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工業(yè)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潘濼宇 郭子瑛
加密藝術作為一種新興崛起的藝術,與元宇宙形成完美的結合,通過展覽的不斷滲透,將成為開啟元宇宙時代的重要載體,讓受眾更好地領略脫離物理時間與空間的加密藝術。而隨著加密藝術在展覽中應用的不斷擴張,也能夠為加密藝術的策展提供一些策略。
1992 年,尼爾·斯蒂芬森在其科幻小說《雪崩》中最先提出了“元宇宙”這一劃時代的概念。作者將社會現實與數字虛擬相互融合,以此激活了一個元宇宙世界?,F實世界中,社會與地理相互鏈接與嵌套的人們,可以通過互聯網打破同質化的時空,在元宇宙中進行各種活動與虛擬貨幣交易[1]。清華大學沈陽教授認為,元宇宙是基于沉浸式體驗,以及數字孿生技術所生成的平行于現實世界的新型互聯網社會形態(tài);也有學者認為元宇宙是基于5G/6G、AI、XR、數字孿生、區(qū)塊鏈等新一代技術,生成現實世界的鏡像,建立了虛實一體化的新關系[2]。
元宇宙的概念目前還在不斷的發(fā)展,但是不論是何種定義,都能夠判斷元宇宙有著以下特點:第一,與現實世界平行。元宇宙是一個不同于現實世界的真實數字世界;第二,能夠連接并反作用于現實世界。元宇宙將網絡、終端以及用戶全都收納進來,并實現虛實聯動以及信息構建,與真實世界緊密連接;第三,元宇宙是科技融合的產物。元宇宙的發(fā)展離不開科技,是依托于多種技術賦能與整合,從而生成的虛擬世界。
加密藝術是與區(qū)塊鏈技術相關的一類藝術,通過使用數字技術或區(qū)塊鏈技術,打造加密藝術IP,并通過智能合約創(chuàng)造區(qū)塊鏈藝術作品。其中NFT 是加密藝術最重要的內涵表現形式,NFT 的全稱是Non-fungible-token,即非同質化代幣,是指有唯一標識的、不可互換且不可拆分的通證[3]。對于加密藝術家來說,他們可以利用NFT 將藝術作品“標記化”,捕獲到數字的信息并且發(fā)現這個區(qū)塊鏈上與其他信息的關系與價值,從而創(chuàng)建一個可以買賣的數字所有權證書,創(chuàng)造出獨有的藝術作品,而NFT 就是其身份證。所以,加密藝術主要通過NFT 方式,給予傳統的藝術品或數字藝術品身份證,并鑄造在區(qū)塊鏈上,實現藝術品的加密、持有和流通。這也使得加密藝術作品有著更廣域的流動性,在交易時也更易進行所有權的溯源。
現階段的加密藝術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設計創(chuàng)作極具自由度。首先,從形式上來說,加密藝術的設計創(chuàng)作不受限于圖片、文字的表現形式,可以是影像或裝置,只要是基于區(qū)塊鏈技術生成NFT,就可以被稱為加密藝術作品;其次,從設計呈現上來說,由于加密藝術設計的廣域度,使得大量的藝術設計創(chuàng)作者喜于通過自己擅長的設計領域來與加密藝術進行結合,大量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設計風格的交織,以及多維藝術設計、色感設計的不斷探索,讓加密藝術的設計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第二,去中心化。依托區(qū)塊鏈技術,加密藝術設計作品在去中心化的區(qū)塊鏈上被持有者真正的擁有,設計交互也更加多元;第三,開放的價值衡量體系。加密藝術作品的價值與價格,首先取決于用戶的喜愛程度以及開放交易市場的自由交易價格;其次,根據交易平臺機制和交易邏輯的不同,也導致了藝術作品的價格呈現不一的局面[4]。
加密藝術算是最原生的元宇宙藝術形態(tài),元宇宙視域下的加密藝術展能給加密藝術的數字身份帶來一個廣闊的的應用場景,使得加密藝術在元宇宙的時間流中成為一種脫域的、永續(xù)的數字存在,從而公開、透明地展示一種始終在線的加密藝術品。
加密藝術主要通NFT 給予藝術品身份證,并將其鑄造在區(qū)塊鏈上,實現持有和流通。所以在區(qū)塊鏈中,加密藝術家作為設計團隊的發(fā)起人,往往會與所有節(jié)點的玩家一起互動,大大激發(fā)了公眾互動的積極性。在展覽中,加密藝術作品讓整個展覽變成“人人都是創(chuàng)作者”的強互操作性結構[5],以此來讓線下受眾更好地進行參與。社會與受眾需要一場關于加密藝術的策展,依托于網鏈信息交互性的傳播方式與生成方法,區(qū)塊鏈科技與人工智能科技賦能的數字藝術加密作品,來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加密藝術。
