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榕 林蘭欽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麻醉手術部,福建省福州市 350001
電視胸腔鏡手術即通過高科技器械裝置、現(xiàn)代電視攝像技術對患者進行診療的一種專業(yè)術式,具有療效顯著、創(chuàng)傷性偏小及創(chuàng)口滿足美容需求等特征[1]。電視胸腔鏡手術中,為提升氣道的通暢狀況,防止患側分泌物、肺血液流至健側肺部中,需進行單肺通氣,因此需以支氣管封堵器對一側主支氣管進行封堵,防止其通氣,從而確保手術順利進行[2]。研究發(fā)現(xiàn),電視胸腔鏡全麻手術患者圍麻醉期的體位擺放過程較為復雜,導致其生理反射功能受到抑制,易引起惡心嘔吐、誤吸、腰背肌酸痛等多種不適癥狀,甚至加重術后疼痛感,因此在利用支氣管封堵器的基礎上,還需重視對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體位護理[3-4]。當前,關于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圍麻醉期護理以常規(guī)措施為主,忽視了患者圍麻醉期對于體位的個性化調整需求,護理效果有限[5]。因此,本文收集本院128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分析應用支氣管封堵器的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中加強圍麻醉期體位護理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20年2月—2021年3月本院收治的128例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均應用支氣管封堵器,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64例。對照組中,男34例,女30例;年齡20~45歲,平均年齡(35.17±3.33)歲;麻醉ASA分級:Ⅰ級25例,Ⅱ級39例。觀察組中,男35例,女29例;年齡20~46歲,平均年齡(36.02±3.27)歲;麻醉ASA分級:Ⅰ級27例,Ⅱ級37例。納入標準:(1)符合電視胸腔鏡手術指征;(2)年齡18~60歲;(3)手術預計時長<6h,且術中取臥位;(4)患者皮膚狀況良好;(5)讀寫能力、語言能力及認知能力正常;(6)知曉研究,并配合知情同意書簽字。排除標準:(1)肢體運動功能、感覺功能異常;(2)因骨性關節(jié)炎或肩周炎等引起關節(jié)變形,無法正確擺放功能位;(3)聽力障礙;(4)精神障礙;(5)合并嚴重性并發(fā)癥,無法應用支氣管封堵器;(6)妊娠或哺乳期;(7)合并咽喉疾??;(8)合并惡性腫瘤。此研究滿足《赫爾辛基宣言》,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予以圍麻醉期常規(guī)護理:術前予以訪視,以通俗語言介紹手術方法、麻醉方法及注意事項。術日,協(xié)助麻醉醫(yī)師予以氣管插管、定位,于患側的肺主支氣管中置入支氣管封堵器,協(xié)助麻醉醫(yī)師及手術醫(yī)師進行體位調整,取健側臥位,將厚度為10cm的軟墊放置于健側腋下,并給予雙上肢放置手架,以軟墊將雙下肢隔開。術后,患者取平臥位,觀察其麻醉復蘇情況。于此基礎,觀察組加強圍麻醉期體位護理:(1)術前日訪視時,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詳細介紹電視胸腔鏡手術圍術期體位安置方法,重點介紹臥位配合措施、要點與優(yōu)勢,并指導進行體位練習。(2)術日麻醉前,于手術床上準確放置腋墊,協(xié)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囑咐其過床,將健側腋下與腋墊間的間距控制為10cm左右,手臂固定于擱手板表面,而患側手臂取自然上舉屈肘狀,上臂與身體維持90°,前臂自然朝向頭部方向,于頭架內側妥善固定,并以軟墊將雙下肢隔開。(3)確認手術體位滿足要求后,予以術前誘導,配合麻醉醫(yī)師進行氣管插管操作,于電視胸腔鏡直視下對氣管導管進行定位,在患側的肺主支氣管中置入支氣管封堵器,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麻醉反應及生命體征。(4)術后,將氣管插管及時拔出,轉換患者體位為頭高腳低半臥位,促進肺部通氣及麻醉復蘇。
1.3 觀察指標 (1)圍術期指標。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體位擺放時長、插管放置時間、肺萎陷時間、定位時間及擺放所需人數(shù)。其中,體位擺放時長即醫(yī)師或患者開始進行體位擺放操作至消毒準備之間的耗時;插管放置時間即拿起氣管導管至成功插入并連接設備有效通氣之間的耗時;肺萎陷時間即肺組織從氣體充盈至失去氣體之間的耗時;定位時間即開始定位至成功定位之間的耗時;擺放所需人數(shù)即參與患者體位擺放所需要的醫(yī)護人員數(shù)量[6-8]。(2)術后疼痛程度。術后1h、12h及24h,分別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估兩組患者的疼痛情況,總分為10分,得分與疼痛程度呈正比關系[9]。(3)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統(tǒng)計兩組中惡心嘔吐、誤吸、腰背肌酸痛、躁動、肩頸痛及嗆咳的發(fā)生情況。
