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娜 白 皛 仇子鈺 盧南君 羅 軍 李 錄
1 中央軍委聯(lián)合參謀部警衛(wèi)局衛(wèi)生保健處,北京市 100017; 2 解放軍總醫(yī)院第三醫(yī)學中心老年醫(yī)學科
隨著我國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意外傷害和突發(fā)疾病的可能性也明顯增加,急危重癥患者在入院前接受的救護稱為院前急救,是急救服務體系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和重要基礎部分[1]。由于每個國家或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醫(yī)療資源、醫(yī)療水平不同,各自的院前急救模式也不盡相同[2],但基本的急救原則都是一致[3]。院前急救是否合理、有效、及時,影響患者的生死存亡,也十分影響患者的愈后,但患者從發(fā)病到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到場施救往往需要一定時間,其間廣大非醫(yī)務人員是院前急救的主力人群。因此廣大非醫(yī)務人群在患者生命急救黃金時間窗能否及時對患者進行施救是影響患者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但既往相關機構的調查顯示75%~88%的猝死發(fā)生在非醫(yī)務人員在場的院外,由于缺少醫(yī)務人員的及時救治,95%患者入院時已死亡,其中35%~40%如在發(fā)病后經及時的心肺復蘇等急救,可以挽救生命,因此重視非醫(yī)務人員的院前急救知曉和培訓十分重要[4]。目前國內缺少對非醫(yī)務人員院前急救知曉的調查,更缺少針對性的急救培訓。本研究將對非醫(yī)務人員從生命支持技術、創(chuàng)傷處理、其他技能等方面的知曉狀況及培訓需求等內容進行調查并分析,從而制定更加科學的院前急救人員培訓方案,針對性地完善院前急救模式。
1.1 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于2019年7—8月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qū)共1 166名非醫(yī)務人員發(fā)放自行設計的電子調查問卷進行調查研究。發(fā)放電子調查問卷1 166份,有效回收問卷為1 138份,有效率為97.60%。納入標準:(1)完成9年義務教育;(2)自愿參與調查。排除標準:精神疾病及智力障礙者。
1.2 方法 根據院前急救基礎知識及技能設計調查問卷,問卷首頁編寫統(tǒng)一的指導語,向填寫調查人員簡明解釋問卷目的和方法。取得在被調查人員告知知情同意原則下保證其信息的保密性,隨后被調查人員在30min內獨立完成問卷,其間不允許求助他人、查閱手機、書籍等任何形式的資料和參考載體。調查問卷主要包括以下內容:被調查人員的基本信息(年齡、性別、學歷、職業(yè));包括生命支持技術、創(chuàng)傷處理、其他技能共22項院前急救技能的知曉及掌握情況、知曉途徑、培訓需求度評分。該問卷共有73道題目,其中3道為主觀題,余為選擇題。
2.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 被調查的1 138名非醫(yī)務人員中,男600名(52.72%),女538名(47.28%);平均年齡(37.01±1.49)歲,其中18歲以下18名(1.58%)、18~45歲835名(73.37%)、45~60歲260名(22.85%)、60歲以上25名(2.20%);最高學歷為本科以下631名(55.45%)、本科431名(37.87%)、研究生及以上76名(6.68%)。
2.2 院前急救技能知曉及操作情況 將參與調查人員關于生命支持技術、創(chuàng)傷處理、其他技能等院前急救技能項目的知曉掌握程度分為“從未聽過”“僅聽過”“知道內容及含義”“模擬人身上操作過”“現實生活實踐過”5個程度進行調查統(tǒng)計,知曉認定為后四個程度,有操作經歷認定為最后兩個程度。計算出相應百分比,結果顯示調查人員對院前急救技能知曉率不等(45.96%~89.37%),有些技能相當一部人“從未聽過”。有操作經歷的比例則更低,很多技能九成以上人員無任何操作經歷,見表1。知曉或操作這些院前急救技能項目的途徑有電視、網絡、微信等媒體宣傳(70.65%),主動查閱相關資料自學(6.94%),專業(yè)機構培訓(包括醫(yī)學院、120急救中心、紅十字會等)(13.47%)和遇到突發(fā)事件發(fā)生的臨時應急處理(8.94%)。
表1 院前急救技能知曉及操作情況[n(%),n=1 138]
2.3 院前急救技能培訓需求評分 將參與調查人員關于生命支持技術、創(chuàng)傷處理、其他技能等院前急救技能項目的培訓需求程度進行自我評分,每個項目的分值為0~10分,0分表示不需要培訓,10分表示非常需要培訓,結果顯示所有項目的培訓需求評分都較高,排在前5項的院前急救技能為溺水急救、燒燙傷急救、食道異物緊急處理、心肺復蘇術(CPR)和各部位外傷止血包扎,見表2。
表2 院前急救技能培訓需求評分情況
2.4 影響院前急救技能培訓需求評分的因素 根據性別、年齡分段和最高學歷的不同,分別計算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不同最高學歷人員對所有院前急救技能培訓需求的平均分值,使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處理數據,發(fā)現性別、年齡分段和最高學歷的不同都是影響非醫(yī)務人員院前急救技能培訓需求評分的因素(P<0.05)。其中,女性培訓需求高于男性,45~60歲的中年人和最高學歷為本科的人群培訓需求評分相對更高,見表3。
表3 影響院前急救技能培訓需求評分的因素