《設計的法則》一書中指出:沉浸是讓觀眾置身于劇情事件豐富且多元化的信息情景之中,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與對情景的思考[6]。加密藝術的崛起與數字技術的進步有著密切的聯系,數字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其如何與加密藝術更加貼合的運用在展覽中,成為一個新的研究焦點。在元宇宙的時代,人們的觀展方式形成了由靜到動的轉變,策展設計的重點也從對空間、展品等“實物”的關注轉向對“人”的關注,強調觀眾與展覽之間的互動體驗。在加密藝術的設計中,許多藝術創(chuàng)作者使用了VR、AR 等技術。這些數字技術將現實世界和虛擬現實場景進行疊加,豐富現實世界,營造身臨其境的體驗感,增強虛擬與現實之間的互動交流[7],能夠更好地讓受眾進入加密藝術與元宇宙的世界,也推動了展覽沉浸式、數字化的進程。
在傳統的策展模式設計中,策展人是將藝術家各自獨立的作品,以某種結構性的思考或藝術史話語的邏輯,在特定的空間中重組。在元宇宙時代,策展經歷了從線下構思到虛擬策展、從實體展示到數字展示的轉變,呈現出開放的文化態(tài)度和文化立場[8]。元宇宙視域下的加密藝術展正是另一種形式的全鏈上運行的元宇宙世界,脫離了各種關系與維度,從而無限穿越。因此,依托于加密藝術獨特的藝術性質,使得其可以在傳統策展設計與數字虛擬策展設計之間不斷的跳躍,以此來促進元宇宙時代多模塊的策展設計表達。人們也能夠從更多的展覽平臺,以新的角度及不同的方式看待元宇宙、加密藝術以及展覽的發(fā)展與構建,從而產生不同的解讀。
現階段,由于NFT 技術與區(qū)塊鏈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元宇宙”成為加密藝術在未來發(fā)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加密藝術、區(qū)塊鏈、元宇宙有機結合后,元宇宙視域下加密藝術如何在展覽中來架構受眾與藝術之間的聯系,依然需要一個策略路徑的探索過程。
大多數的加密藝術作品依然是以影像的方式呈現,通過計算機技術結合空間與聲光電等科技運用,可以生成線下沉浸式體驗空間與線上虛擬交互空間。因此,加密藝術相較于其他藝術,可通過數字技術的藝術轉化,依托于服務器與數字技術,以電子化的形式將作品呈現給觀眾。然而,沉浸式空間的設計也不能完全只考慮加密藝術的呈現來進行設計,還得考慮到觀眾在觀展過程中的信息交互、舒適度等因素;此外,現階段VR、AR 等技術的發(fā)展已經相對成熟,有學者在學習空間建設[9]這一方面對這類技術進行了思考,為展覽借助數字技術增強沉浸感奠定了基礎。加密藝術可以借助這類技術,在元宇宙視域下的展覽中進行應用聯拓,同時借助空間倉(圖1)的建設,讓受眾可以在一個獨立空間中以VR 技術,全方面暢游在加密藝術的世界中,并以此和元宇宙進行鏈接;同時,場景設計師還可以搭配聲光電等互動裝置,聯動不同的感官來構筑多維的信息體驗,這也是日本著名設計師原研哉在設計時所強調的“五感的設計”。所以,依托于這類新技術的發(fā)展,元宇宙視域下加密藝術可以更加流動的應用介入到展覽中來,動態(tài)多維的數字媒體手段,讓加密藝術與觀眾對于信息傳遞的雙向需求,也顯得更加高效。
圖1 空間倉
值得一提的是,數字藝術作品僅僅是依托于影像裝置去展現其形式美感,而加密藝術作品雖同樣以圖片、視頻或是模型的形式去展現,但其核心還是在于區(qū)塊鏈,利用NFT 技術,通過數字技術的轉化,可以在元宇宙現實與虛擬的展廳中表現。所以不能把加密藝術與數字藝術混為一談,并且在設計展現過程中,需充分考慮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在最大程度上滿足觀眾的信息需求。
對于加密藝術來說,可以直接由虛擬交易平臺進行交易,這能保證藝術家快速得到收益,且不用等待冗長的交易時間;同時這也促進了交易平臺的發(fā)展。所以,元宇宙視域下加密藝術在展覽中的應用,可以通過空間設計將交易平臺實體化展現出來,在展覽現場進行交易構建,從而形成元宇宙線上與現實線下雙重交易展現。通過交易平臺的設計去呈現作品,能讓受眾更好地理解NFT 的交易邏輯與體系。同時,根據NFT 拍賣的特性,也可以創(chuàng)造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態(tài)。
