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理軍,吳行廷,周劍洪
(南平市第二醫(yī)院,福建 南平 354200)
原發(fā)性肝癌起源于肝膽管細胞、肝細胞,多在乙肝、肝硬化人群中發(fā)生,具體特征是患病率高、易發(fā)生轉移、病程長及預后差,分析病因尚無明確定論[1],常見因素有乙肝病毒、攝入酒精過量及遺傳等,患病早期因疾病隱匿,極易被誤診或漏診,部分人群有腹脹、納差及肝區(qū)疼痛等癥狀表現時,則增加治療難度、甚至危及生命。研究發(fā)現[2],目前治療此病首選介入化療栓塞術(TACE),提高生存質量、穩(wěn)定疾病,但單純治療難以將癌細胞徹底殺滅、易引起嚴重不良后果,如肝損害等,影響療效,故建議以減緩肝功能損害、遏制腫瘤活性為目標,早期給予藥物治療尤為重要。[3]證實,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為目前常見抗腫瘤治療藥物,可抑制腫瘤新生血管生成、穩(wěn)定病情,但單純用藥效果差、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降低劑量可影響療效[4]。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本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 收治的8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為主體,分析巖黃連注射液聯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用于TACE治療中晚期肝癌患者中的價值,匯總如下。
隨機對照研究,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2年2月 收治的80例中晚期肝癌患者,科研組(40例):男女例數23∶17,年齡35~69歲,均值(51.14±5.36)歲;BMI值19~26kg/m2,均值(23.34±0.25)kg/m2;病理分級:低分化16例,中分化14例,高分化10例;臨床分期:Ⅱ期18例,Ⅲ期12例,Ⅳ期10例;參照組(40例):男女例數22∶18,年齡36~70歲,均值(51.25±5.41)歲;病理分級:低分化17例,中分化13例,高分化10例;BMI值18~25kg/m2,均值(23.31±0.24)kg/m2;臨床分期:Ⅱ期19例,Ⅲ期11例,Ⅳ期10例。P>0.05可比較?;颊咧?,對“知情同意書”簽字,經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
【納入標準】①與《原發(fā)性肝癌診療規(guī)范(2017年版)》[5]相符,經CT或MRI檢查確診;②臨床分期為Ⅱ~Ⅳ期;③與TACE手術指征相符;④未出現肝外轉移;⑤年齡35~70歲;⑥資料完整;
【排除標準】①其他惡性腫瘤;②凝血功能異常、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③免疫系統(tǒng)病癥;④肝性腦病;⑤用藥禁忌癥;⑥伴活動性出血、嚴重感染;⑦化療藥物副作用導致服藥中斷>1個月;⑧認知障礙;⑨中途退出研究。
所有對象均行TACE術,具體操作是:股動脈穿刺插管、Seldinger技術,CT或MRI檢查方式,明確病灶類型、供血情況、大小及范圍等,明確病情后給予化療栓塞療法。
參照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患者單次口服850mg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廠家: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餐后30min服用,1次/d。
科研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巖黃連注射液):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的用藥劑量、方式同參照組,聯合肌肉注射12mL巖黃連注射液(廠家:廣西河豐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Z20026725)治療,1次/d。
兩組持續(xù)用藥時間均為2周。
①肝功能:抽取空腹靜脈血2mL,離心待檢,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ST)、總膽紅素(TBiL)、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LT)、γ-谷氨酰轉移酶(γ-GT),根據儀器說明操作[6]。
②炎癥因子:抽取兩組靜脈血3mL,離心待檢,ELISA法檢測白介素-2(IL-2)、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降鈣素原(PCT),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CRP),由深圳晶美有限公司提供試劑盒,根據試劑盒說明操作[7]。
