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龍仁,王肖君,卓 超,冷明珠,倪吾鐘,*
(1.浙江大學 環(huán)境與資源學院,浙江省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浙江 杭州 310058;2.浙江安吉宋茗白茶有限公司,浙江 安吉 313300;3.浙江省安吉縣農業(yè)農村局,浙江 安吉 313300)
茶是世界3大飲料之一,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之一。據報道,我國茶葉種植面積超過300萬hm2[1],茶園主要分布在云南、福建、浙江和安徽等地,其中,浙江省茶葉種植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0%。磷是一種重要的營養(yǎng)元素,參與茶樹生長的多個生理過程,直接影響茶葉品質。植物生長所需的磷主要來自于土壤,施用磷肥是改善土壤供磷能力和提高作物品質與產量的重要途徑[2]。然而,農民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盲目長期大量施用磷肥,導致一些茶園土壤中的磷素累積效應明顯,流失風險不斷增大[3]。我國茶園大多處于熱帶、亞熱帶的高溫多雨地區(qū),磷素易隨雨水淋失。同時,土壤中的鐵鋁氧化物對磷具有強烈的固定作用,導致茶園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普遍較低。土壤缺磷現(xiàn)已成為茶樹生長的主要限制因素[4]。
降水是導致土壤磷素流失的最重要的驅動力[5],直接影響土壤中的磷素水平,在酸雨條件下,土壤磷素的淋失風險更大。自20世紀70年代起,酸雨已成為我國突出的環(huán)境問題之一,據估計,我國約有40%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危害[6-7]。浙江省安吉縣地處太湖流域,通過西苕溪與太湖連通。相關數據表明,西苕溪流域2015—2020年的年均降水pH值在4.60~4.98,6年中位數為4.75,酸雨率超過90%。研究表明,長期的酸雨侵蝕會導致土壤磷素流失,且不同酸度酸雨的效應各不相同。目前,學者們普遍認為,土壤磷流失總量與酸雨pH值存在顯著的非線性關系,隨著pH值降低,土壤磷流失總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趨勢[8]。徐華勤等[9]研究表明,一定強度的酸雨(pH值≥4.0)能有效促進土壤磷的釋放,但當pH值<4.0時土壤磷的有效性反而受到抑制。Jalali等[8]研究發(fā)現(xiàn),pH值為4.0和5.0的處理下,土壤磷流失量遠高于其他處理。韓亞萍等[10]和張華等[11]也報道了類似的結果。廖雪菊等[12]對桉樹人工林土壤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土壤全磷含量與淋洗液pH值呈正相關,pH值越低,土壤全磷流失量越大。李澤等[13]研究了模擬酸雨對水稻土磷素動態(tài)變化的影響,結果表明,經過酸雨淋溶,土壤有效磷含量下降,pH值為5.5的酸雨淋溶的水稻土有效磷含量最低。許中堅等[14]報道,旱地紅壤經不同酸度的酸雨淋溶后,水溶性磷的含量隨pH值的降低有一定的增加趨勢。Liang等[15]研究表明,當酸雨的pH值為1.6~6.0時,隨著pH值降低,膠體態(tài)磷的流失風險有所增加。典型設施環(huán)境條件下,土壤酸化能增加土壤中的可溶性磷(CaCl2-P)、有效磷(Olsen-P)含量,而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含量顯著下降[16]。這一結果間接反映了酸雨對土壤磷素流失的影響。徐華勤等[9]的研究結果表明,模擬酸雨有助于土壤中Fe-P、Al-P和Ca-P的溶出,以及有機磷的礦化,增加了磷素流失的風險。
對土壤磷素進行分級,有利于研究土壤磷素分布、遷移與轉化特征,對了解土壤磷素狀況具有重要意義[17]。關于酸雨對土壤磷素流失的影響,現(xiàn)有研究多集中在單次模擬酸雨對土壤無機磷組分的影響上,且多側重于累積溶出量的直接比較,而關于連續(xù)酸雨過程對土壤磷素溶出動力學特性和土壤磷素形態(tài)變化的影響還少見報道。為此,本文以磷素積累和酸化明顯的茶園土壤為對象,通過土柱淋溶試驗,研究模擬酸雨連續(xù)多次淋洗對土壤磷素流失和形態(tài)轉化的影響,以期為酸雨頻發(fā)區(qū)土壤磷素流失的控制提供理論參考。
