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大港海濱學校 蒲寶珍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提升,更傾向于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長期以來,心理健康領域被關注最多的則是學生的心理健康。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初期,自我意識較為凸顯,情緒敏感變化快,有些中學生在長期的情緒壓抑中甚至產生了極端、偏執(zhí)的現象,產生了過分悲觀、抑郁等不良心理問題,因而備受社會各界關注。因此,從多個渠道,采用多種手段為中學生營造積極心理體驗,干預其消極心理體驗,成為中學生心理教育領域值得研究的課題之一。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學生因周邊環(huán)境的改變、接收信息的不同、原生家庭的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家長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學校教育環(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阻礙了其心理積極體驗的發(fā)生,更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因此,在發(fā)現中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要全面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積極采取措施對其進行積極的心理體驗的干預,是教育活動中舉足輕重的一項教育內容。
近幾年,心理學家、學者對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約有10%~30%的中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抑郁、焦慮、自卑等不良情緒及其引發(fā)的各類極端行為,已經成為制約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調查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現狀,一方面,為更全面地了解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整體情況和個體差異,另一方面,為干預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路徑提供翔實的參考依據。
天津市三所市區(qū)中學的300名中學生,其中男生150名,女生150名。
1.主要調查內容:認知力量(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情感力量(執(zhí)著、自信、愛人)、人際力量(領導力、合作力)、超越力量(堅定信念,持之以恒)、自我調節(jié)力(轉移或轉化負面情緒)五項。
2.主要方式為問卷答題。
3.評價方式為累計分數。
男生在認知力量和人際力量上整體分值較女生高,在情感力量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上偏弱。女生在情感力量、超越力量和自我調節(jié)力上都優(yōu)于男生,但在認知力量和人際力量上則稍遜于女生。由此可知,中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屬于中上等水平,超越力量和認知力量相對較高,情感力量和自我調節(jié)能力稍顯薄弱。因而在其心理健康品質的健全和強化上還有一定的拓展和上升空間。
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因此更容易受到來自學習問題的困擾。有的中學生因學習成績不理想而萬分苦惱,有的中學生因為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不能補足自身短板而苦惱,還有的中學生因為家長對自身學習成績要求高,但自己無法取得好成績而苦惱,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影響積極心理體驗的形成和獲得。
學校和家庭是學生主要的學習環(huán)境。有的學校為學生營造的學習環(huán)境較為寬松、和諧,學生的心理壓力小,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的概率就大。教師注重對學生進行正能量引導,學生就更容易體驗到快樂和幸福,反之,則影響其積極心理體驗的產生。在家庭學習環(huán)境中,有的家長過于注重學生分數,并以此作為衡量其是否努力學習的關鍵因素,且一旦學生成績下滑,就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懲罰措施,嚴重影響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
對正處于身心發(fā)育敏感期的中學生而言,學校和家庭生活環(huán)境也是影響其產生積極心理體驗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有的家庭經濟條件稍微好一些,學生就更容易體驗到來自物質滿足獲得的自信心;如中學生成長的生活環(huán)境被嫉妒、猜疑、諷刺充斥,則阻礙了其積極心理體驗的獲得通道;有的學校更注重對學生德育品質的培養(yǎng),學生間的交際、相處充滿了和諧、有愛的氛圍,學生在生活中呈現出的情緒就會更穩(wěn)定,積極心理體驗就會更易形成。此外,互聯網的發(fā)展,傳播信息的速度更快,各類吸引學生的信息增多,中學生極易出現沉溺于手機、游戲的現象。
好的性格特質更容易讓周圍的人感受到因對方情緒穩(wěn)定帶來的安全感和親近感;好的表達能力能讓周圍人體驗到因被人肯定和稱贊而調動的愉悅、快樂、興奮的情感因子,讓人產生好感和信任感。初中階段,是學生逐步脫離依賴環(huán)境步入獨立環(huán)境的過渡期,其積極心理體驗的獲得,與外在環(huán)境因素帶給其的感官影響有直接關系。反映到具體層面,即初中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釋放的情感因素對其產生的心理暗示。調查顯示:當今社會,中學生因人際交往問題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的概率越來越高。當人際交往出現不順或者受到阻礙,很多中學生會產生被孤立感、被拋棄的失落感,致使其不能正視人際交往中出現的問題,很容易產生性格自閉、意志消沉等現象,影響其學習成績。
積極心理學理論中,積極心理體驗能激發(fā)人的潛力,發(fā)展人的綜合能力。中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有助于其學習成績的提高、學習能力的增強、參與社會文化活動的主動性、建立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當學生的積極心理體驗形成受阻,或發(fā)現學生呈現出悲觀、焦慮、暴躁等情緒問題時,父母或教師一定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對其進行心理教育,有效疏導和化解學生的不良情緒,使其心理趨向于健康狀態(tài)。
家庭是學生生活和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是其最熟悉的環(huán)境,也是能讓其徹底放下內心戒備的環(huán)境,學生對其依賴度最高。因此,家庭在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產生和獲得的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諸多父母在面對學生出現焦躁、憤怒、低沉等情緒時,往往不詳細加以了解便通過怒吼、批評或嘲諷等方式武斷處理,為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不自知,導致部分中學生出現叛逆期提前、“跟家長對著干”等各種家庭教育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和家庭氛圍的和諧。
