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心如, 吉訓超
(1.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東廣州 510405;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東廣州 510405)
近年來,肺炎支原體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的發(fā)病率和大環(huán)內(nèi)酯類抗生素的耐藥率逐漸增高,MPP進展為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的比例也逐年上升[1]。中醫(yī)學認為,病理因素“熱毒血瘀”在MPP由輕癥進展為重癥過程中起重要作用[2],與現(xiàn)代醫(yī)學SMPP發(fā)生機制中的過度免疫炎癥反應[3]、血液高凝狀態(tài)[4]有相似之處,但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過分析MPP和SMPP患兒的實驗室檢測指標,探討“熱毒血瘀”與炎癥反應、機體高凝狀態(tài)的關(guān)系,并探索SMPP的預測指標?,F(xiàn)將研究結(jié)果報道如下。
1.1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就診的270例MPP及SMPP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其中,MPP患兒195例,SMPP患兒75例。
1.2診斷標準①MPP診斷符合中華醫(yī)學會《兒科疾病診斷標準解讀》[5]中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的診斷標準,以及國家衛(wèi)計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中國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實驗室診斷規(guī)范和臨床實踐專家共識(2019)》[6]的診斷標準;②SMPP診斷同時符合國家健康委員會《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診療規(guī)范(2019年版)》[7]中的診斷標準。
1.3納入標準①2019年9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期間在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兒科就診;②年齡為1~14歲;③符合上述MPP或SMPP的診斷標準;④臨床資料相對完整的患兒。
1.4排除標準①有合并其他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感染證據(jù)的患兒;②合并皰疹性咽峽炎、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急性喉炎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患兒;③合并急性中耳炎、急性胃腸炎等其他原因引起肺外感染灶的患兒;④有肝、腎、血液系統(tǒng)、風濕免疫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疾病的患兒;⑤有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zhì)激素類藥物等特殊用藥史的患兒;⑥近期有手術(shù)史、外傷史、燒傷史的患兒。
1.5研究方法收集患兒的一般資料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2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液分析、C反應蛋 白(C-reactive protein,CRP)、乳 酸 脫 氫 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等水平差異,探討其與“熱毒血瘀”的關(guān)系,通過接受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線判斷診斷價值。
1.6統(tǒng)計方法①使用IBM 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②對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方差齊性者使用t檢驗,方差不齊者使用校正t檢驗;對非正態(tài)分布的連續(xù)變量采用中位數(shù)及四分位數(shù)[M(P25,P75)]表示,使用曼-惠特尼秩和檢驗;對二分類變量采用率或構(gòu)成比表示,使用2×2列聯(lián)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③診斷性試驗:繪制ROC曲線并計算曲線下面積(AUC)。
2.1 2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表1結(jié)果顯示:MPP組與SMPP組患兒的性別、年齡、入院前病程等方面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組與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MPP)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formation of children in the MPP group and SMPP group [M(P25,P75)]
2.2單因素分析表2結(jié)果顯示:入院時,SMPP組患兒的白細胞總數(shù)(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紅細胞分布寬度(RDW)、大血小板總數(shù)(PLC)、血小板比積(PCT)、CRP、LDH水平均明顯高于MPP組,組間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或P<0.01)。
表2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組與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MPP)組患兒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findings at admission for children in the MPP group and SMPP group[±s或M(P25,P75)]
表2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組與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MPP)組患兒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findings at admission for children in the MPP group and SMPP group[±s或M(P25,P75)]
注:WBC:白細胞總數(shù);N%:中性粒細胞百分比;RDW:紅細胞分布寬度;PLT:血小板;MPV:平均血小板體積;PDW:血小板分布寬度;PLCR:大血小板比率;PLC:大血小板總數(shù)=PLT×PLCR;PCT:血小板比積=PLT×MPV(下同)。①P<0.05,②P<0.01,與MPP組比較
?
