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淮濱縣三空橋鄉(xiāng)第二中學 鄭海玉
閱讀能力是學習每門課程的基礎,閱讀能力是一個人終生發(fā)展和學習的必備條件。抓住了閱讀課堂教學,便是把握住了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根本。一切能力和習慣只有在持續(xù)的練習中才能產生,要做到塑造學生閱讀能力這一目標,只有在教師的輔導下,根據學生持續(xù)的閱讀主題活動來完成,不然就算不上塑造學生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繁雜的邏輯思維活動,現階段,許多初中語文課堂依然滯留在視覺效果和觸覺的刺激環(huán)節(jié),教師沒有對知識開展梳理。而泛泛的基礎知識學習,讓學生錯過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關鍵期。因此,怎樣挖掘閱讀材料中的內容,怎樣推動學生開展高質量的閱讀,使學生學會與作者互動交流,完成學生見識提高、邏輯思維培養(yǎng)的總體目標,還需教師進行持續(xù)的探究與實踐活動。教師務必依據教材內容的優(yōu)點以及學生的閱讀基礎因材施教,引導學生熟讀深思,具體指導學生閱讀的方法,將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緊密聯系起來,以此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本文從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出發(fā),剖析了開展語文閱讀課堂教學的對策。
初中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能幫助學生了解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讓學生在語文基礎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在閱讀教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需有目的地塑造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與學生所學習的基礎知識一樣關鍵。根據合理的教學方法,教師可塑造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在新課程標準的引導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但要給學生傳遞大量的基礎知識,還要著眼于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塑造,讓學生把握科學合理的閱讀方式,尋找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閱讀的效率。例如,教師可借助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為學生提供思索空間。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應給學生提供塑造思維能力的空間,讓學生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開展閱讀,在閱讀過程中給學生明確提出詳細的問題,讓學生在小組內根據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解決困難,進而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對問題開展溝通和討論,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還可以采用自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重視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讓學生得到充足的情感體驗,以此有效提升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與思維能力。
例如,在《變色龍》一課的閱讀教學當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利用課堂質疑的方式向學生提出:“整篇小說為我們講述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按照一本小說情節(jié)的發(fā)展,本篇課文一共可以分為幾個部分,這幾個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本篇小說采用了什么樣的方法來對人物的形象進行刻畫的?”等問題,讓學生試著利用粗細結合的方式來閱讀課文,從課文當中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隨后,教師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實際閱讀情況,帶領學生逐段對本文的情節(jié)展開閱讀和學習,重點體會小說當中是如何利用語言描寫對人物進行刻畫的。比如,本篇小說一共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其中,警官在處理“狗咬人”事件時,反復改判了多次,在多次改判的過程中,能夠突顯出這名警官專制蠻橫、見風使舵的變色龍形象。最后,為了實現對學生語文閱讀意識的誘發(fā)和啟迪,教師可以就本篇小說的內容,為學生開發(fā)和設計“分角色閱讀”這樣一個閱讀實踐活動。在此次分角色閱讀活動當中,隨機選擇幾名學生負責飾演小說當中的幾個人物,并展開對話,從而在對話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小說中奧楚蔑洛夫的形象特征。當然,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還可以在整個閱讀教學結束之后,向學生布置“作為一篇諷刺小說,它的諷刺藝術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這篇小說在選材上有何鮮明的特色?”等課后閱讀作業(yè),讓學生在課后去深度閱讀課文,從而在完成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中感受小說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藝術內涵。
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為強化學生參加語文閱讀的興趣,教師需明確學生對語文閱讀欠缺興趣的直接原因。例如,教師是否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習時假如教師只讓學生剖析文章內容中的藝術手法,沒有重視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學生難以意識到自己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閱讀內容不能僅限于教材內容,教師還需引導學生去讀一些課外讀物。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不可以逼迫學生讀什么種類的書,要重視學生的意向,給他們推送一些他們喜愛的書。教師要及時和學生溝通交流,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有疑惑的情況下,立即幫助學生解決困難,讓學生對所讀內容的了解更為深入,進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也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產生不一樣的認識。盡管語文閱讀針對學生的閱讀要求愈來愈高,也針對學生的閱讀量明確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但教師要始終著眼于語文課堂教學根本,從刺激學生閱讀興致這一視角考慮,重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重視塑造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對閱讀維持激情。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不但要重視學生閱讀思維能力的塑造,還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推動學生的發(fā)展。
例如,在教授《三峽》時,為了調動學生積累文言詞語的積極性,并對文言文產生閱讀興趣,教師要創(chuàng)新閱讀教學手段,通過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主題,即祖國壯美的山河。讓學生圍繞對祖國山河的欣賞,說出自己的理解,包括學生曾經的旅游經歷等,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充滿興趣。在進入課文的學習之后,學生確實在理解文言文上存在一定的問題,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少些障礙,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在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出問題,通過這種創(chuàng)新性的先學后教,讓學生提出的問題更有重點,突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難點,也讓學生的閱讀有實質性進步。
