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琦,余文靜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玻璃體腔注藥手術是目前臨床上常見的治療眼底疾病的手段,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黃斑水腫、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通過有效的手術方式,改善患者視力[1]。玻璃體注藥手術多為門診手術患者,具有手術患者多并批量進行、時間節(jié)點不確定、醫(yī)護直接照護機會較少等特點,導致患者手術流程不清晰、患者的心理變化易疏忽、患者體驗感差。研究顯示,76.7%的門診手術患者由于對疾病的知識缺乏,存在術前焦慮[2],影響術前的準備工作,進而導致手術當日臨時取消手術、手術配合度差,術后存在居家護理知識缺乏,手術并發(fā)癥增多的問題。因此,本研究旨在通過臨床護理路徑在門診玻璃體注藥手術的應用,提高患者的依從性、縮短整體手術時間、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減少手術的并發(fā)癥,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我院門診進行玻璃體注藥的100例患者,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0例,對照組中,男35例,女15例;年齡55~80歲,平均(72.75±6.24)歲;左眼22例,右眼16例,雙眼12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19例;年齡60~85歲,平均(73.56±6.43)歲;左眼19例,右眼18例,雙眼13例。比較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均得到家屬和患者的知情同意。
對照組運用常規(guī)護理方法:術前一天門診繳費取藥,發(fā)放《門診玻璃體注藥流程表》,手術當日核對身份和藥物后進行手術準備,術后進行健康宣教并安全送患者離開手術室。
觀察組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由手術室護士長1名,眼科主任醫(yī)師1名、眼科副主任醫(yī)師1名、眼科專科組長1名,眼科??谱o士3名和工作年限10年以上護士8名組成專家小組,參考國內外經驗,針對醫(yī)院現(xiàn)狀,分析存在的問題:對門診病人基本情況不了解,不能提前做好護理準備;醫(yī)生提交手術不及時,或信息缺失;患者當日手術順序混亂,容易焦慮和緊張,手術配合性差;患者術前消炎藥水未用或不到位,影響手術;患者配合度差;術后患者居家護理不到位。本次研究運用德爾菲法,設計專家咨詢問卷和評價體系,進行2輪Delphi專家咨詢,制定規(guī)范的、具有參考性的臨床護理路徑表(見表1),采用checklist的方式逐一查檢,形成完整路徑。
表1 門診玻璃體注藥臨床護理路徑表
根據(jù)患者治療和用藥的一致性表現(xiàn),將患者劃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完全不依從進行統(tǒng)計。運用復診、電話、微信多種形式調查統(tǒng)計一周內患者是否出現(xiàn)注藥后不良反應,包括:眼壓增高、出血、眼部感染、視網膜脫離。通過調查問卷、電話隨訪形式調查患者對本次注藥手術的護理質量滿意度、護理服務滿意度,采取0~100分的評分形式進行打分,分值越高表示護理質量滿意度、護理服務滿度越高。 運用移動護理端Pad同步記錄手術時長,再進行統(tǒng)計比較。
使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Wilcoxon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 = 0.05。
(1)患者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要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患者依從性比較
(2)兩組患者注藥術后并發(fā)癥 觀察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的比較
(3)兩組患者滿意度 觀察組對護理質量的滿意度和護理服務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滿意度、護理服務度評分比較(分, )
表4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滿意度、護理服務度評分比較(分, )
組別 例數(shù) 護理質量評分 護理服務度評分觀察組 50 93.68±7.47 93.50±4.91對照組 50 85.43±10.31 85.34±9.78 t值 4.584 5.271 P值 0.000 0.000
兩組患者手術平均時長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該數(shù)據(jù)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5。
表5 兩組患者手術平均時間(min)
玻璃體注藥作為門診手術,手術周轉迅速,需要患者依從性高,充分配合,才能保障患者安全高效的進行[3]。作為術前準備,需要患者術眼清潔,做好滴消炎藥水的準備,若該操作不到位將直接影響手術進行,導致手術取消,因此術前一天,護士通過電話指導藥水的用法,能夠確保次日手術的正常進行。手術當日,因門診手術中患者會感到醫(yī)生診療時間較短,產生焦慮,同時對疾病的認識度差,環(huán)境的陌生感,術前會產生恐懼、焦躁的情緒[4]。護士通過語言溝通和非語言溝通方式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的焦慮,在放松的心理狀況下,指導患者眼球的轉動和制動,該操作能有效提高患者術中注藥的配合,使手術高效進行。通過研究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學分析,臨床路徑的實踐,能明顯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提高患者的手術準備和配合,加快手術運轉效率。
門診手術的患者,手術完畢后當日離開醫(yī)院,普遍存在離院后沒有醫(yī)護人員照護的擔憂[5],因此急需針對術后的護理及注意事項的知識。本次臨床護理中,進行了延伸護理,通過發(fā)放健康宣傳冊、電話回訪、微信平臺的多種方式隨時指導和幫助患者術后的居家護理,有效減少了因患者術后護理不當,導致的術后并發(fā)癥。此外,玻璃體注藥的部分患者有全身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患者的全身抵抗力較弱,恢復能力較差容易發(fā)生感染[6]。若術后健康教育不到位,會增大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如患者滴眼藥水不當導致的眼部感染。臨床護理路徑的應用,能有效減少因操作不當導致的并發(fā)癥。
臨床護理路徑表是多團隊協(xié)作的結晶,專家小組在各自領域思考和發(fā)現(xiàn)問題,結合臨床實際,規(guī)避臨床風險,制定出的更合理和多元化的護理方式。門診玻璃體注藥手術雖存在短、平、快的特點,但是患者的就醫(yī)體驗需要被關注,在玻璃體注藥當日,護士通過主動觀察患者的焦慮程度,并給予相應的疏導和安慰。通過交談的方式讓患者更加清楚該疾病相關知識和手術流程,能有效減輕患者焦慮[7]。院后進行延伸護理,及時掌握患者術后的情況,通過患者的反饋,不斷找出需要改善的護理點[8],提高護理質量和護理服務滿意度。
由于門診手術量大,手術當日患者在等待區(qū)存在排隊混亂、無秩序問題[9],通過前一天醫(yī)生排好手術順序,結合對《患者基本情況登記表》的了解,護士提前做出相應護理準備:對于糖尿病患者優(yōu)先手術,詢問進食時間,避免因手術等待時間較長而導致低血糖;對于高血壓患者提前測血壓,避免血壓增高;針對行動不便、視力不佳患者運用手術推床轉運。以此減少因準備不足耽誤時間,拖慢手術進程,同時密切關注患者基本情況,排除各種風險因素,使手術有條不紊的進行,有效縮短手術時間。
綜上所述,在門診玻璃體注藥的手術中,采用臨床護理路徑,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降低術后的并發(fā)癥,提高患者對護理質量、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縮短手術時間,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