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秀鳳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真武中學 225241)
分層教學法,顧名思義,根據學生們的實際情況,按照一定的劃分標準,將學生們劃分為不同的層級,進而對應不同的教學方法,以達到教、學信息對稱,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率和教學效率的目的.初中校園,每一個班級都有數十名學生,大班授課的客觀情況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以來,教學的主體是教師,課堂的中心是教師,學生們屬于從屬地位,也很難意識到自己才是課堂的“主人”.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師傳生授,沒有任何問題.然而,傳與授之間,往往是不平衡、不對等、不相宜、不互通的,傳與授存在斷層,存在阻隔,存在延時,從而導致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上,教師教學非常辛苦,學生學習也很努力,但總有一部分學生學而不會,會而不能,能而不通.為了改變這種消極的狀態(tài),應將教學的重心放在學生處,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圍繞學生調整教學方法,讓數學課堂充滿活力.分層教學便是一種理想的教學方法.
師為根,生為本,師生為一體.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實施分層教學,毫無疑問,主體是學生,對象也是學生.因此,要切實推動分層教學的深入,第一步即是對學生群體展開分層.對學生的分層,傳統(tǒng)的劃分方法簡單片面,不具備科學性,整體來說劃分不合理、不科學.而由于對學生的分層不合理,后續(xù)的分層教學要么被動受限,難以真正展開;要么流于形式,名不符實.一般來說,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學習方法正確,學習習慣良好,從而能保持良好的學習產出效益;反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原因很多,但離不開“不認真”、“不好學”、“習慣差”等幾個點.以成績來劃分學生層級是常見的方法和標準,但凡事矯枉過正,單一通過成績劃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適得其反,導致優(yōu)秀的學生更進一層樓,而一般的學生則進一步遠離數學,遠離課堂.基于以上多點考量,在實施學生分層時,應當做到以下幾點:
其一,學生心理.青春期的初中學生,懵懵懂懂,成人意識一天天增強,但認知能力不高,知識儲備不足,心理發(fā)育還不成熟.有的學生心理十分敏感,當得知自己與成績一般,甚至是與后進生劃分在一起時,一時間,屈辱、難過、沮喪、不甘、憤怒等情緒交織在一起,消極情緒大盛,使學生們不理智、不冷靜,反而討厭教師,逃避數學學習,以厭學態(tài)度來對抗教師,乃至于在課堂上搗亂,講話,睡覺等等.分層教學是為了讓學生以適合于自己的方式、角度來學習數學,立足于實際,從而更好地提升自我.但是,相信有不少學生不理解教師的初衷,被分層誤解和困擾.因此,在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前,教師要耐心與學生溝通,和學生互動,細致剖析分層教學的目的、作用和流程,讓學生全面認識到分層教學的好處,從而不會因為“面子”和自尊而影響到學習.其二,分層標準.上文已述,成績、分數,不是分層的唯一標準,因為學生們的學習始終處于動態(tài)之中,一個階段內努力認真,一次考試時狀態(tài)良好,都可能導致分數上起伏不定.合理的分層,應該將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方法、習慣、能力,甚至性格、社交等多個方面囊括進來,綜合測評,制作“學生數學學習動態(tài)觀察表”,如表1,從而制定出合理的分層方案.
表1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學生分層后,教師需要優(yōu)化教學方法以面向不同層級的學生.初中數學知識量大,內容多,重難點知識不在少數,但趣味性的知識也很多,數學概念、公式、定理等,需要學生們熟練掌握,而數學問題的計算、推導、實踐探究等,需要學生們一一落實,反復練習.常用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情境教學法、游戲教學法、實驗探究法、小組合作學習法、任務驅動教學法、結合信息技術的演示法等等,不一而足.眾多具體的教學方法,均可以靈活地與分層教學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因生制宜.同一種教學方法可以運用于不同層級的學生,也可以在不同教學主題之間使用,而教法的分層,則需要教師把握教學方法與學生、主題深度與學生接受能力、理論指導與實踐之間的關系.
其一,試一試.以點撥為主,啟迪學生智慧,教學中淺嘗輒止,將主導權交給學生.這種教學面向基礎好、學習能力強的學生,目的在于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發(fā)散學生思維,促進學生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如綜合類幾何問題:如圖1所示,直線y=-2x+4與x軸,y軸分別相交于A,B兩點,C為OB上一點,且∠1=∠2,則S△ABC=?題目涉及圖像、函數、三角形知識,彼此雜糅,只有理順其中數學原理,并學會尋找切入點,才能有效的解答題目.