③血清腫瘤活性相關指標: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2mL,ELISA檢測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高爾基體糖蛋白-73(GP-73),儀器記錄數值[8]。
④氧化應激性:采集空腹血2mL,離心待檢,放射免疫法檢測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儀器記錄數值[9]。
⑥不良反應:統(tǒng)計出現肝功能損害、發(fā)熱及消化道癥狀的例數。
用藥前比較兩組肝功能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用藥后AST、TBiL、ALT、γ-GT指標低于用藥前,且科研組高于參照組(P<0.05),見表1。
表1 肝功能比較
用藥前比較炎癥因子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用藥后IL-2、TNF-α、PCT及CRP值低于用藥前,且科研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2。
表2 炎癥因子比較
用藥前比較血清腫瘤活性相關指標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用藥后MMP-9、VEGF、GPC-3及GP-73值低于用藥前,且科研組低于參照組(P<0.05),見表3。
表3 血清腫瘤活性相關指標比較
用藥前比較氧化應激性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用藥后MDA值低于用藥前,SOD值高于用藥前,且科研組優(yōu)于參照組(P<0.05),見表4。
表4 氧化應激性比較
相比參照組,科研組治療有效率更高(P<0.05),見表5。
表5 臨床療效比較[(n),%]
相比參照組,科研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更低(P<0.05),見表6。
表6 不良反應比較[(n),%]
有文獻報道[10],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巖黃連注射液用于TACE治療中晚期肝癌研究分析:①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種口服酪氨酸激酶抑制劑,選擇性地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阻斷其下游信號傳導,抑制腫瘤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細胞凋亡[11];②巖黃連注射液為中成藥劑,具有抗氧化、抗病毒及抗炎效果,在調節(jié)免疫方面作用較強,具有消腫利濕、清熱解毒功效,藥物中的活性成分為巖黃連總堿,對炎性反應有抑制性、對氧化應激損傷起到減緩作用,使機體免疫力增強,故聯合治療能相輔相成、發(fā)揮各自優(yōu)勢,達到預期療效、提高患者生存質量[12]。
本研究結果顯示:①科研組AST、TBiL、ALT、γ-GT值低于參照組(P<0.05),分析:患者因肝功能受損、導致癌細胞增殖,增加疾病轉移風險,故聯合治療起到協助輔助作用,改善肝功能、穩(wěn)定病情;②科研組IL-2、TNF-α、PCT及CRP值低于參照組(P<0.05),分析:上述指標可客觀反映機體炎癥程度,故聯合用藥能發(fā)揮抗炎效果、提高療效;③科研組MMP-9、VEGF、GPC-3及GP-73值低于參照組(P<0.05),分析:VEGF為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生理功效呈多樣性,促使腫瘤形成新生血管,MMP-9為基質金屬蛋白酶,降低細胞外基質中膠原等成分,使腫瘤侵襲、轉移能力增強,GP-73在膽管上皮細胞表達,屬跨膜蛋白,其水平與肝細胞受損有關,也與肝功能有關,GPC-3為糖蛋白,轉移病灶、正常肝組織中含量偏低,通過監(jiān)測上述指標、利于觀察肝癌疾病,故聯合用藥相輔相成,減輕血清腫瘤活性,利于促進腫瘤細胞凋亡、抑制增殖[13];
④科研組MDA值低于參照組,SOD值高于參照組(P<0.05),分析:因化療創(chuàng)傷性、刺激性較強,導致患者出現氧化應激性,故聯合治療能發(fā)揮抗氧化效果,減輕應激程度、利于改善預后[14];⑤科研組較參照組不良反應更低(P<0.05),分析:單純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雖能起到一定作用,但用藥不良反應較多,影響患者服藥依從性,故聯合用藥在達到療效的同時,還能減少副作用,保證用藥安全及有效性;⑥科研組較參照組有效率更高(P<0.05),說明本文與周旭林[15]文獻相似,故聯合用藥能提高療效。但本研究仍有不足:如觀察年限較短、所選病例不足等,建議后期開展相關研究時,綜合考慮上述因素,延伸研究深度、廣度,結合病情提供對癥治療,保證治療方案的有效性,達到延長患者生存期的目的。
綜上所述:中晚期肝癌患者行TACE治療期間輔助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巖黃連注射液治療能抑制腫瘤血管新生、減緩炎癥反應,改善肝功能、氧化應激性,達到預期療效、還能保證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