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_鄭楠 編輯_劉煜 設計_劉仕悅
“逆向考研”或成趨勢,“反向留學”正在盛行。
“逆向考研”指的是“雙一流”(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高校本科生考取非“雙一流”(俗稱“雙非”)高校研究生的情況?!胺聪蛄魧W”指的是中國學生遠赴國外學習,發(fā)現課堂上中國人占絕大多數的新興留學現象。這兩個現象的出現一度引發(fā)了公眾的關注。
事實上,“逆向考研”并非2022年才有,只不過似乎2022年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更加普遍了。早在2021年,報考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名來自雙一流高校,僅浙江大學就有96人,此外還有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等院校畢業(yè)生。另據昆明理工大學公布的新生數據,學校2022級研究生新生中,有92名本科來自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這四所C9高校。在深圳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生源中,也出現了一批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的學生,來自雙一流高校及本校的生源占41%,創(chuàng)歷史新高。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研究生招生信息顯示,近年來廣外接收的推免生中,來自雙一流的高校生源每年占比為30%~40%。廣州大學錄取的2022年研究生新生中,出現了一批985、211高校畢業(yè)生,包括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畢業(yè)生……
“反向留學”則多出現在一些網友發(fā)布的課堂視頻中,視頻顯示,一眼望去課堂上大多都是中國人,甚至連老師也是中國人。網友紛紛表示“好像就只有一個外國學生”“直接用中文上課吧”……對此,也有網友表示“這一看就是選修的中文課,全是中國人也很正常,中國學生選這樣的課很好拿學分”“可能也和學科有關系,一些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確實多”。同時也有網友質疑留學讀碩士的教育質量,有人將中國留學生數量作為衡量海外大學是否“水”的標準。其實遠渡重洋上水碩的說法一直出現在留學圈,這也成為不少人對留學生的刻板印象,甚至還有大批留學生以此自嘲。此外,更有網友提出現在的留學生的留學目的趨于功利化,可能還是隨波逐流、盲目的?!艾F在去留學的都是成績不太行的,周圍留學回來的沒有一個進外企工作,英語能力也不行”“只是換了個地方玩手機”……這樣負面的看法很常見。
一直以來,大眾對于考研的普遍觀念是“往上考”,可如今考生出現了“向下考”的“逆流”,全國各地“雙非”高校也都出現了這種“倒流”的情況。同樣,留學的意義除了有機會接受更多不同的教育,也是在于體驗不同的語言人文環(huán)境。那么這兩者出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這背后又是否反映了一些社會問題?
對于“逆向考研”,有網友這樣評論“學歷內卷,讀研仿佛成了求職標配”“本科擴招太多,讀研名額就那么點”。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王維家分析認為,首先是由于考研競爭加劇,壓力增大,全國碩士研究生報考人數不斷上漲,2022年更是飚升至457萬。其次是部分考生心態(tài)發(fā)生變化,本科看學校、碩士選專業(yè)、博士挑導師越來越成為現實選擇。再次是部分雙一流高??佳懈叻帧奥浒裆逼扔跓o奈,被迫調劑到“雙非”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逆向考研”的比例。同時,也有一些雙一流高校畢業(yè)生為了減輕壓力、增強考研競爭力,主動選擇報考“雙非”高校。此外,也不排除極個別雙一流高校學生存在“躺平”心態(tài),把報考“雙非”高校視為獲得學歷的“捷徑”與“敲門磚”?!澳嫦蚩佳小笔巧鐣蟓h(huán)境下部分學生對“考研與就業(yè)”問題做出的妥協。
之于考生個人,“逆向考研”的原因是多樣的。有的人不想背負壓力“在海里上不了岸”,不想在考研圈被“卷來卷去”,畢竟中國人口基數大,考研常被說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有的人則是為了以后的就業(yè)做準備,畢竟校內學習的目的基本是為了在社會實現就業(yè)。其實從這一角度來看,選擇“逆向考研”的考生是清醒的,他們都在為自己的人生一步一步地做切實的打算,不被環(huán)境所縛,也不困于當下。