2.3 ROC分析結(jié)合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選取WBC、N%、RDW、PLC、PCT、CRP、LDH繪制ROC曲線,以MPP組為對照時,上述指標單獨用于診斷SMPP的準確性較低(AUC<0.7);而聯(lián)合應用時可將診斷準確性提升至中等,AUC為0.734[95%CI(0.668-0.800)]。結(jié)果見圖1和表3。
表3 單因素及聯(lián)合診斷ROC分析結(jié)果Table 3 Results of single factor and combined diagnostic ROC analysis
圖1 單因素及聯(lián)合診斷ROC曲線圖Figure 1 Single factor and combined diagnostic ROC curves
2.4出入院實驗室檢查比較對出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完整的125例MPP組患兒和57例SMPP組患兒進行自身前后對照,結(jié)果顯示:出院時,MPP組患兒和SMPP組患兒的WBC、N%、CRP均較入院時降低,血小板(PLT)、PCT均較入院時升高,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jié)果見表4和表5。
表4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組患兒出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findings in children of th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group at admission and at discharge [±s或M(P25,P75)]
表4 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組患兒出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Table 4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findings in children of th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group at admission and at discharge [±s或M(P25,P75)]
注:①P<0.01,與入院時比較
?
表5 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MPP)組患兒出入院時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比較Table 5 Comparison of laboratory findings in children of the severe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SMPP)group at admission and at discharge [M(P25,P75)]
3.1“熱毒血瘀”理論闡述在肺炎支原體肺炎(MPP)病程中,“熱毒血瘀”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小兒“肺常不足”“陽常有余”的生理特點有密切關(guān)系。小兒形氣未充,臟腑嬌嫩,衛(wèi)外功能不足,易為外邪所傷而引起肺部疾患。小兒“陽常有余”,病邪常從熱化,郁閉肺臟,蘊生熱毒,灼煉陰液,導致津虧血稠,凝滯成瘀,熱毒血瘀互結(jié),病情進展為重癥肺炎支原體肺炎(SMPP),進而可引發(fā)肺實變、壞死性肺炎等[2]。“熱毒血瘀”的內(nèi)在含義包括病因、病機兩方面。作為病因,外感風熱、邪郁化熱,皆為“熱”的產(chǎn)生提供條件,“熱”具有炎熱、傷津、耗氣、動血、致癰的特點;而“毒”為火熱之極[8],且“熱深毒亦深”,“毒”可破壞臟腑功能,敗壞機體形質(zhì),導致病情加重、難愈;“瘀”既是“熱毒”的病理產(chǎn)物,又是繼發(fā)性病因,在MPP中以阻滯氣機和肺絡為主要致病特點。作為病機,“熱毒”是指機體出現(xiàn)功能亢進性的變化,在外表現(xiàn)為陽熱征象,在內(nèi)實為臟腑功能紊亂、氣血陰陽失調(diào);“血瘀”是指因氣機郁滯、熱毒傷陰導致血液運行遲緩、郁滯不暢、停滯成積的病機變化。王雪峰[9]提出,“熱瘀相虐、毒瘀互結(jié)”,可使小兒肺炎病機復雜化、病情嚴重化。
3.2“熱毒”與免疫炎癥反應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過度的免疫炎癥反應在SMPP的發(fā)生中起重要作用。肺炎支原體(mycoplasma pneumoniae,MP)的超抗原作用刺激炎癥細胞釋放大量淋巴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β(IL-1β)、白細胞介素6(IL-6)和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10],引起組織水腫和破壞;MP感染出現(xiàn)免疫球蛋白IgE升高[11],Ⅰ型超敏反應誘導氣道炎癥和氣道高反應,促使哮喘發(fā)作;MP與人細胞膜有共同抗原,引起Ⅳ型超敏反應[12],且反應強度與肺損傷程度直接相關(guān);抗原抗體形成免疫復合物激活補體系統(tǒng),導致多器官系統(tǒng)免疫損傷[13]。上述病理過程與“熱毒”的致病特點及病機變化相似。MP本身及其毒素作為外源性致熱原促使體溫調(diào)定點升高,劇烈炎癥反應使機體產(chǎn)熱增加、散熱減少[14],與“熱毒”導致發(fā)熱的外在表現(xiàn)一致。