在初中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構建豐富而迎合現實的課堂教學情景,可以激活課堂教學氣氛,豐富學生的閱讀感受,促進學生與文字的深度對話,從而使學生得到語言、邏輯、思維、審美等層面能力的培育。教師要弄清楚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在恰當的時機創(chuàng)新課堂設計,使學生沉浸在閱讀感受中,完成從機械的被動接受到自由閱讀的轉變。教師依據學生特點、教材內容、閱讀目標等元素,構建形象切合、感情誠摯、寓意豐富的課堂教學情景,這是促進閱讀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方式之一。在閱讀過程中,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可以充分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綜合性閱讀環(huán)境中感受,產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chuàng)造力,推動學生語文閱讀素質的發(fā)展。構建日常生活情景,可以激活學生的閱讀感受。教師所構建的符合實際的日常生活情景,可以貫通日常生活與語文閱讀之間,以生活之豐富來促進學生掌握語言文字,有利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產生個性化認識。教師構建的問題情景,可以促進學生開展深層閱讀。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構建問題來整合課堂教學,有利于產生串聯整個課堂教學的線索,讓學生真正完成語文閱讀,簡潔而意味無窮。學生則在問題情景中加深了對教材內容疑難問題的了解,對文字產生了深入研究的沖動。此外,也有許多情景可以構建,教師可依據課程內容靈活挑選。
比如,在學習《老王》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閱讀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老王的人物形象。學生在熟讀故事情節(jié)、把握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要從老王的人物性格身上總結出他的性格特征。為了強化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師所創(chuàng)設的閱讀情境指向了由學生來刻畫老王的人物畫像,更加體現了學生對課文的自主性理解。教師隨機抽取出幾個學生給老王畫的像,讓學生分析自己在描繪老王的形象時,借鑒了課文中的哪些描述,讓學生從把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過程中,根據自己所畫的老王的圖去推測老王的性格特征。這種形象化的情境,有助于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并且在自己繪制的老王自畫像中,對老王這個人產生更全面的認識。此外,教師還可以選擇《回憶我的母親》這篇課文作為教學的內容,讓學生自行去進行閱讀。為了促進學生學會以時間順序去分析閱讀材料,并根據課文內容體會如何用具體事例去描寫人物,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圍繞文章思想的要點,讓學生去探討作者母親的高尚品德。從這一角度出發(fā),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組織學生將文章中能夠體現母親高尚品德的文字勾畫出來,同時鼓勵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語言的重新組織和表達,讓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在學生表達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肯定,讓學生能夠順著自己的邏輯說出自己對文章的理解,從而加深學生對具體問題的思考、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等。
閱讀課堂教學效果影響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學生只有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才可以慢慢領悟、分析課文,學會剖析閱讀材料,從而加強閱讀技能。因此,在塑造學生閱讀本領時,教師應該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核心,根據語文閱讀訓練,合理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閱讀教學中,要完成學生閱讀素質的提高,就應當明確閱讀課堂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互動活動,必須由二者共同努力,進行有效的溝通,有效的信息傳遞。教師只有發(fā)揚民主精神,才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影響力,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敢于懷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民主化地參加課堂教學,給學生設計閱讀訓練,隨后提出要求,要求學生對具體的閱讀訓練計劃給出建議,并說明理由。學生可以提意見,教師閱讀學生的提議并用心剖析,從這當中選擇可行性的提議,并將這種提議逐漸貫徹落實在閱讀訓練中。這類方式受到了學生的全力支持,作為閱讀主體的學生可以充足感受到獨立學習的樂趣和參加閱讀實踐活動的開心。教師所制定的閱讀訓練目的性較強,只有學生樂于參加閱讀訓練,才能根據和學生之間的由淺入深的相互配合,提高學生的閱讀本領。
例如,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教師不僅要帶領學生分析課文中描寫景物時有多么細致,還要從作者抒發(fā)的情感入手。為了讓學生在課上進行有價值高品質的閱讀練習,教師通過自己勾畫的重點,讓學生進行閱讀訓練。這時,注意給學生自主權,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閱讀。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或閱讀喜好選擇重點內容進行閱讀并分析,從對課文的理解與分析入手,在景物分析和語言品析的過程中,掌握文章是如何描寫景物的,具有哪些語言特點等。學生在理解托物言志手法時,往往難以理解的是具體的“物”與“志”之間的聯系,因此,通過閱讀練習,讓學生反復閱讀課文,有助于學生從課文的語言中分析并掌握景物特點。
在初中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布置語文閱讀作業(yè),可以幫助學生對已學知識進行消化和吸收,有利于學生想象力的發(fā)展,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要想讓學生把握閱讀技能,就需要學生對閱讀技能和語文基礎知識進行長期的累積與消化吸收,因此,教師在設計語文閱讀作業(yè)時要留意作業(yè)量,不可以由于急于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提高學生的閱讀實際效果,就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而應采用由易到難的方法,保證學生可以高效地完成作業(yè)。與此同時,家庭作業(yè)的方式不可以過度死板,閱讀挑戰(zhàn)性要高。在設計閱讀作業(yè)時,要依據學生的心理需求,豐富作業(yè)方式,設計具有挑戰(zhàn)性的作業(yè),有利于學生迅速在作業(yè)中進入思考。此外,語文閱讀作業(yè),要注重如何把學生在課上所學到的閱讀技能在閱讀實踐活動中進行發(fā)揮,因此,教師要重視閱讀實踐活動的制定與分配,融入課外的閱讀資源,反映出一定的開放性。
例如,在教學《驛路梨花》之后,為了切實提高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的閱讀效果,教師可以依照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閱讀課外書籍”的閱讀作業(yè)。學生需利用課余的時間去閱讀教師所推薦的與《驛路梨花》相類似的《第二次考試》《謝謝您,師傅》《最后一只烤紅薯》等這幾篇文章,從而在完成閱讀作業(yè)的過程中熟練掌握一些有效閱讀的方式方法,切實實現閱讀本領的提升。
總之,在閱讀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主題活動便是閱讀,要提升閱讀課堂教學的品質,就要緊抓學生的閱讀解讀方式,重視學生對閱讀方式的習得情況,在課程內容講課過程中,要重視課堂教學的溝通交流問題,積極主動地與學生互動交流,在課堂上形成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場面。與此同時,教師要客觀分析一下現階段語文課程對學生考查的主要能力,即閱讀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需塑造學生的閱讀思維能力,根據閱讀訓練讓學生養(yǎng)成科學的閱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