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本科
物理實驗教學是物理課堂教學的核心,是訓練學生動手能力、增強學生創(chuàng)新意識的有效途徑。但事實上,不少教師并不重視對物理實驗課的教學,實驗課的效果也和課程標準差距甚遠。筆者聽取兩堂物理實驗課后深受啟發(fā),撰寫本文,淺述教師教學過程中“問題”設計的思路,從源頭上切實解決學生實驗課中淺層探究的問題。
一節(jié)常態(tài)的物理實驗課:兩三個學生上臺做實驗,一兩個學生上黑板記錄。剩下的四十多個學生做了旁觀者,眼光是游離的,思維是停滯的。這樣的課堂是低效的,不適合全體學生發(fā)展。
另一節(jié)常態(tài)的物理實驗課:教師提問:“在探究物體動能和速度關系時,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和放置小球?”學生回答:“將兩個球放在同一斜面的不同高度?!苯處熢賳枴盀槭裁磳⑿∏蚍胖貌煌叨取睍r,許多學生一臉茫然。教師在解釋這一問題后繼續(xù)提問:“這種探究的方法在之前的學習中有哪些應用?”絕大多數(shù)學生面面相覷,一無所知。這就是典型的“淺層學習”,而導致“淺層學習”形成的原因是教師在平時教學中忽略了實驗探究中“有效手段”的培養(yǎng),所以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個人做法。
一、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感受神奇世界
物理學是一門建立在觀察和實驗探究基礎上的自然科學,它源自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我們在家中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值得思考的問題:聲音是怎么產生的?為什么冬天洗澡會發(fā)現(xiàn)浴室內的鏡子模糊而夏天卻沒有這現(xiàn)象?家中大門的“貓眼”為什么從外向里看幾乎看不見,而從里往外看卻看得清楚且范圍廣?菜刀刀口為什么無比鋒利,而刀柄卻非常粗大?當你打開電源開關時,為什么燈會發(fā)光……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注意生活中的物理現(xiàn)象,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同時,在實驗教學設計中,教師應評價學生的“問題”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培養(yǎng)學生關心社會、熱愛生活、崇尚科學的品格。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可見“問題”是科學創(chuàng)新的本源,大力倡導的“問題解決式學習”完全符合當前的教育規(guī)律,能夠更好地解決學生實驗中淺層探究問題。
案例一:關于“光的直線傳播”引入。
圖1:教師演示“小孔成像”實驗,提問:“為什么會在薄膜上呈現(xiàn)一個倒立的像?”
圖2:教師演示“手影”實驗,提問:“墻上為什么會有栩栩如生的動物形狀?”
案例二:關于“升華”和“凝華”的引入。
圖3:將試管中放入少量干冰,試管口的氣球為什么會慢慢膨脹?
圖4:過一會兒,試管的底部為什么會結上一層厚厚的霜?
引入效果:“生活處處皆物理?!苯處熗ㄟ^生活中有趣的物理現(xiàn)象引入新課,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后面實驗的“深度探究”打下基礎。
三、巧設“問題串”,體驗科學探究
古希臘教育家亞里士多德說過:“思考始于對問題的驚訝?!痹O置有效的“問題串”進行物理實驗導學,可以把相關聯(lián)的單個問題通過思維遞進且符合學生認知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皢栴}串”不僅關注教師的實驗教學過程,而且關注學生的實驗探究過程,同時有效地促進師生的互動,真正實現(xiàn)學生對實驗的“深度探究”。
案例一:如何巧妙做好“響度”到“音調”的教學過渡。
問題1:除了響度,聲音還有其他特征嗎?請同學們認真、仔細聽老師播放下面這首歌曲并感受不同之處。
問題2:你能把最后一句“那是青藏高原”中“高”這個詞給唱上去嗎?
問題3:如果唱不上去,我們試圖再大聲唱,看能不能把“高”唱上去?
問題4:僅僅用“響度”還不能完全描述聲音的特性,剛剛同學們唱的“高”唱不上去,說明聲音還存在其他的特征,同學們能給這個特征起個名字嗎?
“問題串”的設計意圖:
突出問題:在學習聲音特性“響度”和“音調”時,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聲音的高低”和“聲音的強弱”,導致他們往往混淆“響度”和“音調”這兩個聲音特征。
突破難點:在問題2和問題3中,教師根據(jù)學生不能將“高”唱上去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聲音再大一點,看能不能把“高”唱上去,結果發(fā)現(xiàn)還是唱不上去,學生通過切身體會知道“高”字之所以唱不上去,是因為聲音還存在另一特性——音調。所以,本實驗不僅通過4個問題遞進式地從“響度”學習到“音調”,而且巧妙地化解了學生對“響度”和“音調”區(qū)分的困惑。
案例二:感受力臂。
問題1:力的作用效果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問題2: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圖5),這三個因素是否發(fā)生了變化(表1)?
問題3:這樣得到的平衡條件有沒有局限性?如果有,你能否嘗試通過增加一組數(shù)據(jù)來改變力的方向?
“問題串”的設計意圖:
突出問題: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大多數(shù)教師都是水平調節(jié)平衡杠桿,杠桿力臂的長度與杠桿支點到力作用點的距離是一致的,學生很難理解“杠桿支點到力作用線的距離”的定義。
突破難點:教師可以繼續(xù)用彈簧測力計斜著拉杠桿平衡,記下力的大小和杠桿上對應的示數(shù),從而理解力臂的定義。增加的這組數(shù)據(jù),使得杠桿平衡條件結論更具有普遍性。同時,可以將“多次實驗”的方法遷移到長度及質量的測量、小燈泡實際功率的測量、光的折射規(guī)律的探究、探究電流、電壓和電阻等之間的關系等實驗探究中,歸納了“多次實驗”在不同實驗中的重要作用。
四、評估提問效力,反思提問行為
1.問題要著眼學生學情。
教師必須分析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了解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學習能力。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設計出能夠觸及學生認知沖突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物理實驗的積極性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強烈欲望。
2.問題要與教學目標密切相關。
教學目標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導向性,是教師教學活動的起點和終點,是指導“教”與“學”目標實現(xiàn)的依據(jù)。因此,教師在實驗教學中設置問題時,要認真研讀課本、教參,要吃透課程標準。問題的提出要結合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學情,難度要有一定的梯度。只有這樣設計出來的問題,才更合理、更有效,實驗教學效果才有保障。
3.問題設置要有明確的方向性。
無論教師是在實驗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提問,還是在實驗教學設計中以“問題串”的形式提問,所有問題都要指向學生的困惑。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設計中,教師應善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合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和巧設“問題串”,充分體現(xiàn)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真正實現(xiàn)在“雙減”政策下實驗的“深度探究”。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