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棗莊市實驗學校東校區(qū) 趙婷婷
新課標中提出:識字教學提倡在情境中識字,在生活中識字,利用兒童的生活經(jīng)驗,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在課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因此,識字教學還需在“如何教”上下功夫。
1.教學缺熱度
部分教師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存在教學缺溫度的現(xiàn)象,集中體現(xiàn)在識字教學方式較為固定,如教師主要是根據(jù)教學內容對相關生字進行講解,雖能緊扣教學目標,但影響到學生識字能力發(fā)展。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多會與機械式識字練習相結合,識字教學活動較為枯燥,未體現(xiàn)趣味性元素,不能較好地迎合學生認知特點,影響到學生識字學習的效果。
2.學習缺興趣
單一化的識字教學方式會影響到學生對識字學習的興趣,導致部分學生對識字學習缺少興趣。學生,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未在識字教學中得到教師的充分地重視,如學生好奇心強,喜歡在生活實踐中探索新知,但專注時間短,容易轉移學習注意力,教師可開展學習活動,利用學生豐富想象力激活其自主識字動力。
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在融合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方面仍有提升的空間。一方面,教師將漢字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根據(jù)學科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求,深度挖掘識字中的文化屬性,激活學生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學習的渴望;另一方面,教師將識字教學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融合,向學生呈現(xiàn)兩者的內在聯(lián)系,在提升識字教學實效性的同時,達到在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發(fā)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價值的效果。
漢字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漢字的趣味性,即運用字理,在識字教學中讓學生感受漢字文化。
例如,在《坐井觀天》導入課題之后,以字理演變來幫助學生識記“井”字。一邊出示“井”字的演變過程一邊講解:自古以來,“井”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連,古時候的水井大多是方形,在井沿有石條,人們根據(jù)井的形狀造出了“井”字,甲骨文的“井”字就像一個方口水井。為提升學生對“井”字學習的效果,教師提問:想想先人們是如何標識井里有水的?通過師生互動和資料展示的途徑,在為學生的識字教學挖掘字理趣味性的同時,加強學生識字學習的效果。在金文和小篆里“井”字的中心加了一個圓點,表示“井里有水”。后來,為了書寫方便、美觀,中間的圓點被去掉了。在“井”字的字理演變中,教師既向學生滲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如漢字與祖先的生活緊密相連,在識字教學中融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民族自信,體現(xiàn)出識字教學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性,又為學生細化與分解漢字,在有效降低小學低年級學生識字學習難度的同時,為學生生成識字興趣,對識字產(chǎn)生喜愛的學習態(tài)度提供支持。教師通過“井”字的字理演變,讓學生明白,漢字不僅僅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而且承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教師以字理為抓手,根據(jù)漢字的形成與發(fā)展規(guī)律開展識字教學,讓學生在與這些有溫度的歷史交流對話中識記生字會事半功倍,符合“雙減”對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客觀要求,也有利于傳承漢字文化。字理識字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識字與寫字能力的發(fā)展。
識字學習是小學低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重點內容。教師依托課文內容為學生的識字學習創(chuàng)設特定的學習情境,開展隨文識記字形的識字教學。例如,在《坐井觀天》的識字教學中,教師主要以隨文識字為主。教師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小青蛙帶來生字寶寶想考考大家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識字興趣,為下面隨文識字做鋪墊。每個自然段里都有生字,教師在隨文識字的同時指導學生運用多種識記方法來識記生字。以“渴”和“喝”這兩個生字為例,首先教師讓學生充分交流自己的識記方法,辨析這兩個字字形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在學生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根據(jù)“渴”和“喝”的字形進行想象:這兩個字的右邊上面是日,就像太陽高照,下面有一個人坐在房子里,又悶又熱,特別渴,非常想喝水;接著,教師根據(jù)偏旁編個小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漢字;最后,教師把“渴”和“喝”兩個字融入詞語和句子中進行練讀,旨在通過多讀多看的學習策略,讓學生在頭腦中對“渴”和“喝”形成深刻而又清晰的表象,從而對“渴”和“喝”形成簡單而且明確的認知。識字教學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采用形象且直觀的教學手段,為學生的識字學習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綜合運用隨文識字逐步地發(fā)展學生的識字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運用隨文識字教學策略,真正做到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將學生的識字學習融于具體的情境之中,既降低了學生識字學習的難度,又使課堂教學更好地為學生識字學習服務。學生在學習中習得識字的策略,掌握漢字的使用方法。
對課文中的生字詞,除了讀準其音、認清其形,還要理解其義。要想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詞語的意思,教師必須將字詞放回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當中,在識字教學中做到字歸課文,引導學生感悟與理解字義。教師在《坐井觀天》的識字教學中,通過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靈活多樣的方法指導學生理解字義,落實學生識字教學的課堂活動目標。針對《坐井觀天》識字教學內容,教師以漢字回歸課文語境,感悟與理解字義為策略開展識字教學。
(1)教師出示課件:井沿。從“井沿”的意義入手。
教師:“井沿”是什么意思?“井沿”就是“井邊”(多媒體出示標紅井沿的圖片),強調“沿”就是“邊”的意思。
教師出示生活中的事物課件,旨在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并且提問:碗的邊可以叫什么?——(學生:碗沿);河的邊可以叫什么?——(學生:河沿);桌子的邊可以叫什么?——(學生:桌沿);帽子的邊可以叫什么?——(學生:帽檐);床的邊可以叫什么?——(學生:床沿)。
教師把“井沿”放在句子中讀一讀。如“青蛙坐在井里。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教師是將“井沿”放到課文的語境,給予學生在文中感悟與理解“井沿”字義的學習支持。
(2)教師問:誰在井沿上?(小鳥)
教師:是的,大家看,小鳥飛來了,你也和它打個招呼吧。黑板上有一口井,誰能幫小鳥落在井沿上?那青蛙應該在哪里呢?誰來幫幫它?教師指名貼青蛙和小鳥,意在使學生找清“井沿”所在的位置。
教師采用情境化教學模式,既將“井沿”漢字的學習體現(xiàn)在特定的情境中,又在情境中給予學生感悟與理解字義的學習支持,有助于提升小學語文識字課堂教學的效率。
(3)心情。
教師:青蛙從小就生活在這口古老的井底里。它從來沒有見到過外面的世界,忽然有一天,一只小鳥飛來,猜猜小青蛙什么心情?(高興、好奇、驚訝)教師:是的,帶著這種心情讀一讀【多媒體出示:“你從哪兒來呀?”】
漢字作為信息傳遞和情感溝通的重要載體,給人們帶來了無窮的遐想和溫暖。幾千年的歷史,賦予了漢字獨特的魅力和內涵,亦如孫海芳教師所說,不得不承認,漢字是有溫度的。她像一幅畫,從細節(jié)處講述著遠古走來的記憶;她像一首詩,喃喃自語般地訴說著與自己有關的印記;她更像一位博學多識的老人,用自己厚重的經(jīng)歷,講述著被我們日漸忽略的過往。通過語文教學的溫度讓學生感知和理解漢字的溫度,在生動、有趣、有意味的語文教學中,實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應通過識字教學讓漢字有溫度,讓識字教學與識字有溫度,在有溫度的漢字教與學中使學生感受漢字的價值,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學生建立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