供試土壤樣品于2019年10月取自安吉縣溪龍鄉(xiāng)黃杜村白茶種植園區(qū)(30°44′18″N,119°45′59″E),土壤類型為紅壤,茶園坡度為15°,采樣深度為0~20 cm。采集的土樣用自封袋帶回實驗室,自然風干,揀去枯枝落葉與碎石,過5 mm篩,用于土柱淋洗試驗。經測定,供試土壤的基本理化性狀如下:有機碳含量11.81 g·kg-1,pH值4.17,全氮含量1.43 g·kg-1,全磷含量0.96 g·kg-1,全鉀含量7.5 g·kg-1,堿解氮含量164.5 mg·kg-1,有效磷(Bray-P)含量115.7 mg·kg-1,速效鉀含量134.0 mg·kg-1。
土柱裝置以蠕動泵為動力源,使淋洗液從底部以恒定的流速進入管內,從管的上部收集淋出液(圖1)。具體操作如下:將PVC管(直徑5.6 cm,高35 cm)用橡皮塞封住底口,在管子底部放一張200目的尼龍布,尼龍布上鋪60 g(2 cm厚)的蒸餾水洗凈的石英砂,再加入過5 mm篩的風干土550 g,土柱上方覆蓋60 g蒸餾水洗凈的石英砂。土柱裝好后,加對應淋洗液,使土壤水分充滿整個裝置至出水口。預培養(yǎng)24 h后,設置流速為1.5 mL·min-1,加400 mL淋洗液進行第一次淋溶,以后每天淋溶1次,共淋溶10次。淋洗液總量相當于安吉縣的年平均降水量(1 700 mm)。
圖1 土柱淋溶試驗裝置示意圖
收集淋出液,直接采用過硫酸鉀消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總磷(TP)質量濃度;淋出液經0.45 μm濾膜過濾后,采用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濾液中的可溶性無機磷(DIP)質量濃度,采用過硫酸鉀消化-鉬銻抗比色法測定濾液中的可溶性總磷(TDP)質量濃度;采用差減法計算顆粒態(tài)磷(PP)和可溶性有機磷(DOP)的質量濃度,其中,PP質量濃度等于TP與TDP質量濃度之差,DOP質量濃度等于TDP與DIP質量濃度之差[18]。
淋溶試驗結束時,采集各處理土柱中的土壤樣品,用于土壤磷形態(tài)分級。Tiessen磷素分級法在Hedley磷素分級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改進,包括對無機磷和有機磷的分類[19],有助于全面估計土壤中磷素的有效性,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方法[20]。本研究采用該方法,將土壤中的磷劃分為NH4Cl浸提的無機磷(P1)、NaHCO3提取的無機磷(P2)、NaHCO3提取的全磷(P3)、NaOH提取的無機磷(P4)、NaOH提取的全磷(P5)、稀鹽酸提取的無機磷(P6)、濃鹽酸提取的無機磷(P7)、濃鹽酸提取的全磷(P8)和殘留態(tài)磷(P9)。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NH4Cl浸提態(tài)無機磷:取1.5 g過100目的土壤樣品移入50 mL離心試管中,加30 mL 1 mol·L-1NH4Cl,振蕩30 min,將離心管于0 ℃、10 000 r·min-1的條件下離心10 min,過0.45 μm濾膜,上清液用鉬藍比色法測定P1。
NaHCO3提取態(tài)磷:將上述步驟濾膜上的土壤用0.5 mol·L-1NaHCO3溶液(pH值8.5)沖回離心管中,使得離心管中的NaHCO3溶液為30 mL,振蕩整夜(16 h),離心10 min,濾膜過濾。將濾膜過濾后的清液分成兩份:一份加入0.9 mol·L-1的H2SO4酸化,冷凍,離心10 min后測定P2;另一份加入過硫酸銨后,在高壓滅菌鍋內121 ℃蒸煮1 h后測定P3。
NaOH提取態(tài)磷:將濾膜上土壤用0.1 mol·L-1NaOH溶液沖回離心管中,使得離心管中NaOH溶液的體積為30 mL,振蕩整夜(16 h),離心10 min后,濾膜過濾。將濾膜過濾后的清液分成兩份:一份加入0.9 mol·L-1的H2SO4酸化,冷凍,離心10 min后測定P4;另一份加入過硫酸銨后,在高壓滅菌鍋內121 ℃蒸煮1.5 h后測定P5。
