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呈
孫悟空打死了楊老頭的兒子,唐僧第二次趕走了他。孫悟空跑到觀音菩薩跟前哭訴:“我自從跟了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我這一輩子何曾受這個氣呢?”
孫悟空所說,句句屬實。唐僧為何要三番五次趕走孫悟空?就算沒趕他,也時不時要念一番緊箍咒,對孫悟空的嫌惡,也不加掩飾。這種表現(xiàn),令眾多猴粉深感不平。但如果站在唐僧的位置想一想,也怪不容易的。
首先,這猴頭習(xí)慣滿嘴跑火車,抓住一切機(jī)會嘲笑唐僧。在鷹愁澗,落伽山山神土地送了些鞍轡給唐僧,慌得個唐三藏滾鞍下馬,望空禮拜,孫大圣只在一邊哂笑,風(fēng)言冷語說:“人家已去得遠(yuǎn)了,聽不見你禱祝,看不見你磕頭?!碧迫貥O是狼狽,只有直喊“不當(dāng)人子、不當(dāng)人子”。
“三打白骨精”一節(jié),悟空對化齋稍有厭詞,受到唐僧批評。孫悟空捂著耳朵來了一句:“師父休怪,少要言語,我知你尊性高傲……”其諷刺意味深入人心,如果配上孫悟空和豬八戒對視一眼的插圖,那就更加意味深長了。
唐僧的窩囊形象,很大程度是拜孫悟空的放肆所賜。師徒兩人湊在一起,就有了漫畫效果。所以,唐僧在困難面前面如土色,他不會恨自己丟臉,但一定特?zé)O悟空作為一個旁觀者,那不當(dāng)一回事的狂勁。
唐僧注重教條、倫理、規(guī)矩、秩序……這些都是受孫悟空蔑視的東西。孫悟空蔑視的姿態(tài),其實就在挑戰(zhàn)唐僧的心理底線。古板的人看重秩序,并在秩序里體會到一種價值。當(dāng)這秩序被人為地制造出混亂,他們的價值觀就受到一種輕侮。所以唐僧很煩躁,若不是因為取經(jīng),在日常生活中唐僧和孫悟空相遇,肯定是遠(yuǎn)遠(yuǎn)避開彼此,免得各自添堵。
孫悟空另一讓人不爽之處,是一直高聲叫囂自己很能,別人無能。他這么叫囂,觀音姐姐不會不爽,因為觀音姐姐對自己的實力有底氣。豬八戒也不會不爽,因為豬八戒甘于無能。最不爽的人,就是唐僧。因為——真不巧,唐僧還真的就是太無能。
孫悟空對唐僧的保護(hù),絕對是盡心盡力的??上н@點“孝意”,被他開口閉口說師父“膿包”“忒不濟(jì)”給抵消掉了。何況,這樣還會影響唐僧在其他人面前的威信。唐僧可是“有身份的人”,也許隱隱知道自己在別人心里的分量經(jīng)不起推敲,越是沒底氣,越要強(qiáng)調(diào)。
相比之下,豬八戒就很聰明。唐僧偏愛豬八戒,豬八戒有一種對唐僧來說“恰到好處”的愚拙,讓人覺得安全,還喚起適當(dāng)?shù)膽z惜。
所以,不要總怪唐僧對孫悟空的態(tài)度惡毒。比如,救烏雞國國王那一節(jié),唐僧貌似聽從了豬八戒的攛掇念緊箍咒,事實是聽從了自己潛意識里的怨恨。
有一個法國故事,因為被張愛玲寫過而十分出名:
法國人的小說,即使是非常質(zhì)樸,以鄉(xiāng)村為背景的,里面也看得出一種玩世的聰明。這一篇小說講到阿爾卑斯山上的居民,常會遇到山崩、冰雹、迷路、埋在雪里等種種危險。一老翁,有一個美麗的女兒,老翁擇婿條件太苛刻,大家簡直拿他沒辦法。有一個青年,遇到機(jī)會,救了老翁的命。他想,好了,一定成功了。另一個比較狡猾的青年,卻定下計策,自己假裝陷入絕境,使老者救他一命,從此這老者看見他就一團(tuán)高興,吻他、擁抱他、歡迎他,僅是他的存在就提醒大家,這老人是怎樣的一個英雄。看到那一個有恩于自己的,卻像見了債主似的,很不愉快,于是把女兒許配給那狡猾的青年。
可惜孫悟空沒有看到這個故事,不然,或許對他有所啟發(fā),他的態(tài)度和策略都會有所改變。那樣的話,唐僧的處境和心情都會好很多,也許就變得可愛一些。
李青鸞//摘自《一走就是幾萬里》,上海文藝出版社,本刊有刪節(jié),佟毅/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