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鍇驥
如今,做一個自律的人已經不夠上進了,我有些朋友正在越過自律,追求“自律成癮”。
年輕人總是習慣聲稱自己有“病”。十年前的年輕人喜歡管自己叫“路癡”“吃貨”——前者有個“癡”,后者是個“貨”。五年前,年輕人喜歡聲稱自己有“癥”,拖延癥、強迫癥、選擇困難癥。如今他們又說自己有“癮”——自律成癮。
自律,指的是在沒有人的監(jiān)督下,主動地遵守規(guī)則、約束自我,不受外界約束和情感支配。這也正應了某運動App那句火遍大江南北的slogan(口號)——自律給我自由。選擇自律,正是因為不想被束縛。而癮,比如煙癮、酒癮,向來是專門束縛人、驅使人、讓人情不自禁,從而愈發(fā)不自由的“習慣”。所以我特好奇,發(fā)明“自律成癮”這個詞的朋友,究竟是想自由呢,還是不想自由?究竟是想成為君子呢,還是想成為“癮君子”?
不過仔細想來,“自律成癮”這樣的詞走紅,也情有可原。一旦成癮了,自律這事兒好像就不再需要依靠意志力、不再需要不斷咬牙堅持,仿佛一勞永逸一般,從此修成正果,再也無需為自律發(fā)愁了。不勞而獲從古至今都有市場,只不過如今它披了身皮罷了。
我有個朋友,每天在朋友圈打卡學雅思。開始學習時發(fā)條朋友圈,曬自己文具擺得一絲不茍的課桌,中午轉發(fā)一篇類似《越努力,越幸運》的文章,傍晚再發(fā)一條今日戰(zhàn)績。就這么堅持了大半年,可雅思成績卻沒見什么起色。
后來有幸和他一起自習,我才發(fā)現他的學習全是自律,卻沒有方法。就好像有些人唱歌,全是感情,沒有技巧。比如,雖然他背起單詞來特別努力,卻不注重“溫故知新”,一邊背一邊忘。直到最后,時間和精力花出去了,收效卻很有限。再比如,明明是青銅選手的水平,卻要和王者級別的高手做同一套題。結果不出意料,盡管他屢敗屢戰(zhàn),但也屢戰(zhàn)屢敗,到最后練就了一顆不怕打擊的強心臟,可分數卻紋絲不動。
自律并不是救命稻草,它只是一種通往成功的方法。以為只要自律便可以一往無前,這何嘗不是一種思考的怠惰呢?
另一個朋友,為了自律真是有如“神農嘗百草”,付費自習室、付費自律App、線上視頻會議打卡小組,他每天開著攝像頭進行“陪伴式學習”。一段時間后,錢和精力是花出去了,卻收效甚微。后來,決定開始健身的他,又花錢聘請了“網絡監(jiān)督師”。通過他我才知道,“自律成癮”居然還催生了這么一個新興職業(yè)。只可惜,結果還是沒有成功。有時,我也分不清他是自律成癮,還是表演成癮。
我還有個朋友,如今是手賬界的“意見領袖”了。她為什么做手賬呢?一開始,是為了把自己每天的“自律”成果畫下來,發(fā)朋友圈。幾個月堅持下來,自律效果被拋諸腦后,她倒是對手賬越來越著迷了,簡直到了“讀書半小時、手賬兩小時”的地步。我問她為什么這么干,她回我說,學習半小時已足夠痛苦,而畫手賬讓她感到解壓和快樂?;剡^頭來看,讓她成為“手賬達人”的,是自律嗎?當然不是,是專注與熱愛。
要我說,就別把自律當成人生唯一的解藥了吧。自律不是目的,它只是一個辦法,把辦法當目的,最后結局就很有可能是努力努力、白努力呀!
【原載《環(huán)球人物》,本刊標題有改動】
插圖 / 所謂自律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