稀鹽酸提取態(tài)無機磷:將濾膜上土壤用1 mol·L-1HCl沖回離心管中,使得離心管中的HCl溶液體積為30 mL,振蕩16 h,離心10 min后,濾膜過濾,上清液用來測定P6。
濃鹽酸提取態(tài)磷:在土壤殘留樣中加入10 mL的濃HCl,80 ℃水浴加熱10 min,取出后再加入5 mL濃鹽酸,冷卻后,離心10 min,將上清液轉移至干凈容器中。此后向土壤殘留樣中加10 mL水,離心5 min,將離心后的清液導入上述容器中,并再加入10 ml水,離心5 min,將清液繼續(xù)導入容器中,以保證濃HCl浸提液收集完全。將收集到的清液定容后(如仍有少量土渣可用40號濾紙過濾),測定清液中的P7;另取一份清液加入過硫酸銨后,在高壓滅菌鍋內121℃消煮1 h,測定P8。
殘留態(tài)磷:最后將土壤殘渣轉移至75 mL消煮管中,加入5 mL濃H2SO4,在360 ℃條件下加入無磷H2O2(0.5 mL)反復消煮,直至消煮管中液體澄清(通常10次)。冷卻后定容,搖勻,轉移至容器中,過濾或者將殘渣靜置過夜后,測定溶液中的P,即為P9。
采用Excel 2019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整理和作圖,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方差分析,對有顯著(P<0.05)差異的,采用Duncan法進行多重比較。
隨淋洗液體積增加,土壤淋出液中的TP質量濃度呈下降趨勢(圖2)。T1、T2、T3、CK處理淋出液中TP的質量濃度分別為0.22~0.47、0.26~0.61、0.25~0.57、0.22~0.44 mg·L-1。當淋洗液體積在0.4~2.0 L時,T2和T3處理淋出液的TP質量濃度顯著(P<0.05)高于CK處理,而T1與CK無顯著差異;當淋洗液體積增大至2.4~4.0 L時,各處理淋出液的TP質量濃度無顯著差異。
圖2 不同處理下土壤淋出液的總磷(TP)質量濃度
隨淋洗液體積增加,土壤淋出液的TDP質量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圖3)。當淋洗液體積低于2 L時,淋出液TDP質量濃度下降幅度較大;之后,隨著淋洗液體積的進一步增加,淋出液中TDP質量濃度的變化較為平緩。T1、T2、T3和CK處理的淋出液TDP質量濃度分別為0.16~0.43、0.18~0.51、0.15~0.49、0.15~0.37 mg·L-1。整個淋溶過程中,T1處理的淋出液TDP質量濃度在淋洗液體積為1.2、3.2、3.6 L時顯著(P<0.05)高于CK處理,T2處理的淋出液TDP質量濃度始終顯著(P<0.05)高于CK處理,T3處理的淋出液TDP質量濃度僅在淋洗液體積為0.4 L時顯著(P<0.05)高于CK處理。
圖3 不同處理下土壤淋出液的可溶性總磷(TDP)質量濃度
與土壤淋出液TDP的質量濃度變化特征類似,隨淋洗液體積增加,土壤淋出液的DIP質量濃度總體呈下降趨勢,且在淋洗液體積為0.4~2.0 L時下降幅度較大,之后趨于平緩(圖4)。T1、T2、T3、CK處理的淋出液DIP質量濃度分別為0.09~0.25、0.12~0.34、0.08~0.35、0.07~0.24 mg·L-1。整個淋溶過程中,T1處理的淋出液DIP質量濃度僅在淋洗液體積為2.4 L時顯著(P<0.05)高于CK處理,T2處理的淋出液DIP質量濃度在淋洗液體積為1.6、3.6 L時顯著(P<0.05)高于CK處理,T3處理的淋出液DIP質量濃度在淋洗液體積為0.4~1.2 L和2.4~3.2 L時顯著(P<0.05)高于CK處理。
圖4 不同處理下淋出液的可溶性無機磷(DIP)質量濃度
試驗期間,T1、T2、T3、CK處理土壤淋出液中總的TP溶出量分別為1.414、1.788、1.622、1.357 mg(圖5),T2處理的TP溶出量最高,T3處理次之,二者均顯著(P<0.05)高于CK處理,增幅分別為31.8%、19.5%?;貧w分析結果顯示,不同處理下土壤TP累積溶出量(y1)與淋洗液體積(x)的關系均可用一級動力學方程擬合(表1),擬合的決定系數(R2)在0.999 8以上。從回歸方程可以看出,T1、T2、T3、CK處理的TP最大溶出量(理論值)分別為2.51、3.06、2.71、2.70 mg,以T2處理最大,較CK增加了13.35%。此外,T1、T2、T3處理的速率常數(k)均高于CK處理。
