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任俊華 馬立章 周一甫
河南省開封市中心醫(yī)院 1 康復醫(yī)學科 2 中醫(yī)康復醫(yī)學科 475000
腦卒中是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可導致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有較高的致殘率。腦卒中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臨床較多見的繼發(fā)病癥,由于患者神經系統(tǒng)功能受損,導致患者出現(xiàn)下肢肌力下降、僵直等癥狀,從而出現(xiàn)站立平衡失調、步行困難等癥狀,對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1]。目前臨床多以常規(guī)抗凝、降壓等基礎治療,結合任務導向性訓練等康復訓練措施改善患者預后,任務導向性訓練是根據(jù)患者個體能力制定具體任務的功能性訓練方式,通過引導患者完成相應任務,提高其下肢運動功能,但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單一的功能訓練效果有限,不能滿足臨床需求[2]。頭針療法是中醫(yī)診療技術中的特色療法,通過刺激頭部特定穴位可調節(jié)中樞運動神經系統(tǒng)興奮,有助于促進神經功能的康復[3]。基于此,本文旨在觀察腦卒中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應用頭針輔助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2月—2020年11月我院收治的119例腦卒中后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兩組:對照組59例,男37例,女22例;年齡49~71歲,平均年齡(56.31±3.25)歲;病程15~60d,平均病程(33.42±3.56)d。觀察組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51~72歲,平均年齡(56.45±3.31)歲;病程17~60d,平均病程(33.38±3.52)d。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選擇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腦卒中下肢運動功能障礙診斷標準[4];(2)首次發(fā)病,意識清醒,生命體征平穩(wěn);(3)單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4)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等。排除標準:(1)有頭針治療禁忌證的患者;(2)顱腦外傷、顱內腫瘤患者;(3)非腦卒中引起的下肢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和常規(guī)康復訓練。藥物治療包括阿托伐他汀鈣片(北京漢典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13108,規(guī)格10mg)口服,10mg/次,1次/d;阿司匹林腸溶片(大同市利群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H14022744,規(guī)格50mg)口服,100mg/次,1次/d。常規(guī)康復訓練包括床—椅轉移訓練、站立平衡訓練、步態(tài)訓練等,20min/次,1次/d。對照組采用任務導向性訓練,訓練措施為:囑患者平臥位,分別進行側臥屈膝、仰臥屈膝、雙橋式運動、下肢內收外展運動、直腿抬高等訓練,每項運動3~5min,1~2次/d,訓練期間可循序漸進地增加下肢控制時間,或對小腿增加阻力進行訓練。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頭針治療:頭針取穴為頂顳前斜線(前神聰至懸厘穴)上1/5和頂顳后斜線(百會至曲鬢穴)上1/5,均取病灶側穴線,取穴定位參考據(jù)《針灸學》中定位方法,對穴位常規(guī)消毒后,采用一次性毫針以15°刺入頭皮下,當指下感到阻力減少時提示針尖抵達帽狀腱膜下層,此時將針身與頭皮平行的角度刺入約30mm,然后以快速捻轉手法施針,頻率約150次/min,留針30min,留針期間可同時進行任務導向性訓練。兩組患者均持續(xù)干預2個月。
1.4 觀察指標
1.4.1 足底壓力分布:分別在治療前后采用步態(tài)功能評價系統(tǒng)(意大利Sensor Medica公司)對患者站立狀態(tài)下足底壓力分布進行檢測,包括健側后足、患側前后足、雙側全足觸地面積,健側、患側前足、后足、全足負重。
1.4.2 步行能力:在治療前后分別采用10m步行時間和6min步行試驗(6MWT)對患者步行能力進行評估,10m步行時間評估方法為:在平地測出距離,長度為10m,記錄患者走完10m的時間,無法獨立步行或步行10m時間超過6min以6min計算,測量3次后取平均值;6min步行試驗:測量患者干預前后6min內徒步最快步行距離,治療前后差>50m具有臨床意義。