2.1 圍術期指標 觀察組患者的體位擺放時長、插管放置時間、肺萎陷時間及定位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擺放所需人數(shù)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對比
2.2 術后疼痛程度 術后1h、12h及24h,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疼痛程度對比分)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中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9.38%,低于對照組的23.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614,P=0.032<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n(%)]
電視胸腔鏡手術為臨床治療胸外科疾病患者的常見術式,其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即單肺通氣質量,通過提高單肺通氣安全性,對于提升手術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10-11]。支氣管封堵器借助于氣管導管,且套囊材質十分柔軟,具有定位成功率高及舒適度高等特征,可防止下氣道黏膜組織受損,降低應激反應[12]。當前,支氣管封堵器在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已獲認可,但術中需進行全麻,圍麻醉期對于體位的要求較高,若所取體位不合理,直接影響手術操作效果及安全性,不利于患者術后麻醉蘇醒,因此加強圍麻醉期體位護理尤其關鍵[13]。
此次于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中觀察組予以支氣管封堵器聯(lián)合圍麻醉期體位護理,發(fā)現(xiàn)其體位擺放時長、插管放置時間、肺萎陷時間及定位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擺放所需人數(shù)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支氣管封堵器聯(lián)合圍麻醉期體位護理有助于改善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圍術期指標。圍麻醉期體位護理強調以患者作為護理工作的中心,于術前訪視、麻醉前體位指導、術中體位轉變及術后體位調整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加強體位護理,完善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支氣管封堵器使用流程及體位干預流程,提升麻醉安全性,實現(xiàn)微創(chuàng)目標,改善圍術期指標,縮短手術各環(huán)節(jié)操作流程[14]。
研究表明,全麻手術患者術后易出現(xiàn)異常疼痛感,影響患者康復,而采取舒適體位有助于緩解疼痛程度,促進術后康復,提升手術安全性[15]。本文中,術后1h、12h及24h,觀察組的VA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中麻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支氣管封堵器聯(lián)合圍麻醉期體位護理有助于緩解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的術后疼痛程度,并且預防麻醉不良反應出現(xiàn)。圍麻醉期體位護理中,患者術前訪視時進行體位練習,麻醉前配合進行體位調整,該階段患者的調節(jié)功能處于自主狀態(tài),肢體可保持功能位,通過合理擺放患側及健側肢體體位,促使手術舒適度進一步提高,提升麻醉效果,有效預防惡心嘔吐、誤吸、腰背肌酸痛等不良反應。不僅如此,術后氣管插管拔出后,將體位轉變?yōu)轭^高腳低半臥位,促使患者身心恢復至放松狀態(tài),有助于縮短復蘇時間,防止肌肉受到過度牽拉或處于伸展狀態(tài),緩解創(chuàng)口部位的肌肉張力水平,促進膈肌降低,有助于肺部膨脹,恢復肺部通氣,在緩解術后疼痛程度基礎上,促進術后及時康復,從而有效預防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支氣管封堵器聯(lián)合圍麻醉期體位護理在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著,可改善圍術期指標,緩解術后疼痛,并且預防麻醉不良反應出現(xiàn)。但本次納入的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數(shù)量較少,局限于在本院收治病例,同時觀察指標少、主觀性強且未進行隨訪觀察。后期工作中,需展開多中心進一步研究,以有效驗證支氣管封堵器聯(lián)合圍麻醉期體位護理在電視胸腔鏡手術患者中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