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宇琪,卞 鏑,付遠野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遼寧 沈 陽 110847)
消渴病名最早見于?黃帝內經?,該書描述了消渴的病因病機、治療方法及預后措施,書中還提到“消癉”“脾消”“消中”等病名[1]。2型糖尿病因具有多飲、多食、多尿的特點,與消渴病癥狀相似,故歸于“消渴”范疇[2]。?素問·本臟?云:“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闭f明脾虛是消渴病的重要致病因素。?難經?將十二經脈和奇經比作“溝渠與深湖”,提出“溝渠滿溢,流于深湖……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還周”,說明奇經對十二經脈具有蓄積、滲灌和統(tǒng)攝的作用。因沖、任、督、帶脈的循行及生理功能皆與后天之本脾胃有關,由此得出調節(jié)沖、任、督、帶四脈通調脾胃,對消渴起到良好的治療效果。由于糖尿病是多臟腑、多經脈聯(lián)合發(fā)病,筆者認為該病取穴應以與沖、任、督、帶脈相通的八脈交會穴為主穴,配以與其相關的多經交會穴,通過調理脾胃樞紐疏通上、中、下三焦,從腹論治可達健脾祛痰、通經除痞之功,旨在為臨床治療糖尿病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傷寒論?尤其注重脾胃,后世醫(yī)家多認為“保胃氣”是?傷寒論?的主要治療思想之一[3]。李東垣繼承并創(chuàng)新提出的“脾胃內傷,百病由生”,也是補土派的主要思想[4],主要原因有三:一是脾胃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中焦脾胃失常則三焦必受牽連;二是飲食入口,邪先犯胃;三是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5]。薛謀建等[6]指出中焦升降失常、脾虛津虧為消渴之開端。徐艷芬[7]提到諸虛損之癥均可以脾胃為基本出發(fā)點,滋補脾腎使中氣漸旺。
消渴病位在肺、脾、腎,然中焦脾胃乃消渴發(fā)病的關鍵。脾主大腹,脾虛津虧,氣機失調以致肺失宣降,腎失所養(yǎng)。目前2型糖尿病患者多數(shù)存在中心性肥胖的臨床表現(xiàn),研究發(fā)現(xiàn),中心性肥胖不僅是代謝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還會明顯提高糖尿病的患病風險[8]。腹部脂肪堆積、腰圍增加是中心性肥胖的主要表現(xiàn)。因此,該病的治療應當治病求本,從腹論治,調沖、任、督、帶脈氣血,通脾胃之樞紐,使其升降有序,消痞除滿,進而解消渴之癥。
2.1 沖、任、督、帶脈的循行與腹部的關系 本文選用奇經八脈中的沖、任、督、帶四脈與其循行及生理功能密不可分。沖、任、督脈循行有“一源三歧”的特點,三脈皆起于胞中,出于會陰;任、督脈出會陰,分別循行于人體前后正中線;沖脈的循行與腎、脾、胃經關系密切。腎與脾胃正是先后天之本源,互資互助,可見沖脈的重要程度。帶脈環(huán)腰腹一周,約束所有縱行經脈,李武等[9]提到沖、任、督三脈分別經神闕穴與帶脈加強聯(lián)系,說明帶脈與沖、任、督三脈構成一個整體,可調暢陰陽氣血。張明慶等[10]指出如將人上下折疊,神闕穴正是對折之中心,與帶脈相連接。續(xù)海嘯等[11]認為神闕穴為“先天之結蒂,后天之氣舍”,該穴雖然位于任脈,但與沖、督、帶脈和心、脾、肝、腎等臟腑經絡存在緊密聯(lián)系,是經絡之樞紐。因此,沖、任、督、帶脈循行皆與中、下焦腹部相關。胞宮是沖、任、督脈的起始點,也是人體的生命點、經脈氣血運行之源頭。張安平等[12]認為阿育吠陀醫(yī)學中的中脈與中醫(yī)的沖脈頗為相似,具有統(tǒng)領全身經脈的作用。任、督二脈總任一身之陰陽,沖脈可調和任督,統(tǒng)領十二經脈,對五臟六腑具有重要意義。
