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廣林
我從小就喜歡汽車,不只喜歡看司機怎么開車,也喜歡聽各式各樣汽車排氣管發(fā)出的聲音。不同排氣管發(fā)出的聲音,帶給我不同的感受。有些聲音渾厚有力,讓人直覺這部車子引擎馬力很大,可能有三百匹馬力,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大概只要五秒;有些聲音聽起來軟弱無力,引擎的汽缸壁大概很薄,爬坡道八成很吃力。
過去這十年,無論是電視頻道還是網(wǎng)絡視頻,不時有節(jié)目介紹世界頂級汽車廠如何制造“超級跑車”的影片。透過這些影片詳細的介紹解說,我開始真正理解一部車子如何“組裝”起來,以及科技工藝對每一個汽車零件精準度的要求,已達到令人嘆為觀止的地步。
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法拉利汽車工廠的影片介紹。在這個現(xiàn)代化的汽車工廠里,我看見的不只是21 世紀最高科技化的工藝美學,它更像是文藝復興時期那些偉大的藝術家如米開朗琪羅古典美學的再現(xiàn)。
臺灣知名旅美小提琴家曾耿元曾經(jīng)和我談起,他在網(wǎng)上看過一段讓他驚訝不已的法拉利汽車引擎驗收方式。他說,法拉利引擎裝配完成時,最后一道驗收動作是由負責裝配的技師拿把小錘子,輕敲引擎汽缸的外表,根據(jù)敲出的音高決定引擎是否達到制造標準。如果沒有達到標準,引擎會被熔解后重新制造。
千萬不要小看最后這個驗收的動作!它的用意,和制造樂器的原理一樣。以長笛或單簧管這些木管樂器的構造來說,制造時,每根管子的長度、厚度以及在管子上所打的每一個洞的大小,洞與洞之間的距離等,都必須非常精準,否則吹出來的音高就會不準,聲音的質感也會怪怪的。這些管子的長度、厚度與洞之間的距離,都是根據(jù)畢達哥拉斯定理的比例原則來計算、確定的。因為畢氏定理簡單地說,就是在制定比例之美。
任何汽車的引擎構造,都包含了許多管路與零件,它們也都有一定的長度、寬度、厚度與大小規(guī)格。這些管路與零件組合好之后,如果尺寸規(guī)格比例符合工程師所設定的標準,那小錘子輕輕一敲的聲音,一定也就符合工學上的比例之美。
聽音樂會時,音樂家在舞臺上的第一個動作一定是調(diào)音。調(diào)音的用意與制作樂器和汽車引擎一樣:大家的標準必須一致,一起演奏時才能產(chǎn)生“和諧”的聲音。
我特別喜歡法拉利與BMW“5 系列”汽車引擎發(fā)出來的聲音,因為它們的聲音具有比例和諧之美。當法拉利引擎轉速達到每分鐘七千轉以上時,很像戲劇男高音高亢的唱腔;而BMW 的聲音則完全不一樣,它渾厚低沉的引擎聲就像瓦格納歌劇里男中音的唱腔,渾厚而迷人。
下次有機會聽到這些汽車引擎的聲音時,不要忘了,這樣的聲音可是由具有藝術家品位的工程技師調(diào)校出來的??萍际冀K來自人性——來自人性中追求完美的DNA !
(摘自《認識古典音樂的40 堂課》,中信出版社,黃雞蛋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