特別是原生家庭環(huán)境相對特殊的初中生,其進入初中階段后,性格會從原來的多數情況下依賴家人照顧的幼稚期步入個性逐步發(fā)展的獨立期,心理發(fā)展上呈現出特有的過渡性。此時,其性格中的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和迫使性交織存在,性格起伏不定,加之原生家庭環(huán)境引發(fā)的自卑感被無形中放大,其內心的思想壓力增加,性格喜怒無常,做事固執(zhí)偏執(zhí)。同時,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識強烈不向他人輕易吐露心事,不愿主動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做出一系列的閉鎖行為,如因一時負氣“離家出走”,因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而“自我封閉”,因對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產生排斥感而“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因父母過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行為“對父母置若罔聞”,因覺得自己已逐漸成熟而“壓根不聽父母的建議”等現象,此都是影響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獲得的障礙。
因此,作為初中生的第一監(jiān)護人家長一方面要深入而細致地觀察掌握孩子的情緒變化,并適度引導孩子的情緒由負面向正面轉化;另一方面要及時觀察孩子的心理變化,全方位了解孩子心理健康狀態(tài),以便在孩子出現心理問題時能第一時間采取有效的方式對其進行干擾、疏導和療愈。同時,家長作為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任教師,應盡量以更多的耐心和有愛的態(tài)度去關注孩子的思想變化、理解孩子的情緒波動、尊重孩子的個人觀點等,從而提升溝通的頻率和質量,做孩子真正的朋友。此外,在面對孩子出現學習成績下滑、“身在曹營心在漢”等各種令家長苦惱和焦慮的問題時,一定要注重用家庭教育的方式,切忌言語過激引發(fā)孩子的極端行為。而是要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讓孩子感受到愛的溫暖和力量,促使其敞開心扉,將自身視線焦點轉移到處理現實問題上。如此,才能助力孩子產生積極心理體驗,獲得自信、感受到幸福,健康地成長。
除了家庭,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主要是因為學校是學生除家庭外,待的時間最長、最容易受到其環(huán)境影響的場所。尤其對中學生而言,已經脫離了高度依賴家庭的年齡段,對學校的需求比家庭要多得多。在學校教育環(huán)境的耳濡目染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品質得以確定和固化。因此,最大程度地契合學生身心發(fā)育特點,改善教育教學策略,對學生進行積極心理體驗評價,為學生營造充滿正能量的學習環(huán)境和交際環(huán)境,是助力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獲得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首先,學校可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心理疏導與療愈講座、心理咨詢等相關心理教育課程,使心理健康教育成為中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從源頭上有效防范中學生各類心理問題的產生。其次,學校要持續(xù)推進良好師德師風的建設,使教師能從心理上關注學生的需求,關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最后,教師也應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綜合性評價,避免因“一刀切”的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挫傷初中生的自尊心,從而為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的獲得創(chuàng)造條件。
經過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情感力量,雖然其極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但也已有基本的判斷能力和情緒調控能力。換句話說,影響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的內在、外在因素有很多,并不是單一因素造成的。因此,促進中學生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的關鍵,在于對學生周圍影響其心理積極狀態(tài)的多種因素的充分了解、把握和控制。如準確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家長的基本訴求,一方面,極力教育理念,從根本上為學生營造積極向上的學習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另一方面,及時做好家校聯動工作,實現家庭和學校的無障礙溝通,為中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的獲得構建環(huán)境。
要實現家校聯動,教師就要充分了解學生的整體情況和心理特點,在教育活動中,積極創(chuàng)新思想、創(chuàng)設環(huán)境,為學生營造正向的愉悅的學習氛圍,致力打開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構建的通道。如在教學活動中,適時將適宜的教學素材引入課堂,幫助學生建立人際交往中的互助和欣賞意識;尋找合適的教育時機,適時轉化教育活動和教學實踐中的消極環(huán)境因素,使學生能受到持續(xù)的正向的感染。在面對學生之間的交際矛盾時,可借用名人典故引導學生感受古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從而領悟朋友間相處的原則和規(guī)矩;教師可減少理論型作業(yè)的布置,盡可能地分層次設計作業(yè),設計合作型的實操性作業(yè),在教學實踐中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同時也應多采取支持性策略,給予學生正向的細致的評價,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鼓勵、支持和愛,從而幫助學生轉化可能存在的其他消極心理體驗,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認知角度和行為方式。以學校作為規(guī)范學生行為的實戰(zhàn)場,使家庭成為強化學生良性行為的蓄水池,家校共育才能形成聯動教育機制和體系,使學生能將在學校培養(yǎng)的良好習慣有效帶入家庭,并能在家庭的監(jiān)督中實現鞏固和提升,從而為學生積極心理的形成和持續(xù)構建和諧的、良好的環(huán)境。
就學生積極心理體驗的獲得而言,一方面,源于既定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另一方面,源于隨機性事件對學生心理體驗的影響。例如,經常沉溺于自我世界的中學生,會更多地感到無助和沮喪,對學習提不起興趣;而對校內各類活動活躍度高的學生,卻經常能體驗到真切的快樂,交到志趣相投的伙伴,這就是隨機性事件對學生心理體驗的不同影響。由此,學??梢愿鶕陨韺嶋H和學生的需求,組織開展相關的提高學生積極體驗的活動,如“感恩節(jié)活動”“學生互助活動”“感動我的生活故事”等,運用活動策略,帶動學生參與,使學生在活動中釋放不良情緒,發(fā)現生活中的美好。另外,還可以充分結合教學目標的設置,舉辦精彩多樣的知識競賽、戶外拓展等對中學生吸引力更強的活動,讓其在社會化活動的參與中,捕捉自身積極心理體驗,從而增強認知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
總之,積極心理體驗的形成和獲得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極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但無論外在因素如何變幻,能助力學生獲得積極心理體驗的原動力,始終源于學生內心對愛的重視和感受。而盡可能地為中學生營造良好的積極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都是較基礎也較為重要的干預途徑,也是助力中學生積極心理培養(yǎng)的關鍵因素和重要手段。唯有如此,才能為中學生實現心理健康打通路徑,助其獲得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