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平潮初中 陳燕娟
初中《道德與法治》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國情國策、法治、生命等主題教育培養(yǎng)青少年的思想認知、品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和家國情懷,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對青少年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及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在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近年來,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的評價方式也在發(fā)生變化,不再用單一的知識性考試成績作為學生道德與法治課程學習質量評價的唯一方式,由以考查知識為主轉變?yōu)樽⒅乜疾閷W生運用知識解決道德實踐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學科素養(yǎng)。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也順應新時代對人才培養(yǎng)的要求,從培養(yǎng)“會做題的學生”轉變?yōu)榕囵B(yǎng)“會解決問題的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應積極融入新課改潮流,切實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擔當起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的歷史使命。
教育教學理念落后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存在的根源問題,如把能力知識化,以為記住了某些知識點就等于有了這方面的能力;教師中心論,以為知識僅是靠教師傳授而被學生接受的,以為教師什么都可以教,甚至以為創(chuàng)造性也可以教;慣于從“教”的角度看待“學”,而不是從“學”的角度看待“教”。教法吞沒學法,其經典表達就是:“教師怎么教,學生就怎么學。”
落后的教育教學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方式必然是落后的、陳舊的。
如“填鴨式”教學:現在很多教師依然是課堂的主講,采用“一言堂”教學模式,教師滔滔不絕,板書滿滿當當,學生忙于筆記。這種課堂形式下,教師完成了傳道授業(yè)也就是“教”的任務,學生完成的“學”的任務就是在書本上畫重點句、圈關鍵詞,背知識點。
再如原始式教學:一些教師上道德與法治課仍停留在原始的教學狀態(tài)中,一支粉筆一張嘴進課堂,不會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毫無新意。學生厭倦,課堂沉悶,效率低下。在陳舊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缺少思考的時間、空間和機會,缺少展示自己的舞臺,學生的主體性失去了立足之地,能力的提高、道德的感悟都不可能實現。
陳舊的教學模式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自主學習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
1.被動學習。
在課堂上學生等著教師“滿堂灌”,等教師說“聽什么、寫什么、背什么,答案是什么”,等教師布置作業(yè),然后機械地按教師的要求去讀寫記背,學生循規(guī)蹈矩,不愿意也不會去“找事兒”。
2.沒有課堂生成。
課堂生成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深化認識,在探究中升華思維,在展示中形成精彩。如果整個課堂在教師的100%預設之下順利完成,沒有一點“問題”或小的插曲,那只能說明學生僅僅是學習的機器,缺少了作為一個人應有的思維能動性和主動性,也就是沒有主動參與課堂。
教育教學理念是教師對教與學活動內在規(guī)律認識的集中體現,是教師教學活動的向導,對教學起著統(tǒng)領和指導作用。更新教育觀念,是教師實施課堂教學、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實效的前提。作為教師,應樹立以下教育教學理念:
1.學生是學習的主體。
教學過程實質上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個體的認識和發(fā)展過程。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教育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體,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教師的教要服務于學生的學,“以學為本,以學論教”。初中道德與法治中“思想認知、品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和家國情懷……等主題只有在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自主學習活動中才能生成”。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相信學生具有獨立自主學習的巨大潛能。潛能是學生發(fā)展的潛在可能性,把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性,是教育教學最本質的功能。教師在課堂上無需面面俱到,要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空間、機會、舞臺,讓學生自己思考問題、質疑釋疑,自我評價,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增長知識,培養(yǎng)思維能力,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師是自主學習的主導。
自主并非自發(fā),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激發(fā),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自主學習方法、能力、習慣的培養(yǎng),都離不開教師切實而有效的指導。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知行統(tǒng)一,而不是塑造學生。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一定的教學內容開展教與學活動方式的總稱。教學方法是否科學,直接影響課堂實效。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新課標和教材的內容、呈現方式,嘗試探究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是教師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激發(fā)學生的情感。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有生活性,從學生鮮活的生活環(huán)境中去發(fā)現、挖掘學習情境的資源。情境創(chuàng)設要有典型性且有正面的價值引導的功能。情境問題的設計應當貼近學生實際,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例如:在講“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時,我們就可以利用網絡視頻“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這一情境中的“二舅”有可能就是學生的父母、鄰居、親戚或認識的某個人的真實寫照,學生覺得親切、真實。設計問題1: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如何理解“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設計問題2:看了二舅的故事,你對“生命的意義”有哪些新的認識?故事雖然熟悉,但對于這兩個問題學生可能沒有認真思考過。通過兩個設問,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正確面對挫折,增強生命的韌性;如何活出自我,活出生命的精彩;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更飽滿……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道德感悟能力。
自主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代化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獨立地分析、探索、實踐、質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實現學習目標。自主學習是提高課堂實效的重要方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自主性,必須引導學生參與活動探究。
探究是指學生在學習情境中獨立地發(fā)現問題、積極思考,探索問題的根源所在,并通過多種方式分析和解決問題。部編版道德與法治教材每課每框中都安排了多個“探究與分享”活動,就是為了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再去解決問題,探究思考、自主思考,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科學利用這一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走進活動,主動思考。
如圍繞九年級上冊的“探究與分享”活動“保護我國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設計如下:
參觀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學生會自然地提出各種問題,相互之間進行討論,有猜想、有假設、有推理、有解釋,有化學角度、有美術角度、有設計角度……每個人都主動參與,每個人都有所收獲。
教師提問拓展:南通還有哪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呢?海門山歌、童子戲、海安羅漢龍、花鼓、范氏世家詩文、如皋絲毯制造技藝、王氏保赤丸制作技藝……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
通過逐漸深入、富于個性的問題探究,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中形成正確認識:無論是物質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必須進行保護,正是這些語言文字、科技工藝、文學藝術等組成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保護文化遺產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激發(fā)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中國人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意志。參與這樣的探究互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能力得到鍛煉,情感得到升華,道德修養(yǎng)得到提升,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總之,要提高道德與法治的課堂實效,必須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