石春輝等[13]在運用薄氏腹針聯(lián)合穴位埋線治療單純性肥胖時指出,沖、任、督、帶脈通過循行或臟腑屬絡與腹部相關,腹部正是濕停氣阻之癥所在。腹型肥胖是導致代謝性疾病的關鍵因素[14],在?黃帝內經?中有“膏人”之稱,“膏”的形成與濕痰濁邪密不可分[15]。?素問·奇病論?曰:“肥美之所發(fā)也,此人必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p>
2.2 沖、任、督、帶脈的生理功能與通調脾胃的聯(lián)系任脈為陰脈之海,督脈為陽脈之海,可調節(jié)全身臟腑。武明霞等[16]認為調任、督脈可調整陰陽,理中焦脾胃之氣。胡發(fā)鈺[17]認為脾胃功能失調,實則脾胃陰陽升降失衡,刺激任、督脈可使陰陽調和,脾胃升降得當。黃培冬等[18]指出任脈生理功能與神經內分泌系統(tǒng)有關,其許多穴位與腸直接關聯(lián),因此針刺任脈刺激腹部后,引發(fā)胰島-腸-腦軸分泌神經遞質作用于靶器官,從另一角度解釋了任脈與消渴疾病的聯(lián)系。此外,張東磊等[19]提到督脈上的某些穴位下分布的胸神經節(jié)及分支與胃、十二指腸有關,說明督脈與胃存在一定關聯(lián),選取督脈腧穴可達理氣和胃之功。若沖氣上逆則會出現(xiàn)以中焦痞滿為主的氣逆之癥。卞鏑教授[20]指出沖脈之為病“逆氣里急”也與中心性肥胖的形成密切相關,刺激沖脈相關穴位可滲灌氣血,維持臟腑生理活動,使人體氣血通暢,改善腹脹滿之癥。帶脈約束十二經脈及其他奇經,若臟腑受損累及經脈,帶脈失固,氣機升降失調,會使膏濁囤積于腹部。因此,針對腹大脹滿之癥,通調帶脈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臨床治療消渴傳統(tǒng)取穴常用經脈以膀胱、胃、脾經使用較多,常用腧穴有足三里、三陰交、脾俞、腎俞等穴[21]?,F(xiàn)認為臨床治療在傳統(tǒng)取穴的基礎上,應考慮以下穴位作為治療消渴的重點選穴。
?醫(yī)學入門?指出:“周身三百六十穴統(tǒng)于手足六十六穴,六十六穴又統(tǒng)于八穴。”明·吳崑云:“以八穴交會奇經八脈,而分主乎表,主乎里,主乎表里之間也……予今以八法為妙者,以其分主八脈,而該乎十二經也,創(chuàng)為針灸一大法門?!笨梢娊唤洶搜ǖ慕y(tǒng)率作用。因此,本文選穴以與沖、任、督、帶脈相通之列缺、后溪、公孫、足臨泣為主穴,配以承漿、膻中、中脘、關元、神闕、百會等多經交會穴。此外,依據“合治內腑”原則,還應選取脾胃經合穴陰陵泉、足三里,輔助健脾益胃、扶正培元。列缺為肺經絡穴,肺與膀胱別通,故列缺不僅可宣肺通經,還對多尿、小便頻數(shù)具有治療作用;后溪通督脈,為小腸經穴,與脾別通,具有溫脾升陽之功;公孫為脾之絡穴,通沖脈,具有調節(jié)脾胃氣機、降逆消脹之功;足臨泣與帶脈相通,可調節(jié)水液代謝。配穴中取承漿清熱生津之功,緩解消渴口干、嗜飲之癥;膻中可清泄肺熱,和胃降逆;中脘為胃之募穴,有調理胃腸、通腑泄熱之功;關元可溫陽化飲,使脾胃健運;百會可升陽舉陷;艾灸神闕可調整陰陽,達補脾益腎之功。所選腹部腧穴均具有減肥、促進脂肪代謝之功。羅玉瓊等[22]認為腹部穴位不僅能調和陰陽,且與五臟六腑關系密切,故選取腹部腧穴在配合四肢腧穴的協(xié)同作用下可達陰陽協(xié)調、脾氣健運、和胃生津之功,緩解上、中、下三消之癥,使消渴漸愈。
傳統(tǒng)取穴具有循經選穴、辨證選穴、特定選穴的特點。本研究從整體角度出發(fā),選穴以八脈交會穴、多經交會穴為主,主要分布位置在人體四肢和腰腹部,將沖、任、督、帶脈作為整體,通過調節(jié)四脈經氣,使脾胃升降正常,以健脾祛濕、祛痰通絡,為臨床治療消渴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