例如,《TopBidder》(圖2)是一個拍賣協議,也是一個拍賣現場,實現了一種非永久占有型加密資產的生產與拍賣機制。自動定價在這個機制中得以實現,只要競拍者出價不低于上位競標者的10%,就可以得到該NFT 的資產所有權。其與傳統NFT 拍賣平臺交易兼容卻并不依賴,從而提高資產流動性,讓藝術家占據主動權,競拍者可以成為作品的共同創(chuàng)作者,并伴隨作品的流轉永久記錄在區(qū)塊鏈之上。再以《Yap721》(圖3)為例。這件作品以兩種不同的形式呈現:藝術家將比特幣第一筆轉賬的16進制碼刻在石幣的一面,并將作品的另一面放在TopBidder 拍賣平臺上,競拍地址按照先后順序以環(huán)繞的形式刻制在石幣上。在這件實體作品上,每一位藏家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跡,成為作品本體的一部分。同時在區(qū)塊鏈的虛擬世界中,每一位藏家也在鏈上被永久紀錄。
圖2 《TopBidder》2021,拍賣現場,劉嘉穎
圖3 《Yap721》劉嘉穎
在展覽中,這不僅僅是一場交易拍賣,藝術家深入加密藝術底層邏輯,創(chuàng)造了新的藝術作品,不僅使展陳有了更加多樣化的表現,也讓加密藝術創(chuàng)作形態(tài)得到了發(fā)展。
加密藝術也是一種算法生成藝術設計。有一部分加密藝術作品的創(chuàng)作可以通過算法設計,讓腳本隨機執(zhí)行變形、疊加等指令,最后生成圖片或影像,從而使計算機系統代替藝術家成為設計創(chuàng)作的主角。觀眾自然也能夠通過計算機來參與到加密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來,以此加強觀眾對加密藝術的算法生成應用體驗與互動,從而鏈接觀眾、加密藝術與元宇宙。
例如,迪倫· 費什的《加密檔案03.FFF》(圖4、圖5),用電腦、人造絲紗、編碼霓虹燈等材料創(chuàng)作而成。觀眾能看到這些絲紗像經緯度一樣縱橫鏈接,并可以使用這臺電腦自由輸入信息,通過加密編碼設計,織物上會以文字或是圖案的形式呈現觀眾所輸入的信息,通過將Python 編程語言應用到文件格式結構上,以數字生成的形式輸出的紙張就是觀眾輸入的加密圖案。在這個漆黑的可視化展覽空間中,觀眾也成為了設計的主體,通過參與算法生成,與藝術家聯動了加密設計,從而在一場展覽中不斷地完善加密作品。
圖4 《加密檔案03.FFF》迪倫·費什
圖5 《加密檔案03.FFF》迪倫·費什
加密藝術與元宇宙這種廣域的、非同質化的流動社會形態(tài)可謂是天作之合。這種無意識且?guī)в胁淮_定性的生成設計,讓藝術家無需預知,也無須主動構建作品元素形態(tài),伴隨著數字的生成,引導更多的藝術向加密藝術不斷轉化,這也讓觀眾能在一場展覽中與加密藝術更加主動貼合。
當今社會,加密藝術的表現形式、思想內核以及展示情境都在伴隨著科技融合走向未來[10]。相較于線下加密藝術實體展的構建,元宇宙視域下的加密藝術會在虛擬展覽中得到更加自由的應用。
考慮到加密藝術對于信息的雙向傳遞與觀眾的互動需求,可以基于云端數據庫構建動態(tài)文件夾與交互圖錄,并運用軟件建模、地圖照相技術等建構起三維場館,通過高精度的渲染兼容圖像引擎技術營造虛擬現實展廳。這種交互設計的方式能夠完美地形成與現實世界對立的元宇宙世界,使得觀眾可以自由地在虛擬場館中遨游,與加密藝術作品進行欣賞與互動,進而提升虛擬展覽承載信息傳播的有效性;此外,還可以通過線上畢業(yè)展的方式,參考游戲開發(fā)路徑,通過多套圖像引擎技術的積累合并,并使用高精度的渲染技術,在無實體拍攝的情況下,精確建設展廳現場。加密藝術家作為作品項目的發(fā)起方,歡迎每一位觀眾以這種形式參與到每一個作品鏈點的構建當中,加密藝術也能在這樣的元宇宙空間中,脫離了封閉的空間圍合,以此達到線上線下互相映射,互相激發(fā)的效果。
對于觀眾而言,虛擬展覽的建設使得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的概念可以賦能到加密藝術社區(qū)中,與藝術家一起在虛擬展館中應用與創(chuàng)作加密藝術,形成“線上+線下”的合作模式。
自2021 年元宇宙與加密藝術的概念出圈以來,不難發(fā)現,在元宇宙視域下,加密藝術在展覽中的應用不僅僅是藝術家的介紹或是加密作品的呈現,更是對加密藝術策展的一次探討。在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zhàn)下,加密藝術的信息流正不斷打破藝術與生活的邊界,對加密藝術展覽應用的探討無疑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為此,文章對元宇宙視域下加密藝術在展覽中的應用意義及應用策略等方面進行了思考,希望將觀者與藝術家聯系到這個元宇宙與加密生態(tài)鏈中,并能為元宇宙視域下加密藝術的展覽應用提供一些思路,促使加密藝術在展覽中的應用與策展策略更加豐富、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