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雪,張振中,趙建蘭,李藝丹,曹 靜,茅 卉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河南省腫瘤醫(yī)院婦瘤科,鄭州 450003)
婦科惡性腫瘤是導致女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見的有卵巢癌、子宮內膜癌及宮頸癌,近年來我國的發(fā)病率逐年提升[1]。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其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會延緩患者恢復進度,甚至威脅生命安全[2]。無縫隙護理指在治療過程開展時間上、空間上的全方位護理,提前有計劃地針對各項有利或有害于疾病預后的細節(jié)(如心理、飲食、作息因素等),制定干預方案,以保障疾病有序恢復為目標,是明確而有目的的個性化護理。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并發(fā)癥多,各種需求繁雜,無縫隙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開展護理服務,使整個康復過程更科學和系統[3]。本研究通過分析86例婦科惡性腫瘤手術患者的護理資料,對其護理方法及經驗進行總結,報道如下。
1.2 方法
1.2.1 護理方法 對照組:做好圍術期的各項基礎護理措施,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告知其手術方式、主治醫(yī)師的專業(yè)水平,緩解其心理壓力。術后取合適體位,將下肢抬高30°,指導患者術后6 h在床上活動,次日下床活動,患者根據自身情況自行把握活動次數及時間,不做嚴格要求。觀察組:將無縫隙護理融入常規(guī)臨床護理中,選取病區(qū)具有5 a以上護理經驗的護士組成無縫隙護理小組。成員共5人,護士長任小組組長,歸納整理河南省腫瘤醫(yī)院原有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措施,回顧并梳理已發(fā)生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并查找臨床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以及薄弱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定期進行專業(yè)技能培訓,保證護理人員的專業(yè)水準,制定不同應用范圍的護理措施,并建立預防深靜脈血栓無縫隙管理系統,具體護理措施如下:(1)術前護理:①入院風險評估:了解患者病歷資料及基礎病史,將肥胖、50歲以上、高血壓史、高血脂史等人群列入深靜脈血栓高危人群,詢問其有無家族遺傳或血栓病史,了解其血壓及凝血功能情況,給予其物理及藥物抗凝指導。注意其水電解質情況,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防止血液高凝。②加強術前健康知識教育:多巡視,與患者及家屬積極溝通,提高其警惕性及重視程度,告知其具體手術方案及術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指導患者盡早進行深呼吸及咳嗽鍛煉。③心理護理:患者術前心情忐忑不安,對手術的恐懼感及對術后的恢復情況較為擔心,護理人員需要積極疏導其負面情緒,調整其心態(tài),緩解其壓力,使其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2)術中預防護理:為避免穿刺時損傷血管壁,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導管護理,嚴格按照無菌要求置管及封管,做好留置針護理,注意導管局部保溫,適當使用升溫毯,緩解患者不適感,提升舒適度。使用彈力襪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3)術后護理:待患者回病房麻醉清醒后,指導其進行深呼吸活動,每12 h一次。定時按摩患者腓腸肌,采用空氣壓力儀,從踝關節(jié)到大腿序貫加壓,加速靜脈血液回流,預防血液聚集,形成血栓。同時,術后引導患者正確進行下肢活動,護理人員協助其進行被動運動,每次5 min,每小時3次,按照以下步驟完成運動:①雙手握住患者腳尖,環(huán)轉患者足背、足跖及足踝。②手掌沿小腿從下至上,按摩并輕提小腿肌肉。③取側臥屈膝位,按摩患者股二頭肌?;颊咝g后4~6 h,下肢可自由活動后,護士指導其主動運動,每次5 min,每小時3次,按照以下步驟完成運動:自行環(huán)轉足背、足跖及足踝等關節(jié)。進行膝關節(jié)屈伸運動,睡眠狀態(tài)或不運動時將下肢抬高30°,防止膝下墊枕過度屈髖,鼓勵患者術后1 d下床活動,促進胃腸功能蠕動,提升生理功能。
1.2.2 觀察指標 ①護理滿意度評分,采用本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表評估患者的滿意度,均在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的情況下開展,指導其完成調查內容,滿分100分,其中≥90分為非常滿意,75~89分為基本滿意,60~74分為一般,≤59分為不滿意。②于術后2周檢測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 10~14 s)、凝血酶時間(TT 10~21 s)、部分凝血酶時間(APTT 22~38 s)及纖維蛋白原(FIB 2~4 g·L-1)定量等,使用凝血檢測儀測量。③2組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
2.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護理滿意度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滿意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護理滿意度比較分)
2.2 2組患者干預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干預前,2組患者凝血功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2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得以改善,患者血液從高凝向低凝狀態(tài)轉變,且觀察組的PT、TT、APTT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的FIB水平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凝血功能比較
惡性腫瘤細胞可激活血小板,使之產生大量的促凝物質,進而形成血栓。惡性腫瘤患者發(fā)生深靜脈血栓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7倍,也是惡性腫瘤患者死亡的第二大原因[4-6]。大部分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年齡大,體質量高,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且如實施盆腔淋巴結清掃術使得下肢靜脈受損,更易導致血栓發(fā)生[7];術后切口疼痛導致患者害怕下床活動、下床活動時間晚,均會導致靜脈血液流速減緩,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的風險。如無及時有效的干預措施,極易形成血栓,引發(fā)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8-10]。因此,圍術期積極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十分重要[11]。深靜脈血栓作為婦科惡性腫瘤患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威脅較大。對婦科惡性腫瘤患者的診療期間,護理干預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無縫隙護理將傳統的“以疾病為中心”轉化為“以患者需求為中心”的護理模式,是將患者的需求作為護理向導,通過專業(yè)的護理服務,使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均獲得“無縫隙”的護理服務,保證護理工作的完整性及持續(xù)性[12],有利于護理人員更好地了解患者病情,及時控制各項危險因素,減少不良事件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最終目的是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確?;颊哂幸粋€良好的就醫(yī)感受[13]。無縫隙護理的關鍵是克服護理工作中的“縫隙”,同時定期培訓以保證護理人員技術過硬。無縫隙護理作為現代護理管理的新模式,其目的在于保證患者在治療期間護理的完整性和連續(xù)性,在對患者進行無縫隙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需要充分了解各自的職責范圍,工作內容以及要求,明確職責及標準,確??梢杂械姆攀傅赝瓿勺o理工作。在傳統的護理干預過程中,預防深靜脈血栓的護理措施不夠規(guī)范,導致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仍較高。
本研究從圍術期細節(jié)開始,術前以預防為主,將高危人群作為重點護理對象,給予適當的藥物起到預防血栓發(fā)生的作用;術中加強導管護理,穿彈力襪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術后按摩患者腓腸肌,并采用空氣壓力儀,促進靜脈血液回流。同時注重加強肢體功能鍛煉,以患者主動訓練為主,護理人員定時監(jiān)督及指導為輔,促使患者盡早開展下肢活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融入無縫隙護理,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得以全面提高,術后患者血液從高凝狀態(tài)轉為低凝狀態(tài),且深靜脈血栓發(fā)生風險顯著下降。無縫隙護理管理實施之后,患者從入院、手術到出院各個階段都有專人負責評估、制定護理措施以及質量監(jiān)控和管理,有效地提高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質量和服務水平。同時無縫隙護理管理也使患者及家屬經過專業(yè)人員的指導后了解了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情況,引起了家屬的重視,進而有助于護理措施的實施。
綜上所述,針對行手術治療的婦科惡性腫瘤患者,將無縫隙護理融入臨床護理中可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標,減少術后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有助于患者術后恢復以及并發(fā)癥地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