2.5 最需要開展急救培訓的職業(yè) 從問卷的職業(yè)統(tǒng)計結果來看,本次調查問卷的對象涉及多領域、多專業(yè),既包含了上班人群,也包含了無業(yè)人群、退休人群及學生,涉及面廣泛。綜合調查結果認為最需要開展院前急救培訓的職業(yè),前三位分別為教師、警察、消防員。
急救要從現場開始,一旦發(fā)生意外事件,最先到達現場往往是非專業(yè)的救護人員,事故現場第一目擊者、親屬和非醫(yī)務工作者如果可以實施有效的院前急救,爭取最佳搶救時間,可以大大降低死亡率和致殘率。非醫(yī)務人員所涉及院前急救技能須注重實用性、可行性和必要性。院前急救不僅僅是醫(yī)護人員的職責,更是全民皆需參與的行動[5]。培訓時,應該向社會群眾進一步普及院前急救相關知識和技能,提高防范和應對意識,能夠在第一時間自救互救,正確配合專業(yè)救護人員的工作。已有學者建議將院前急救相關知識作為中小學生教育階段的必備內容[6]。針對專業(yè)人員的初級創(chuàng)傷救治(PTC)項目已經在全球多個國家充分應用,并且面對不同的非專業(yè)人員衍生出不同的培訓模式[7]。本研究選取生活中常見和重要的22項院前急救技能進行調查分析,具體包括3項生命支持技術、8項創(chuàng)傷處理、11項其他技能,這些在既往問卷調查中未被系統(tǒng)研究和評估。本調查研究是針對常用院前急救技能知曉現狀及需求評估的首次系統(tǒng)性問卷調查,系統(tǒng)調查了大眾非醫(yī)務人員對急救技能的大概知曉狀況,提示大眾對院前急救知識知曉程度良莠不齊,急救培訓有待進一步加強。但為了因地制宜,更有目的性地進行培訓,本文對培訓需求的調查提示調查人群對不同急救技能需求存在差異,并受到年齡、性別、學歷等影響,均為后續(xù)針對性的急救培訓開展奠定了基礎。
“知需行”理論模式將行為分為獲取知識、產生需求及形成行為3個過程?!爸笔菍ο嚓P知識的認識和理解,“需”是切實的需求和積極的態(tài)度,“行”是行為和行動?!爸焙汀靶琛笔切袨殚_展的必要前提準備。因此,為了確切保障非醫(yī)務人員院前急救的落實和實施,本研究針對這部分人群院前急救技能的知曉和需求這前兩部分做了調查分析,為開展具有針對性、有意義的急救培訓提供了重要參考,更是推動非醫(yī)務人員進行院前急救的指示向標。
在院前急救技能知曉狀況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非醫(yī)務人員的急救知識普及。在本研究中,通過表1可以看出,所調查非醫(yī)務人員對于院前急救技能知曉情況參差不齊,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血糖監(jiān)測、血壓監(jiān)測等技能知曉率可達80%,但相對專業(yè)的急救技能知曉率僅50%左右。所有院前急救技能真正親手實踐過的人更是微乎其微,側面反映出我國社會人群對于院前急救的意識比較薄弱。這與之前的調查結果一致,既往有研究對773名大學生開展的肺復蘇、蜂蟲咬傷、運動性暈厥等急救技能的知曉率調查,結果均不高于15%[8]。另有一項對800名調查者的急救知識、技能的現狀調查同樣提示急救知識知曉率較低,急救技能也十分欠缺[9]。所調查人群對于院前急救技能的掌握途徑主要是通過媒體宣傳,通過主動查閱相關資料自學的人群比例最低,反映出我國社會人群對于院前急救知識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tài),主動學習的意識不強,國民對于院前急救的重視程度不夠。而媒體宣傳途徑相對比較缺乏專業(yè)性,缺乏實踐傳授,不能有效保證技能掌握的質量,綜合顯示了加強非醫(yī)務人員急救知識知曉的必要性。
在對院前急救技能培訓需求的調查中,表2提示所調查人群對于院前急救技能培訓的需求很高,反映出廣大無醫(yī)療基礎的人群對院前急救有興趣,很愿意學習掌握,這與既往的調查研究結果一致[10]。本文結果顯示,溺水急救、燒燙傷急救、食道異物緊急處理、心肺復蘇術(CPR)、各部位外傷止血包扎的培訓需求評分較高,與這些事件的日常發(fā)病率較高相關。溺水是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估計,2015年全球大約有36萬人溺水死亡,已成為全球第三位非故意傷害死亡原因,在溺水現場的及時急救是搶救生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作為重點培訓內容之一。心血管事件是威脅全球人們生命的首要因素,因此現場緊急心肺復蘇術是全球普及最為廣泛的基本急救技術之一,但我國心臟猝死搶救成功率為1.2%~1.4%,遠遠低于發(fā)達國家的11.0%~48.0%,這與我國居民對現場心肺復蘇急救知識嚴重缺乏有關,因此心肺復蘇術也應是我們加強培訓的急救技能之一。此外,燒燙傷和食道異物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緊急意外危害,亦需要被重視。被調查人員中女性、本科、45~60歲之間的人群顯示出更高的培訓需求,另外,調查結果顯示教師、警察、消防員是最需要開展院前急救培訓的3類職業(yè),既往研究多是針對警察、大學生等某些單一人群開展的調查評估,而本文結果可為后續(xù)的急救技能培訓的開展提供重點人群的選擇。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我國院前急救需求逐日遞增,院前急救人員相對緊缺,并且社會群眾對于院前急救的知識及技能培訓需求非常高,當下需要增強宣傳以加大各層面對于院前急救的重視程度,組建更多專業(yè)的培訓機構,完善開拓更多高效渠道傳授院前急救相關知識和技能,參考形成健全的院前急救模式,以滿足院前急救需求。由于此次問卷調查題目不能完全涵蓋院前急救的諸多知識點,問卷發(fā)放形式也比較單一,導致被調查人群可能比較單一,并不能完全反映社會群眾對于院前急救技能掌握情況和培訓需求,后續(xù)仍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