本研究與“熱毒”相關(guān)的實驗室指標包括白細胞(WBC)、中性粒細胞百分比(N%)、C反應蛋白(CRP)、乳酸脫氫酶(LDH),且后兩者的臨床意義更顯著。CRP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常作為監(jiān)測機體感染狀態(tài)及炎癥反應的指標,其升高水平與感染及炎癥反應嚴重程度呈正相關(guān)[15]。LDH是一種在組織中廣泛表達的細胞質(zhì)酶,急性肺部炎癥時升高提示肺組織損傷,被證明是肺炎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16-17],且LDH>364 U/L可作為SMPP激素治療的參考標準[18]。Zheng Y等[19]的研究發(fā)現(xiàn),MPP患兒的N%、CRP、LDH與D-二聚體呈一致性改變,提示炎癥反應(“熱毒”)與凝血功能改變(“血瘀”)密切相關(guān)。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入院時MPP組和SMPP組患兒的CRP和LDH均超過正常上限,且SMPP組較MPP組明顯升高。Su M等[20]亦報道了CRP升高與SMPP有關(guān);而Lee E等[21]提出LDH升高與難治性MPP相關(guān)。結(jié)合出院時2組患兒CRP均降至正常,患兒發(fā)熱、氣喘氣促等癥狀均消失,提示MPP病程中“熱毒”存在,且與MPP嚴重程度有關(guān);又因小兒臟腑清靈,隨撥隨應,若肺氣得開,宣降得宜,則“熱毒”可以較快祛除。
3.3“血瘀”與機體高凝狀態(tài)現(xiàn)代醫(yī)學考慮機體高凝狀態(tài)也是SMPP發(fā)生的重要因素,通常認為與免疫炎癥損傷、抗凝血成分被抑制有關(guān)。MP可直接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或通過炎癥反應導致血管內(nèi)皮細胞損傷,激活凝血系統(tǒng),引起微血管功能障礙和血栓形成[22-23]。當機體感染較重、炎癥反應劇烈時,血小板(PLT)被誘導活化并消耗,刺激骨髓巨核細胞增生代償,出現(xiàn)循環(huán)中的幼稚型PLT和PLT總數(shù)增多,PLT大小不均一,大血小板總數(shù)(PLC)和血小板比積(PCT)升高[24-25]。
本研究與“血瘀”相關(guān)的實驗室指標包括紅細胞分布寬度(RDW)、PLT、PLC和PCT。研究發(fā)現(xiàn),入院時SMPP組的RDW、PLC和PCT較MPP組升高,但尚在正常范圍內(nèi);出院時MPP組和SMPP組患兒的PLT和PCT均超過正常上限,且SMPP組較MPP組稍高。RDW增高提示紅細胞大小不等,血流中軸擴大,紅細胞(RBC)移動時發(fā)生旋轉(zhuǎn)、摩擦和撞擊的概率增加,血流切率減小、黏度升高,符合血瘀時血液流變學改變的特點[26]。Aydinyilmaz F等[27]認為RDW與呼吸道感染嚴重程度相關(guān),且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感染的重要預測因素;Yardimci A C等[28]報道了PLT和PCT可作為COVID-19預后的評價指標。Pan C等[29]的研究證實PLT水平與MPP進展有關(guān),與本研究結(jié)果一致。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MPP病程中“血瘀”出現(xiàn)時間較“熱毒”晚,但SMPP患兒的“血瘀”較MPP患兒出現(xiàn)時間早且改變更明顯;且患兒病情穩(wěn)定、達到出院標準時,“血瘀”的情況依然存在,一方面熱性疾病灼津耗液,津傷易生,液脫難補,血液不充盈,則難以恢復其正常運行;另一方面,有研究提出“污穢之血”(血液中包含病原體、毒素、自身代謝產(chǎn)物、抗原抗體復合物等)難除[26],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MPP后期應重視活血化瘀治療。
本研究首次將實驗室指標與MPP“熱毒血瘀”理論結(jié)合進行探討,并提出將RDW、PLC和PCT應用于SMPP的早期預測,盡管使用單一指標作為SMPP的診斷標準時準確率較低,但通過聯(lián)合應用WBC、N%、CRP和LDH進行診斷時可將ROC曲線下面積(AUC)提升至0.734。由于本研究為單中心的小樣本回顧性研究,實驗室檢查僅在患兒出院及入院時進行,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后續(xù)研究可將起病時間、發(fā)熱天數(shù)、體溫變化、舌脈指紋等與生物標記物的動態(tài)變化結(jié)合分析,以進一步探究“熱毒血瘀”與MPP的關(guān)系。
綜上所述,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熱毒血瘀”在兒童MPP病程中起重要作用,且與病情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熱毒”出現(xiàn)時間早,易于祛除;“血瘀”出現(xiàn)時間晚,疾病后期可適當應用活血化瘀藥物。血分析、CRP和LDH均為臨床常用實驗室檢查,具有應用方便、取樣容易、價格低廉等優(yōu)點,可為臨床診療提供豐富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