表1 不同處理下土壤總磷(TP)溶出的動力學方程
圖5 不同處理的總磷(TP)累積溶出量
試驗期間,T1、T2、T3、CK處理土壤淋出液中總的DIP溶出量分別為0.643、0.866、0.771、0.579 mg(圖6),T1、T2、T3處理總的DIP溶出量分別較CK處理顯著(P<0.05)增加了11.0%、49.6%、33.2%。與土壤TP溶出量類似,土壤DIP累積溶出量(y2)隨淋洗液體積(x)的變化也可用一級動力學方程描述(表2)。T1、T2、T3、CK處理的DIP最大溶出量(理論值)分別為0.95、1.23、0.95 mg,分別較CK增加了16.0%、49.9%、16.0%。
表2 不同處理下土壤可溶性無機磷(DIP)溶出的動力學方程
圖6 不同處理的可溶性無機磷(DIP)累積溶出量
將不同處理下各種形態(tài)的磷素溶出量整理于表3。從土壤TP和DIP累積溶出量來看,均以T2處理最大,T3處理次之,且二者均顯著(P<0.05)高于CK處理。分析淋出液中各形態(tài)磷素溶出量占TP的比例可得,DIP占比42.6%~48.4%,DOP占比24.9%~35.7%,PP占比18.9%~28.1%。T1~T3處理的TDP、DIP累積溶出量均較CK處理顯著(P<0.05)增加,T1、T2處理的DOP溶出量顯著(P<0.05)高于CK處理。此外,T1處理的PP累積溶出量顯著(P<0.05)低于其他3個處理。
表3 不同處理下各形態(tài)磷素的累積溶出量
具體分析土壤中各形態(tài)磷素的質量分數可知,與CK處理相比:T1、T2、T3處理土壤中P2、P3的質量分數顯著(P<0.05)增加,P1、P4、P8的質量分數顯著(P<0.05)降低;T2處理P6、P7的質量分數顯著(P<0.05)增加,P9的質量分數顯著(P<0.05)下降;T3處理P9的質量分數顯著(P<0.05)下降(表4)。除此以外,其他處理各形態(tài)磷素的質量分數無顯著差異。由于各處理的TP質量分數無顯著差異,經測算,各處理下各形態(tài)磷素占TP比例的變化趨勢與各形態(tài)磷素質量分數的變化趨勢一致(表5)。
表4 處理后土壤中各形態(tài)磷的質量分數
表5 處理后土壤中各形態(tài)磷占總磷的比例
本研究采用土柱試驗,探索模擬酸雨對茶園土壤磷素溶出特征的影響。結果顯示,模擬酸雨能顯著增加土壤中TDP、DIP和DOP的累積溶出量,其中,pH值為4.5的模擬酸雨處理對土壤磷素溶出的效果最為明顯。淋出液中TP、DIP的累積溶出量與淋洗液體積的關系均可用一級動力學方程來描述,估算的3個模擬酸雨處理的TP、DIP最大溶出量均較CK增大,進一步證實酸雨能促進土壤磷素的溶出,增加磷素的流失風險。經模擬酸雨淋洗后,土壤中P2、P3的質量分數顯著增加,P1、P4、P8的質量分數顯著降低,土壤中具有較高活性的磷組分比例增加,而穩(wěn)定性磷、中等活性磷組分比例降低,反映出土壤中磷的有效性提高。一方面,土壤中的磷素更易被茶樹吸收;另一方面,過高的有效磷含量也會加大磷的流失潛能。
酸雨對土壤磷素流失的影響一直是學者們關注的焦點。研究表明,酸雨可以促進土壤磷的釋放,且不同酸度酸雨的影響存在差異[12]。本研究中,酸雨淋溶期間,隨著淋出液體積的增加,土壤淋出液中的總磷質量濃度呈下降趨勢,與韓亞萍等[10]的結果一致;可溶性總磷和可溶性無機磷的質量濃度呈先下降后趨穩(wěn)的趨勢,與Cui等[21]、Rashmi等[22]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這些試驗結果間的異同可能與供試土壤的磷素含量和酸雨的pH值有關。在本試驗中,當模擬酸雨的pH值為3.5~6.5時,土壤淋出液的TP和TDP質量濃度隨著模擬酸雨pH值的降低先增加后減小,當模擬酸雨的pH值為4.5時達到最大。Jalali等[8]認為,土壤磷素流失與酸雨pH值呈現(xiàn)一種開口向下的拋物線形關系,當酸雨的pH值為4.0~5.0時,土壤磷素流失達到最大值。這與本文結果基本一致。徐華勤等[9]認為,一定強度的酸雨有助于土壤磷素的釋放,但是高強度的酸雨會破壞黏土礦物的結構,H+進入土壤后,會將原有的鹽基離子交換下來,導致土壤中活性鐵、鋁的大量釋放,增加磷的活性吸附位點,從而抑制磷的流失[23-24]。
