、質量低下的風險,并且等待收貨的時間會比較長;而選擇實體店的消費者雖然會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費用來挑選、購買商品,但與網購相比,購物體驗更加豐富,不僅享受到了面對面的優(yōu)質服務,還能夠觸摸、感知實體商品,掌握更多信息。
規(guī)范的字面意思是人們共同遵守的各種道德行為規(guī)范,包括理智、原則、遵紀守法等。在消費行為中,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適應國家政策、與自己價值觀相符的品牌。例如,近年來大為流行的“國貨運動”,更多的消費者選擇了華為、瑞幸、李寧、鴻星爾克等國貨品牌,這些都是消費領域中的“民族主義”。
正如南甜北咸、南米北面等飲食習慣,消費習慣也是生活習慣的其中之一,一旦形成將難以改變。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fā),疫情封控使不少人養(yǎng)成了網購的消費習慣。如何為消費者提供不一樣的價值,將其吸引至線下,從而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是企業(yè)、品牌、銷售人員需要思考的問題。
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人們相當看重自己的身份,現(xiàn)代人辦事也總是帶有身份制的行為傾向,這在精神分析學中被稱為“身份情結”。在消費時,身份情結依然存在,人們更愿意選擇符合自己身份甚至高于自己身份的品牌及產品,以此彰顯自己的社會地位。因此,在推銷前,有必要考慮顧客的社會身份,推薦與其相符的產品。
情感心理指消費者對產品、品牌、企業(yè)文化的喜愛或厭惡等直觀情緒,是人們受外界刺激時做出的心理反應。受情感心理的影響,消費者對每種商品持有不同態(tài)度,如選擇或不選擇、喜歡或討厭。這意味著,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對情感價值有著一定的要求,通常會體現(xiàn)在產品及服務當中,即產品的顏色、形狀和材質是否受到消費者喜愛、服務過程是否讓消費者感到愉快、在消費之后能否獲得滿足感,都會對消費者的選擇產生直接影響。
出于不同的心理需求,消費者有著不同的消費動機,可將其分為兩類,一類為明確意圖者,一類為不明確意圖者。
消費意圖明確即有著特定的需求以及想要購買的商品類型,通常以“我想買一個……”作為開場白。這一類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類型的商品,大多屬于理性消費,更加看重商品的內在屬性和質量特性,關注商品的實際作用,并且會將價格控制在預算范圍內。在其選購的過程中,導購的主要作用是解釋說明。例如,顧客想選購一副功能性眼鏡,消費目的明確,但并不了解產品的種類、性能等信息,這時就需要導購為其介紹,列舉出不同產品的優(yōu)勢與劣勢,提供足夠的信息供其參考。
在進行理性的物質消費時,消費者更關心商品的性價比,因此他們需要足夠的信息,以便于在分析之后選出能夠最大程度滿足自己需求的產品。
消費意圖不明確即沒有想要的商品類型,但喜歡新鮮感,享受購物帶來的滿足感,通常以“隨便看看”作為開場白。這一類的消費行為往往屬于感性消費,為的是獲得滿足感與存在感,在選購商品時大多以自己的心理感受、情感體驗、精神滿足程度為依據(jù)。例如,在選擇餐廳時,物質消費階段的需求是解決溫飽問題;而在感性消費階段,人們考慮的因素還有餐廳的環(huán)境、菜品的特色及品質、服務的水準、營養(yǎng)是否均衡、推銷方式以及情感體驗等。
在已經滿足基本的物質需求的基礎之上,感性的消費者更看重商品所包含的文化、精神、心理附加值。商品不只是物質,更是消費者的個性、地位、品位的載體。消費者的重點不再僅僅是使用價值,而是能夠滿足其精神需求的附加價值。面對此類顧客,需要為其制造消費意圖,即消費動機。制造并非憑空捏造,首先需要了解顧客的職業(yè)、喜好、品位,再通過分析挑選出符合其預期及偏好、個性化的、能夠獲得滿足感的商品,賦予商品被購買的理由,從而更好地把握銷售的良機。
只有精準掌握、運用消費者心理,在保證商品基礎物性的同時滿足顧客的情感需求,使商品的象征意義及內涵與其理想的自身價值相對應,營造“你懂我”的感性認識,才能在當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