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網上預報名時間將于2022年9月24日至9月27日9點至22點進行,初試定于12月24日至25日,網上報名在10月5日至25日的每天9點至22點。不管如何,理性選擇下,考生更需要做的是認真?zhèn)淇?,不枉歲月流逝、珍惜考研經歷,用考研這一戰(zhàn)來磨煉自身的意志。
而對于“反向留學”,中國留學生大多表示這與學校和專業(yè)有很大關系。存在此現象的國外大學一般都是國際排名靠前且國內認可度高的,對學生找工作有幫助,因此吸引了一大批中國留學生。另外,中國學生普遍喜歡大城市,也有部分學校偏好國際生,尤其是中國學生,其錄取中國學生人數較多。“反向留學”在碩士階段更為普遍,商科、計算機科學、工科等專業(yè)的中國留學生往往更多,這也與不同大學的強勢學科有關。這可能直接導致了中國留學生集中出現,即“反向留學”現象。
所謂“反向留學”也引發(fā)了對留學英國的關注。英國以其高質量的教育水平吸引了全球國際學生的留學目光,據英國高等院校招生辦公室(UCSA)在2022年7月公布的最新數據,申請英國大學的中國學生達到了創(chuàng)紀錄的31400人,比2013年增加了193%。英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所所長表示,中國學生對英國在全球排名榜上排名靠前的大學特別感興趣。另外,2022年初,英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局(HESA)發(fā)布的大學入學數據顯示,在2020—2021學年,32%的非歐盟學生來自中國。中國留學生是除歐盟以外,在英留學生數量最大的群體。
除了逐年上漲的留英中國學生人數,不斷擴招學生數量也似乎成為英國大學近年來的熱門趨勢。在2022年5月英國政府更是提出了一項為世界頂尖大學畢業(yè)生開放的HPI簽證計劃(High Potential Individual Visa),以幫助英國留住世界頂尖人才。不過與此同時,英國相關專家對不斷攀升的中國留學生申請人數表示擔憂,他們認為如果英國經濟越來越依賴中國學生的學費,將會引起不安。
“反向留學”現象下,能看到我國當下出國留學人數似乎并未減少。后疫情時代,雖然不少留學生的學業(yè)受到影響,但留學熱似乎并未降溫。全球化智庫與西南財經大學發(fā)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編著的《中國留學發(fā)展報告(2020—2021)》顯示,中國出國留學人數持續(xù)保持正增長,與此同時,留學回國人數持續(xù)增加。海歸呈現“出國留學—回國就業(yè)”的國際人才環(huán)流模式。
在2022年9月20日教育部舉辦的發(fā)布會上也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中超過八成完成學業(yè)后選擇回國發(fā)展。在此背景下,部分國內學生仍選擇出國留學的原因,可能與個人想要全面提升競爭力、國內巨大的升學壓力和嚴峻的就業(yè)環(huán)境、我國的教育體制等仍處于持續(xù)向前發(fā)展的階段等有關。此外,2021年12月7日,教育部在回應對我國名校學生出國深造的質疑時表示,我國多年來的留學政策“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fā)揮作用”要一以貫之地實行。在新冠肺炎疫情大環(huán)境下,2022年7月26日,國家移民管理局表示將不斷調整優(yōu)化出入境管理措施,對留學、考試、學術交流等事項確需出入境的,均及時受理中心審批出入境證件。
“逆向考研”并非異類,不應對其抱有偏見,“雙非”高校也不一定比“雙一流”差。不論“逆向考研”的對與錯,不應過度評價解讀,這或許體現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fā)展的多元化。雖然留學圈存在著一些備受爭議的問題,留學產業(yè)也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亂象,但不能對所有留學一概而論,留學的意義之于留學生自己都各有不同。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在教育全球化下,“反向留學”現象值得重視,但也需要摒棄一些對留學生的固有印象,當然留學生自己也應理性做出選擇,樹立正確的留學觀,以人生規(guī)劃為前提,并爭當為留學生塑造正面形象的優(yōu)秀個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