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鑾,楊世登,陳文(十堰市太和醫(yī)院醫(yī)學影像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病例男,12歲,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劇烈頭痛,尤以夜間為著,伴劇烈嘔吐?;颊咭话闱闆r可,體格檢查及實驗室檢查未見明顯異常。
頭部MRI:松果體區(qū)可見團塊狀異常信號,大小約2.3 cm×1.8 cm×1.8 cm,T1WI 呈等、低信號(圖1),T2WI 呈不均勻等、高信號(圖2),T2FLAIR 呈高低混雜信號,突向第三腦室后部,第三腦室及雙側側腦室擴大。增強后掃描,松果體區(qū)病變呈顯著強化,其內囊變部分無強化(圖3);病變突入第三腦室,與大腦大靜脈、中腦頂蓋分界清晰。影像學診斷:松果體區(qū)腫瘤(生殖細胞瘤可能性大),并梗阻性腦積水。
于全麻下行“松果體區(qū)病損切除術”,術中可見腫瘤組織位于松果體區(qū),向前達第三腦室,兩側向丘腦侵犯,向上侵犯大腦內靜脈,下達中腦頂蓋,有黃色鈣化組織直徑約1 cm,瘤體部分為黃白色,質韌,血供豐富,為囊實性。鏡下見中腦導水管引流通暢。術后病理:光鏡下見卵圓核瘤細胞圍繞血管排列呈假乳頭狀結構,假乳頭間為片狀較密集分布的腫瘤細胞。瘤細胞輕-中度異型,核分裂象不易尋及,散在瘤細胞核大,可見核內假包涵體形成。免疫組化示:瘤細胞GFAP(-),SOX10(-),SOX2(部分+),Olig-2(-),Ki-67(灶5%),Cam5.2(部分+),S-100(-),Syn(散+),EMA(-),NSE(部分+),MAP2(+),D2-40(膜+核旁點+),NeuN(-),INI-1(+/-),NF(-),H3K27M(-),網狀纖維染色(-),TTF-1(SPT24)(-),CK18(+),CK20(-),CK7(-),CK56(+),PAS(+)。病理診斷:松果體區(qū)乳頭狀腫瘤(圖4),WHOⅡ~Ⅲ。
討論松果體區(qū)乳頭狀腫瘤(Papillary tumor of the pineal region,PTPR)是發(fā)生于兒童和成人的罕見的神經上皮腫瘤,于2003 年由Jouvet等[1]首次作為獨立的腫瘤類型報道,發(fā)病平均年齡約32歲[2],該病預后差,復發(fā)率高[3];起源于松果體區(qū)腦室管膜聯(lián)合下器官的特殊的室管膜細胞[4],該腫瘤生物學行為多樣,多為WHOⅡ~Ⅲ級[5],手術切除為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但術后仍具有較高的局部復發(fā)傾向。腫瘤對放化療不敏感。PTPR 臨床癥狀無特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頭痛,多數(shù)患者是由于腫瘤壓迫中腦導水管而出現(xiàn)繼發(fā)的阻塞性腦積水。
在影像學上,PTPR 在MRI 上表現(xiàn)為邊界清楚的囊實性占位,T1WI 呈等或低信號,T2WI 呈等或稍高信號,DWI 彌散受限,表現(xiàn)為明顯高信號,增強掃描實性部分明顯強化[6]。本例腫瘤位于第三腦室后份,為乳頭狀,內見明顯囊性成分與實性成分信號,增強掃描實性成分明顯強化。該病組織學觀察以乳頭狀排列的致密上皮樣細胞為特征[7],免疫組化最明顯的特征是乳頭狀區(qū)域光譜角蛋白陽性表達,尤其是CK18[8-10],本例符合此特點。
PTPR 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①松果體區(qū)生殖細胞瘤[11],好發(fā)于兒童及青少年,多為實性均質腫塊,T1WI 呈等低信號,增強掃描可見顯著強化,腫瘤內無鈣化,但可包繞松果體內鈣化,可出現(xiàn)筆尖征。腫瘤對放療敏感,而本例腫瘤對放療不敏感,放療后腫瘤體積仍快速增大。②松果體細胞瘤[12-13],松果體區(qū)較小的圓形或類圓形病灶,邊界清楚,邊緣常見散在鈣化。增強掃描常呈輕度或中度均勻性強化;腫瘤生長緩慢,對放療不敏感,預后較好。③松果體母細胞瘤[12],好發(fā)于兒童的較大的分葉狀或不規(guī)則形腫塊,MRI 表現(xiàn)為T1WI 低信號及T2WI 高信號,但病變常伴有出血、囊變而致信號不均,鄰近結構可受腫瘤侵犯、浸潤。
圖1~3 分別為MRI 軸位T1WI、T2WI 及矢狀位增強序列,T1WI 呈等、低信號,T2WI 呈不均勻等、高信號,增強后掃描,松果體區(qū)病變呈顯著強化,其內囊變部分無強化。圖4 病理圖(HE)。
綜上所述,PTPR 起病隱匿、緩慢,多因腦積水引起頭痛而就診;松果體區(qū)的富血供囊實性腫塊,增強掃描實性部分明顯強化,再加以癥狀表現(xiàn)符合應考慮本病,但僅靠影像學診斷難以與其他松果體區(qū)腫瘤鑒別,最終確診仍依賴于病理學檢查及免疫組織化學檢查。