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晏昱凌
如果被要求完成一次會議發(fā)言或演講,你是哪種表現(xiàn)?
A.氣氛的助推者,很享受演講,能夠自如地在臺上娓娓道來,收獲關注和掌聲能給你帶來無窮的能量。
B.害怕并擔憂,多次想要退縮,臺下觀眾不專心聽講會讓你更加惶恐不自在。
人在職場,難免會遇到當眾發(fā)言的機會,很多人在臺下說話時輕松自如,頭頭是道,但一上臺就變得十分緊張,不知所措。即使工作多年,一些職場人士仍把當眾發(fā)言視作是“公開處刑”。
臨近年末,一大波年終總結、報告大會、聚會飯局正在逼近,職場人的“發(fā)言尷尬癥”也開始大規(guī)模發(fā)作。
“雖然每次與客戶聊天或跟領導匯報工作,我都會提前打好草稿,但一開口說話就詞不達意,各種不通順?!?/p>
@ 五毛一(30歲)
“在項目例會分享環(huán)節(jié)中,看到同事們講話條理清晰,邏輯明了,我在腦子里過了千遍的問題最終還是憋了回去,保持沉默是常態(tài)?!?/p>
@ 葉泡泡(28歲)
“會議上,我說話一直支支吾吾,領導對此很不滿意。只要一說話腦子就一片空白,不知道該怎么辦……”
@ NOBACK(24歲)
開會討論或復盤,領導突然點名讓說幾句,相信多數(shù)職場人常常是一片慌亂,本來能回答,但是突然被要求公開演講就會顯得格外緊張,導致思路被束縛,最終陷入惡性循環(huán)。對此,楊天真曾提出了即興發(fā)言萬能公式的3個步驟:表達自謙,用故事豐富感受,最后表達真誠而美好的愿景。
而上臺緊張、大腦一片空白,在心理治療師清水榮司看來是一種“成年人的認生”。他認為,對抗認生情緒,就像鍛煉肌肉對抗地心引力一樣,是日常且必要的訓練。清水榮司給出了一些有助克服“發(fā)言尷尬癥”的實用建議:1.發(fā)現(xiàn)自己的焦慮,用0~100寫出你的焦慮指數(shù),分值上升時,嘗試用深呼吸、聽聽音樂、休息一下來降低它;2.轉移注意力,可以將注意力轉移在別人身上,如觀察周圍的人的發(fā)型、外貌特征或穿衣風格等,當你的注意力不再聚焦于自身時,焦慮值就會下降;3.改正認知扭曲,摒棄“決不能失誤”的想法,并不是只有你一個人會當眾出丑;4.感受消極情緒的心理練習,用15分鐘預演最好和最壞兩種情況,之后就不再考慮這件事了;5.關注自己的每個小進步,多夸贊自己。
上述方法簡單易學、操作性強,對緩解認生和克服“發(fā)言尷尬癥”都有著極大的幫助。但也不能囿于這些方法和規(guī)則,而是根據(jù)實際情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在面對同事,尤其是領導在場時,很多人都試圖將自己放在無比“微塵”的位置上,總感覺“別人懂得比我多,講得比我好”,不敢表達意見。普遍意義上來說,這可能是一種被稱為謙虛的良好品質,但實際上是不自信。
職場不相信“社恐”,自信大方的姿態(tài)往往會讓你更加充滿力量,給同事和領導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日常工作中,即便和同事意見不合,也要勇于表達觀點;在工作會議中,當領導問及意見時,不要不知所措,而要將想法條理清晰、邏輯清楚地講出來。長期以來,一個能干能說,有想法的形象,便在同事和領導面前樹立起來了。
整體而言,“大膽開麥”,勇敢明確地表達立場與需要,不僅可以簡單、直白地反映工作問題,更容易讓別人理解并解決,也在傳遞能量和影響力。
其實,在職場中被領導點名“上臺講兩句”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可怕。治愈認生、克服“發(fā)言尷尬癥”的關鍵是要能放下心中的執(zhí)念,不必違背天性和內心,回歸真實自我,找回自己、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這樣才能敞開心扉,與人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