圖1
其二,想一想.思維是藝術的體操,數學是思維的靈魂.數學學習中,學而不思則罔.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是貫穿教學始終的.班級中的大部分學生,數學學習不算落后,但也不是很突出,究其根源,是學生的思維不夠發(fā)散,甚至沒有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在遇到復雜的數學問題時,只有淺層次的思考,遭遇阻礙后隨之放棄,與此同時,有的學生容易被慣性思維影響,在思考問題時經常走入誤區(qū),導致學習的挫敗感較強.教法分層,應結合教學主題為學生們量體裁衣,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開動大腦,積極思考.如在教學“概率”時,教師可向學生介紹經典的“三扇門”問題:墻上有三扇大小和形狀相同的門,門上掛有號碼1、2、3.其中一扇門的背后放有轎車,抽獎者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扇門,如果他運氣足夠好,將獲得門后的轎車.嘉賓上臺準備抽獎,選中了3號門.主持人沒有直接打開3號門,而是打開了1號門,門后空空如也.此時,主持人問嘉賓,現在給你一個機會,你是繼續(xù)選擇3號?還是選擇2號?顯然,更換選項與否,目的是為了獲得更大的勝出概率.
其三,玩一玩.面向基礎較差,對學習不感興趣的學生,通過玩游戲,講故事,課堂互動等方式,給予學生不一樣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科的魅力,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投影與視圖”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們講述“拿破侖測量萊茵河寬度”的故事.拿破侖是偉大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許多學生對這位西方歷史人物十分喜愛.在一次戰(zhàn)斗中,由于隔河作戰(zhàn),無法測量雙方距離,炮擊的準確度就無法把控.為了打擊敵軍,拿破侖思索良久.夕陽西下,拿破侖看著自己的影子,靈機一動,利用投影原理,計算出了敵我雙方的距離,成功炮擊敵軍,取得了戰(zhàn)斗的勝利.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習不是一日之功,自然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然,初中學生的學習潛力巨大,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的確有一小部分學生,能夠在短期內提升成績,在班級中名列前茅.但是,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短期內提升成績難度太大,不符合客觀情況,且短期內提升成績有很大的偶然性因素,與學生的真正學習狀況并不匹配,根本不是學生真實水平的映射,欲速則不達.想要提高成績,需要一步步前進,一點點積累,一天天地提升自我.分層教學法中的目標分層,目的在于讓學生們戒躁戒急,放平心態(tài),正視自我.一是學會認真觀察自我,學會客觀地為自己定位,直面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不足和短板,并采取積極的措施彌補;二是改正學習中的壞習慣.改正一個壞習慣,相當于獲得了一個好習慣.而在數學學習中,任何一個好習慣都十分寶貴,對促進學生們的學習大有裨益;三是學會自我管理,慢慢去掉“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在學習中主動出擊,將學習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需要教師的叮囑和父母的監(jiān)督.針對以上三點,分層教學中的目標分層,可以從以下幾點切入:
其一,自我認識.很多學生對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認識不清楚、不全面,特別是一類基礎不扎實但反應敏捷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能夠輕松跟隨教師的思路,對新知識、新內容的學習不覺得困難,一點就通.但是,在課后這部分學生驕傲自大,不屑于從頭開始,很少看書,更是很少解題做題.在考試時,遇到題目變化形式,或者是多個知識點綜合為一體的題目,學生就感到茫然無措,無從下手.對自己的期望很高,但學習卻不理想,這樣的對比差異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倍感苦惱.基于這種情況,要多與學生溝通交流,讓學生以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學習,學會接納自己.其二,習慣養(yǎng)成.粗心大意、一知半解是學生們在數學學習中的一大弊端.對應在學生分層中,以成績中等的學生表現明顯.這類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刻苦而努力.但是,在學習中養(yǎng)成了各種各樣的壞習慣,如做完題目后不驗算;審題時望文生義,不加小心;書寫解題步驟時著急忙慌,甚至筆跡潦草,自己也不認識.對于這種情況,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觀察、記錄,幫助學生指出學習中的壞習慣,讓學生在學習中減少絆腳石.其三,自我管理.一切學習都是自學,而自學的基礎是自主學習.依賴父母、教師和同伴,始終是被動式的學習.自我管理非常重要,無論學習能力強還是弱的學生,都存在依賴心理.目標分層,要引導各個層級的學生學會獨立.基礎差的學生從時間管理入手,制定學習計劃;成績中等的學生,鼓勵獨立思考,不等待、不依靠,主動出擊;成績較好的學生,鼓勵拓展學習視角,將生活實踐與數學學習合二為一,學以致用,學為所用.
分層教學,學生是主體,而對學生群體的劃分要多項并舉,從源頭處保障分層的合理性、適宜性.教法分層,針對不同的學生群體,從興趣培養(yǎng)、思維訓練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幾個角度切入,推動學生深入到數學世界.目標分層,從細節(jié)出發(fā),以一個個小目標,改正學習中的壞習慣、消極思想和不正確的認知,健全學生人格發(fā)展,助力學生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