1.4.3 神經營養(yǎng)因子:于治療前后分別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經離心處理后,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患者血清中腦源性神經營養(yǎng)因子(BDNF)、神經生長因子(NGF)及神經營養(yǎng)素-3(NT-3)水平。
2.1 神經營養(yǎng)因子 干預2個月后,兩組患者NT-3、BDNF及NGF水平均較干預前提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神經營養(yǎng)因子對比
2.2 足底壓力分布 干預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健側和患側前、后、全足觸地面積均較對照組提高更明顯,觀察組患者健側前、后、全足負重比較對照組降低,患側負重比較對照組提高(P<0.05),見表2。
表2 兩組足底壓力分布對比
2.3 步行能力 干預2個月后,兩組患者10m步行時間均較干預前縮短,6MWT較干預前提高(P<0.05),且觀察組6MWT長于對照組,10m步行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步行能力對比
中醫(yī)將腦卒中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歸入“中風”“偏枯”等范疇,認為患者多因年老臟腑功能減弱,氣虛無力運血,導致血脈瘀阻、經筋失養(yǎng),治療應益氣活血、宣通經絡[5]。頭針療法是基于中醫(yī)學經絡學說和現(xiàn)代醫(yī)學神經理論的治療方式,可直接刺激頭部特定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6]。腦卒中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的患側下肢運動功能受限,承重能力和運動能力多由健側代償,導致健側步態(tài)模式受到累及,主要表現(xiàn)為健側足觸地面積增加,負重比提高,對患者進行干預前后的足底壓力分布檢測可了解患者下肢功能重建的關系及干預后的效果。本文結果顯示,干預前患者足底壓力以健側承重為主,患側足底以足前部和足外側緣為主,干預2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健側全、前、后足負重比低于對照組,患側負重比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健側和患側前、后足及全足觸地面積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10m步行時間短于對照組,6MWT長于對照組,提示頭針結合任務向導性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足底壓力分布情況,提高步行能力。任務向導性訓練中下肢內收外展運動、雙橋式運動等訓練可提高下肢肌群肌力,增加膝關節(jié)及髖關節(jié)運動控制能力,有助于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為后續(xù)步行建立基礎。頭針療法選擇的針刺區(qū)域和大腦皮質中央前回、后回的投影區(qū)相吻合,針刺該區(qū)域可引起對側支配區(qū)域的肌肉收縮,刺激中央前回、后回區(qū)域接受對側骨骼肌、肌腱及關節(jié)的本體感覺沖動,以增強錐體束對對側支配區(qū)域肌肉的控制,有利于患者患側下肢運動功能的康復,促使足底壓力重心由健側向患側平衡,從而改善患者足底壓力分布,提高患者站立平衡和步行能力[7]。此外,顳頂線屬督脈,可調節(jié)陽經氣血,針刺顳頂線區(qū)域具有疏通經絡、調和氣血的作用,有利于改善腦循環(huán)、調節(jié)腦皮質功能以及下肢功能的重建[8]。BDNF、NGF與NT-3同為NGF家族的主要神經營養(yǎng)因子,在神經系統(tǒng)的生長發(fā)育中有重要作用,其對神經元的形成和生存有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當腦卒中患者神經元受損時,導致神經細胞因子合成減少,降低神經細胞的保護作用,影響預后康復。本文結果顯示,干預2個月后,觀察組BDNF、NGF及NT-3水平均較對照組高,提示頭針結合任務導向性訓練可明顯提高患者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頭針治療可提高大腦皮層傳入神經的敏感性,刺激腦部活血機制,在留針的同時進行任務導向性訓練等康復訓練對整合大腦中樞運動模式的重新建立具有重要意義,兩種干預方式結合運用可達到協(xié)同效應,從而進一步提升干預效果[9]。但本文仍存有不足之處,如施針者技術水平的差異不同于藥物治療;指標評定多采用量表的形式,在評定的過程中可能帶有主觀因素;以上因素可能導致研究結果出現(xiàn)偏頗,后續(xù)應統(tǒng)一施針者,豐富客觀觀察指標,為臨床提供更詳細的參考。
綜上所述,腦卒中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應用任務導向性訓練結合頭針療法效果明顯,可有效改善患者足底壓力分布情況,提高步行能力,提升神經營養(yǎng)因子水平,有助于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