酸雨長期作用必定會引起土壤酸化,從而影響土壤對磷素的吸附與解吸能力[25]。本研究中,隨著淋洗液體積的不斷增加,TP和DIP的累積溶出量呈不斷上升趨勢,說明促進了土壤磷素的釋放。這可能與酸雨對紅壤中鐵鋁化合物的溶蝕作用有關[14]。這一趨勢應引起人們對酸雨頻發(fā)地區(qū)磷素管控問題的重視。自然條件下,南方地區(qū)降水次數相對更多,且降水量更大。在此背景下,建立適當的磷素管理措施具有積極的意義。分析淋出液中各形態(tài)磷素的累積溶出量可以看出,土壤磷素溶出主要以可溶性無機磷為主,但可溶性有機磷的溶出也不容忽視。在研究中,pH值為3.5和4.5的模擬酸雨處理下,DOP的溶出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這說明當酸雨的pH值降低到一定水平時,能進一步促進土壤有機磷的溶出,從而加大土壤磷的流失風險。關于低pH值酸雨對有機磷組分特征的影響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酸雨對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有多方面的影響,長期的酸雨淋洗會加劇土壤酸化程度,進而導致礦物質風化、鹽基離子釋放,使土壤中的磷素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相對于其他土壤類型,紅壤受酸雨的影響程度更大[26]。徐華勤等[9]認為,長期酸雨會導致土壤中不同形態(tài)磷素的相互轉化,從而影響土壤磷素的流失。本研究中,模擬酸雨淋溶后,土壤P2、P3的質量分數顯著增加,P1、P4、P8的質量分數顯著減少。各處理中,以pH值為4.5的模擬酸雨處理對土壤磷素形態(tài)轉化的影響最大。這有助于解釋該處理下土壤TP和DIP溶出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的現(xiàn)象。一方面,酸雨對土壤的侵蝕作用促進了穩(wěn)定性磷(P8和P9)和中等活性磷(P5)的活化,使原本活性很低的閉蓄態(tài)磷釋放出來,從而引起土壤活性磷(P3)含量顯著增加;另一方面,土壤pH值下降,可提高磷在土壤固相表面的可交換能力,有利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上升[16]。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與供試土壤的初始性狀相比,對照處理下土壤各形態(tài)磷素質量分數的變化也有與酸雨淋溶類似的趨勢(數據未展示)。這可能是因為供試土壤持續(xù)處于淹水狀態(tài),部分吸附較弱的磷酸根離子進入土壤溶液,使得土壤磷的有效性得到了一定的提升[27]。不過,綜合土壤各形態(tài)磷素的質量分數和占比變幅來看,酸雨對土壤磷素形態(tài)的影響依舊明顯。
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相比于其他磷素,酸雨淋溶后土壤中P2、P3、P4、P5質量分數的變幅較大,說明酸雨淋溶有效促進了土壤有效磷的釋放。其中,酸雨對土壤有機質的分解作用應引起重視。Liu等[28]認為,酸雨能使原本難溶的有機質大分子分解為可溶性有機質小分子,導致酸雨淋出液中可溶性有機磷含量顯著增加。這可能是因為,在一定的酸性環(huán)境下,某些與有機質分解相關的微生物活性變高,加快了有機質的分解過程。郭杏妹等[29]也認為,小分子有機物受酸雨溶蝕的作用比較明顯,而大分子有機物只有被分解成小分子有機物之后才會被溶出。因此,在酸雨頻發(fā)地區(qū),土壤中有機質含量也是影響磷素流失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與供試土壤相比,酸雨淋溶后土壤中P8的質量分數顯著降低,而P2的質量分數卻顯著上升,可能是因為在一定的酸性條件下,土壤中穩(wěn)定性較高的有機物質被分解為穩(wěn)定性較低的小分子有機物[30],即酸雨可以促進穩(wěn)定性高的有機磷向穩(wěn)定性較低的有機磷的轉化,這與酸雨對無機形態(tài)磷的影響相似[9]。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對照處理在蒸餾水淋洗后,土壤中的P8的質量分數不但沒有降低,反而高出供試土壤18%,其具體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