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庵
2002年,母親自己買了一套房子,待裝修好入住,已是轉(zhuǎn)年頭上,那時她整整八十歲。
這可以說是她晚年最大的一件事。將近20年前,她在日記里一再寫道:“什么時候,我能有一間北屋,有大玻璃窗,讓陽光普照在我的花上,清清靜靜地度過晚年?!?/p>
最終可以說,她是在現(xiàn)實的意義上實現(xiàn)了弗吉尼亞·伍爾夫講的“自己的一間屋”了。母親給姐姐寫信說:“學校說給我錢購房,實在是太晚了,我都快八十歲了,所以我把新房裝修好了,我自己住住,自在幾年,以后如何再說吧。過去二十多年所受的苦,那是無法補償?shù)模啻耗耆A一去難返。我也和他們說,我能活下來,就已經(jīng)很不錯了。這個家得來不易,花了我不少心血,又有多少舍不得的物件,期望能在這里多待些日子?!?/p>
她在那里住了四年半,生病了;又過了三年,病重住院,再沒回來。這段時間不到她一生的十分之一。
母親在搬入新居那天的信中寫道:“搬家可把大家累壞了。早上九點半?yún)黔h(huán)就來了,中午由我做了油菜蝦米龍須面,吳環(huán)特別愛吃,再配了幾樣小菜,就解決了中午的飯。然后就搬大件,小張他們搬了三次,把我屋里的床、梳妝臺、小柜、老虎椅、落地燈、臺燈,還有原放在陽臺上的玻璃茶幾和兩把藤椅,都搬過去了。最難搬的是那臺大電視,特沉,還有老虎椅,到了我那房子,還是把臥室門拆下才放進去的。我的衣物還有好些沒能搬過去,以后慢慢搬。我是最后去的。吳環(huán)把搬過去的家具擦了一遍,把我的屋子收拾好,她坐在我的老虎椅上,看那寬闊的臥室,舒服得不想起來。大家都說我的臥室太好了,主要是帶陽臺,還有一個大衛(wèi)生間可專用。八十歲的我真是享福了。當然比上不足,但比一般人就非常滿意了,我很知足?!?/p>
母親去世后,我在她的房子里住了一年。這一年我具體是怎么過的,回想起來有點像“真空地帶”,雖然剛剛過去不久。我有如生活在母親的廢墟之上。或者說,我就是她的廢墟。
我在北村薰的《漂逝的紙偶》中讀到一段話:“千波的母親是在醫(yī)院去世的,不過她在這張床上躺了很長時間。床上的舊墊子已經(jīng)拿掉,床架還留著,現(xiàn)在千波每天躺在上面,和母親看到的是同一個屋頂?!?/p>
我現(xiàn)在之所見就是母親曾經(jīng)之所見,我此刻的感受就是母親當時的感受。
我記得最清楚的,是在那房子里聽到樓上傳來的持久的吵鬧聲——小孩們總是跑來跑去,每天清晨和深夜都拖動家具,那一家人仿佛難得安寧似的。母親曾經(jīng)很為這種噪音所苦,寫信對姐姐說:
“過去戰(zhàn)爭期間,學生都鬧著沒有一個安靜的地方可以放一張書桌,現(xiàn)在雖是和平時期,卻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放一張安靜的床了?!?/p>
“等紅星胡同拆遷拿回點錢,我要去外地或者北京市住幾天大的酒店,安靜地睡一覺,不要像現(xiàn)在總被人吵醒。我就想美美地睡一覺,睡到自然醒?!?/p>
如今這感受存在,這感受的對象存在,而感受者卻已經(jīng)不存在了。
母親曾經(jīng)存在于這個世界。
每當想起這一點,仿佛覺得有另外一個時空,母親、我、過去的生活,都在那里。它與現(xiàn)在這個只剩下我自己的時空之間,似乎不是先后的關系,而是平行的關系。
當我置身街頭、野外、陌生的地方,往往沒來由地感覺正面對著那個時空,就像遙遠之處有一陣風吹過,或一片云飄過似的。
(小白摘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惜別》,愛曦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